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元漢服,一衣難求,還能火多久?

文/杜一蘭

“穿漢服去旅遊是種什麼樣的體驗”“五一,第一次把漢服穿出門”“當漢服已成‘國潮’”,在B站、小紅書等平臺上,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分享自己穿漢服的體驗。五一期間,在故宮、鳳凰古城、西湖等地,隨處可見衣袂翩翩的漢服愛好者,“漢服+景區”成爲年輕人的新玩法。

穿漢服出街在青年羣體中受熱捧。根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報告,中國漢服愛好者數量規模和市場規模快速增長,預測2021年漢服愛好者數量規模預計達689.4萬人,市場銷售規模將達到101.6億元。在某漢服品牌官網上,一套漢服售價上萬元,服飾工期排到了明年3月。

漢服市場潛力巨大,資本跑步入場。今年4月,騰訊、紅杉、泡泡瑪特等知名機構相繼投資漢服企業。漢服越來越火爆,抄襲山寨、惡意炒作等亂象也層出不窮,漢服熱能否持續?行業又如何健康發展?

“一衣難求”

“以前穿漢服出門需要一些勇氣,”有漢服愛好者表示,現在一有時間就穿着漢服,參加同袍(漢服愛好者之間的稱呼)的聚會,還能穿漢服去景區遊玩,拍照好看,也不用擔心異樣的眼光。

隨着近年來國潮復興,漢服逐漸從十多年前的小衆審美走向大衆化。此前天貓發佈的《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已有1800萬名消費者在天貓購買過漢服,漢服潛在消費者達4.15億人。

漢服到底有多熱?

山東曹縣,擁有漢服、表演服等產業鏈相關企業3000多家,原創漢服銷售額佔全國同類市場的三分之一。年初至今,爲了應對暴增的市場需求,當地不少漢服工廠加班加點生產,仍供不應求。

(繡花生產車間。攝影/杜一蘭)

“訂單突然湧過來,一點準備時間都沒有。”曹縣大集鎮漢服生產商孟曉霞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去年受疫情影響,很多貨壓得喘不過氣,也就不敢壓貨,現在隨着國內疫情得到控制,旅遊景區全放開,人們遊玩熱情高漲,訂單也一下子湧過來,一個景區都能把貨訂完,甚至三天內要把十幾萬套衣服全部出完。

“根本生產不出來。”孟曉霞面露難色,正常來說,生產5000-10000套漢服的週期在20天至40天,現在幾天就要拿出來,根本不可能。

孟曉霞及其愛人胡春青在2015年加入大集鎮電商大潮,成了3000多家表演服飾商中的一員,2019兩人的天貓店銷售額近1000萬。2020年受疫情影響,大型演出紛紛取消,大集鎮的演出服產業一下子滑入低谷。在這時,夫妻倆發現了新的商機,轉戰漢服的生產銷售,如今線上線下,已經賣出超過10萬件漢服。

隨着漢服爆火,今年對他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孟曉霞表示,店鋪隨便上一個鏈接,只要有貨就能賺,但產能跟不上,是一大問題。

產能不足、缺貨,布料銷售商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大集鎮某布料銷售老闆說道,現在漢服生產商上門都不談價格,直接問面料有沒有貨,什麼時候能到貨。

除了有代表意義的曹縣大集鎮,中國新聞週刊注意到,其他地方的漢服生產商,銷售也十分火爆,出現了“一衣難求”的現象。

朙華堂(明華堂),作爲業內公認的定製漢服品牌,一套飛魚雲肩通袖妝花織金紗的套裝,價格最高爲11000元,短襖等單品售價也超過千元。即便如此,也不缺訂單,其官網顯示,服飾工期排到了2022年3月中旬。

爲什麼漢服這麼火爆?

