編者按:隴海鐵路,東起連雲港,西行至蘭州,始建於1905年,原名隴秦豫海鐵路,簡稱隴海線,橫貫江、皖、豫、陝、甘五省,全長1759公里,是貫穿中國東中西部最主要及最重要的鐵路幹線,也是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隴海鐵路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歷經百年滄桑歲月,隴海鐵路見證了無數重大歷史事件,至今還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即日起,請隨大河網記者,一起沿隴海鐵路,共同見證百年紅色鐵路的別樣之美。

大河網記者 祝傳鵬

“1981年7月,蘭考增開至連雲港旅客列車,以後也能在家門口坐着火車去看大海了,還沒有見過大海,充滿期待!”5月18日,劉丙振翻開發黃的日記本,彷彿又回到了17歲那年的夏天。

劉丙振的爺爺是一名老鐵路,1927年就在蘭考火車站工作,1984年劉丙振愛上了寫日記,凡是與鐵路、與蘭考相關的大事要事,他都要記錄在日記本中,這一記就是37年。

劉丙振講述蘭考火車站的變化

“1984年11月14日 天氣 晴,明天就要奔赴軍營了。蘭考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在焦裕祿精神的指引下,人民羣衆攻堅克難,蘭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想等我服完兵役,一定回到家鄉、建設家鄉,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劉丙振1989年退伍,1992年接過父親的信號旗成爲一名鐵路工人,在工作的29年中劉丙振見證了鐵路的六次大提速和高鐵的迅猛發展,他安全接送列車156800餘列,37年記了46本日記。

“從小就聽爺爺給我講焦裕祿,講蘭考,講治‘三害’,講隴海鐵路。爺爺常說,如果沒有焦裕祿,在萬里鐵道線上,蘭考火車站也許永遠只是一個普普通通、默默無聞的小站。”劉丙振一家從1927年在蘭考車站服務至今,歷經四代,他的爺爺、爸爸、女兒與車站默默相伴,見證着蘭考百姓由苦難步入幸福。

蘭考火車站

在蘭考火車站二樓的站史廳內,一張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蘭考羣衆扒乘着火車外出逃荒要飯的照片和當下形成了強烈對比。而本世紀初時,打工外出、特別是赴新疆摘棉的羣衆每年幾乎定時將蘭考站塞滿。

“拋家離捨去掙錢,很不容易。”劉丙振依稀記得當年的場景。

“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攜幼去逃荒。”爲治理“三害”,焦裕祿同志在此大幹苦幹直至獻出生命。2017年,蘭考成爲全國首批、河南第一個摘掉貧困縣帽子、步入決勝全面小康新徵程的縣。

今日蘭考,令人刮目相看:企業來了,產業多了,家門口就能上班;環境美了,庭院亮了,鄉村勝似休閒地。越來越多的蘭考人留在了當地就業,也有越來越多的蘭考人返回家鄉創業,更有越來越多的外地人選擇在蘭考定居、興業。

編輯:陳夢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