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仁和”?你絕對想不到,這家老牌藥企靠貼牌賺了多少錢

老牌藥企變身貼牌大王。

文 | 林琬斯

封面、導語圖來源 | 電商平臺截圖

“婦炎潔,洗洗更健康”“閃亮滴眼液,誰用誰閃亮”“家有兒女,常備優卡丹”“治感冒,一粒見效”……這些耳熟能詳的廣告詞背後,仁和藥業靠着這些知名品牌曾風靡一時。

不過,近期有消費者發現,從中西藥品到面部護膚,從滋補用品到女性護理,“仁和”牌似乎無處不在,但這些“仁和”是真的嗎?鋪天蓋地的“仁和”牌背後藏着什麼樣的生意經?

醫藥界的“南極人”?

公開資料顯示,仁和藥業主營業務爲生產、銷售中西藥、原料藥及健康相關產品,控股股東爲仁和(集團)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仁和集團)。

在不少消費者看來,“仁和”二字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值得信賴。市面上的仁和除了老牌明星產品,還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產品,有私處美白精華、豐胸霜、防脫育發液、減肥藥,還有宣稱“來個公子”“生精補精”的男性保健品等。

“仁和”關鍵詞在電商平臺的搜索結果

然而再細看,上述產品包裝上顯示的商標卻是“仁和匠心”“藥都仁和”等,這些產品均不在仁和藥業和仁和集團的官網產品展示的產品範圍內,但產品宣傳頁面還是以仁和藥業作爲賣點,部分產品還註明是仁和藥業出品。

那麼這些產品,是真的“仁和”嗎?

近日,中新經緯(微信號:jwview)致函仁和藥業證券部,工作人員稱,“仁和”商標是中國馳名商標,隸屬於公司控股股東仁和集團。仁和藥業無償永久使用“仁和”商標。“仁和匠心”“藥都仁和”兩個商標均屬於仁和集團。

不過,部分產品並非由仁和集團或仁和藥業生產。據瞭解,瓶身上印着“仁和”商標的硒咀嚼片,是綠健園(新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天眼查顯示,該公司與仁和藥業、仁和集團並無股權關係。

再如在產品宣傳頁面上均標有“仁和藥業”的防脫育發液與美白精華露,其實際生產企業是廣州碧婷化妝品有限公司與廣州依露美化妝品有限公司,與仁和藥業、仁和集團也無股權關係。

電商平臺截圖

OEM業務佔收入半壁江山

其實,早在2007年,仁和藥業在半年報中便表示將“不斷提高資本規模及品牌規模,同時積極探索現行法規條件下OEM的各種可能”。OEM是英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的縮寫,也稱爲定點生產,俗稱代工(生產),基本含義爲品牌生產者不直接生產產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關鍵的核心技術負責設計和開發新產品,控制銷售渠道。

“事實上,公司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新的產品上市,這主要得益於OEM產品。”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仁和藥業董祕如是回覆投資者提問。

對此,北京鼎臣管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知名戰略營銷專家史立臣指出,越是輕研發的企業,代工的情況會越來越頻繁。

據瞭解,仁和藥業婦炎潔1999年上市,距今超20年;優卡丹則誕生於2002年,上市已有19年;仁和可立克和閃亮系列均誕生於2003年。在這之後,仁和幾乎沒有重磅知名品牌推出,在研發上的投入力度遠不及在營銷上投入。

年報顯示,2017年到2020年,仁和藥業研發投入分別是2341.66萬元、3107.73萬元、3804.16萬元、3979.41萬元,同期銷售費用分別爲6.19億元、7.78億元、7.88億元、5.7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仁和藥業的銷售費用已經較2019年下滑了26.78%,然而2020年仁和藥業的銷售費用還是研發費用的14倍。

對此,仁和藥業回覆中新經緯客戶端,“公司的研發以仿製藥爲主,特別是大品種的仿製藥。未來公司在大品種的仿製藥、國家中藥經典名方等產品的加持下,繼續夯實公司在OTC行業的基礎”。在2020年年報中,仁和藥業也解釋,因經典名方藥品開發項目尚處於開發階段中期,物質基準的研究已基本完成,導致本期研發投入較少。

2020年年報還披露,仁和藥業產品分爲自有產品和OEM貼牌產品,目前從收入來看,自有產品和OEM貼牌產品基本各佔一半。年報顯示,其2020年主營收入爲41.06億元。不過,仁和藥業貼牌產品的毛利仍然低於自有產品。

年報中沒有披露OEM產品收入模式的具體細節。據業內人士向中新經緯客戶端介紹,在貼牌模式下,品牌方負責生產、貼牌、品控、防僞,而品牌使用方則負責銷售與宣傳等。一般來說,知名藥企的品牌使用費在30%-40%左右。也就意味着,一件成本價爲10元的產品,需要給品牌方3-4元的品牌使用費。此外,一般還需要繳納金額不等的貼牌保證金,在合作結束後會原路退回。

未來將有更多藥企開展貼牌業務

雖然電商平臺上花樣繁多的貼牌產品,讓大衆對老牌藥企的濾鏡碎了一地,但是對於名不見經傳的產品來說,擁有了老牌藥企的光環,意味着產品將獲得更大的效益和影響。史立臣也坦言,以後大家將會看到更多大型藥企開展貼牌業務,“且未來會有很多的大型藥企,將淪爲小企業的生產企業”。

“藥品生產企業必須在取得藥品批准文號後方可生產,但部分小企業在取得藥品批准文號上尤其困難,而有些大型藥企手握幾百上千個藥品批准文號。”史立臣解釋,目前集中帶量採購正在持續推進中,也有更多的藥品被納入醫保目錄,對藥企產品的銷售上是一大優勢,但利潤也會隨之下降。這種情況下,藥企需要通過多種手段將現有的資產盤活,其中使用自己的藥品批准文號,給其他企業代工也是一種方法。

另外,史立臣也指出,企業始終是以盈利爲目的,只要是不違規違法就沒問題。他表示,目前中國藥企的產能大部分閒置,建立自己的生產線可能需要投入幾千萬,但如果通過貼牌的方式只需要幾百萬甚至幾十萬,便可獲取利潤,雖然貼牌利潤低,但也能賺取一些,“尤其像仁和這種研發投入不多,也沒有新產品出來的企業,只能盤活現有資產”。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