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爲,漢服是傳統國粹結合潮流元素髮展的典型代表,隨着95後、00後逐步走上經濟舞臺,年輕羣體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不斷加強,更願意接受新事物,有強烈的自我表達訴求,追求個性,這些都助推了國潮經濟發展,並在漢服的穿着、消費風潮的形成和傳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資本湧入

漢服火了!艾媒諮詢報告預測,2021年漢服愛好者數量規模將達689.4萬人,市場銷售規模將達到101.6億元。漢服已成爲一個百億市場。

曹縣大集鎮黨委書記李濤表示,不僅兒童、小姑娘喜歡穿漢服,越來越多的中年人也喜歡穿漢服,尤其是改良後的漢服,更加日常,適用的場合也更加廣泛。

(漢服展示。攝影/杜一蘭)

在此情形下,各路資本跑步入場,爭奪漢服這塊“蛋糕”。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漢服相關企業超過3000家,其中73%爲個體商戶,23%爲有限責任公司。其中,還出現了知名投資機構的身影。

今年4月2日,產品覆蓋漢服漢元素、JK制服、Lolita的泛二次元文化衍生品新零售平臺十二光年,獲得數百萬美元的Pre-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種子基金、騰訊投資、米哈遊等知名投資機構和企業。

不到一週,另一漢服品牌十三餘獲得上億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爲正心谷資本、嗶哩嗶哩(B站)、泡泡瑪特等。

除此之外,還有企業跨界而來。成立於2003年,主打國風攝影的盤子女人坊,也在2019年成立從壹漢服,強勢殺入百億漢服市場。天眼查顯示,今年年初,盤子女人坊獲得元氣森林天使投資方挑戰者資本的億元融資,公司正在籌備上市。

在衆多資本相繼入場的背後,除了漢服市場自身具有的發展潛力外,更重要的則是,有利可圖。

此前網上曾流行一個說法,一件200元的漢服,成本 50元,利潤爲300%,而售價上萬元的漢服,批發成本也只有一千多元,“年入百萬不是夢”。漢服這麼賺錢?

李濤指出,在大集鎮,批量的漢服利潤在20%左右,定做漢服利潤能達到60%-70%。通常情況下,批量的一般都是團隊演出需要,或者下游的漢服零售商,他們對漢服的布料沒什麼要求,成本低,售價低,幾十或一兩百,因此利潤更低,但勝在薄利多銷。而一些定做的漢服,客戶對布料的要求更高,如桑蠶絲、香雲紗等,製作也更爲精細,因此售價高,利潤高。

中國新聞週刊走訪瞭解到,在大集,用桑蠶絲爲原材料製作的漢服,售價在兩三千元,而一些手工定製的服飾,比如劇組定做的蟒袍,一件能賣到35000元,甚至七八萬、十多萬。“雖然利潤高,但量少,我們大多還是以走量爲主,”孟曉霞稱,現在漢服生意也不好做,競爭太激烈了。

由於各路資本“瘋狂”湧入,漢服行業的亂象也更爲突出。

亂象叢生

“漢服很好,不過能監督一下商品質量就更好了”“麻煩形制和質量搞好點”“服裝市場苦盜版維權難久已”……5月13日,#漢服市場爆發#登上熱搜,網友在點讚的同時,亦不乏對其產品質量差、不符合形制、盜版進行吐槽。

在漢服概念中,“形制”指漢服必須保留和承襲我國曆史上傳統服飾的基本要素,比如平面裁剪,前後中縫,交領右衽等,基本要素缺乏或錯誤則不能稱之爲漢服。“版型”則指漢服是否呈現與傳世文物服裝貼合的曲線、比例、放量等,版型不好的漢服穿上身之後難以達到服帖和得體的效果。

即便是業內公認的知名漢服品牌,消費者的評價也褒貶不一。

目前,較爲知名的漢服品牌有明華堂、十三餘、漢尚華蓮、蘭若庭、重回漢唐等,除了明華堂走高端定製路線外,漢尚華蓮、蘭若庭等性價比較高,價格更爲友好。

以成立於2008年的漢尚華蓮爲例,作爲天貓頭部漢服品牌,該店主打大衆平價款,在其天貓旗艦店近200件的上架商品中,300元以內商品數佔比83%,均價爲200元左右。較爲平價的定位,使得漢尚華蓮深受年輕羣體、學生黨、“萌新”的喜愛,截至目前,其天貓和淘寶店鋪粉絲總量超過600萬。

雖然價格友好,但質量卻成爲吐槽“重災區”。在小紅書、B站等平臺,不少愛好者表示,漢尚華蓮,“用心做設計,用腳做衣服,質量拼人品。”

相比之下,走高端定製路線的明華堂,在業內評價較高,最爲“出圈”,雖然一套漢服動輒七八千,甚至過萬元,絲毫不減漢服愛好者對它的喜愛。不少漢服愛好者稱,明華堂對漢服形制、布料織造、紋樣設計都十分考究。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高昂的價格與漫長的工期,這種“飢餓營銷”的方式,加大了市場炒作的風氣。有分析人士認爲,擁有一件明華堂成爲不少漢服愛好者的追求,不少用戶產生不買就買不到或者就只能高價收二手的心理,導致明華堂的衣服在二手市場更能炒出兩三倍的價格,被漢服愛好者們戲稱爲“行走的人民幣”。

除了質量跟不上、“飢餓營銷”外,漢服市場抄襲、山寨現象突出。

此前,漢服店鋪司音閣,因爲新出的漢服和某畫手在微博上投稿的畫作高度相似,被消費者控訴抄襲。事後該店鋪對畫手解釋稱,並非抄襲,只是借鑑了畫手的腦洞和想法。

抄襲還是借鑑,目前漢服圈內對此的界定,還存在一定爭議。有人認爲,完全仿照原版纔算抄襲。還有人表示,款式、繡花等一些原創設計元素,甚至是整體設計思路有相似之處,此類“打擦邊球”的行爲,也會被界定爲抄襲。

行業亂象叢生,漢服又能火多久?

能火多久?

“雖然目前漢服的消費人羣快速擴增,但相對於其它普通服裝服飾產業來看,漢服的產業鏈還處於較初級的階段。”張毅認爲,目前,大衆對於漢服的瞭解大多侷限於網絡資訊,而漢服的銷售也大多是通過線上渠道到達終端,漢服品牌侷限於自產自銷,缺乏專業的市場運作讓品牌進行大規模推廣,難以拓展新用戶。

此外,由於市場的受衆範圍較小,漢服生產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漢服商家通常採取“預售+尾款”的銷售模式,以銷售量決定生產量,極少會大批量生產或者存貨。種種因素,均可能會限制漢服的發展。

更爲重要的是,雖然漢服逐漸由小衆走向大衆,但並未成爲消費者日常穿搭選擇。艾媒諮詢數據顯示,55.9%的受訪漢服消費者表示,不會在日常場景穿着漢服。

(來源:艾媒諮詢)

張毅指出,雖然漢服具有一定的羣衆基礎和羣衆好感,但受形式和觀念的限制,其穿着場景侷限性高。未來漢服要進一步拓展使用場景,應更多考慮結合現代因素,或通過在現代服裝中融合漢服元素,使其消費市場擴大。

在他看來,大多數漢服消費者比較注重漢服的形制與傳承發展,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消費者偏向於注重漢服視覺上的美感。雖然漢服形制的考據和復原是漢服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將漢服的服裝元素與現代服飾的元素相融合,能激發出蓬勃的商業機會,也更有利於漢服產業的發展。

此外,張毅認爲,作爲漢服市場的投資者,要具備長遠發展的眼光,在看到“漢服熱”的同時,也要看清楚背後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能會產生的泡沫,不要盲目跟風。

總而言之,當前漢服產業尚處於市場發展初期,商家多采用小規模自產自銷、小作坊等模式,缺乏定價標準和行業標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低。行業需要進行標準化改制,通過專業的市場運作讓品牌進行大規模推廣,促進漢服產業品牌化、產業化。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亦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漢服文化正在擴圈,行業可能缺乏標準、體系,尤其是在質量、材質、定價等方面,還缺乏一些標準推動者。他認爲,應該由行業內人士推動建立標準,消費者權益機構推動質量監管,防止面料以次充好、山寨抄襲等亂象,促進行業良性健康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