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所熟悉的那些知識、技巧聯繫起來,重新排列組合,這個過程很有意思。”這句話出自於一位在玉雕這條道路上持之以恆、不忘初心長達20年之久的玉雕師肖暢之口。

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玉石經加工雕琢成爲精美的工藝品,稱爲玉雕。工藝師在製作過程中,根據不同玉料的天然顏色和自然形狀,經過精心設計、反覆琢磨,才能把玉石雕製成精美的工藝品。

1983年出生於莆田的肖暢,自幼在藝術氛圍濃厚的環境中成長,因源於對玉雕這一技藝的癡迷和執着,1999年便隻身前往廣州學習玉雕藝術,經過自己刻苦的努力以及從小的耳濡目染,天資聰穎的他在師傅的精心指導下,很快便掌握了雕刻的基礎技法和創作技巧。

兩年後他學師有成,便在廣州創建了自己的雕刻工作室。

2009年到2014年之間,肖暢爲了提高自己的玉雕技藝,不斷前往中國玉雕之鄉惠安與當地雕刻藝術大師虛心探討交流。

2014年到2017年他又穿梭於內蒙古和雲南瑞麗之間,這長達9年的不斷遊走,向比自己資深的業內人士和知名人士請教探討,只爲來鞏固自己的技藝。

玉是石之精華,有着高貴與純潔的象徵,玉質堅硬光潔、溫潤細膩、色澤純淨、變化細微,加上因材施藝,常常讓人愛不釋手。佛像題材是玉雕工藝的一個重要分支,佛教揚善棄惡的精神境界與千百年來人們賦予玉的高貴品質天然吻合,玉材特有的視覺效果非常適合表現佛、觀音那種超脫,莊重,柔美的氣息,因此一尊雕刻完美的玉佛雕像常常讓人虔誠嚮往,記憶深刻。同樣能夠認真投入地雕刻一尊造像也是每個雕刻人的一次學習和修煉的過程。

時至今日,從藝二十餘載的肖老師感慨的說道:玉雕造像受到材質的侷限,外形難以隨意變化,在充分利用材質和表現材質的基礎上,要善於巧思和隨形應變,琢磨推敲,重點突出頭部刻畫、手部變化,善於利用衣紋線條,構成動態變化,形成靜中有動的視覺效果。如今的他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鮮明創作風格及特點,深受業內人士和藏家愛好者的一致好評與收藏。

2018年肖暢帶着作品來到了玉雕之鄉廣東肇慶四會市,此行的目的就是來參加玉雕工藝美術作品評比活動的,不負衆望的是此次參展肖老師獲得了兩項金獎:

2018年作品《深山訪友》榮獲第十四屆廣州市工藝美術“工美金工獎”金獎;

2018年作品《歸》榮獲第七屆中國金藝獎作品評比大賽活動金獎;

玉雕作爲中國獨有的技藝之一,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與特色。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件玉器精品都是玉雕大師靈感迸發、精巧設計,又精雕細刻而成。中國玉器雕刻無論是豐富的造型、多變的裝飾、精湛的技法,還是流派紛呈的風格都是無與倫比的。絢麗多姿、精美絕倫的中國玉雕在世界上名聞遐邇,素有"東方藝術奇葩"之美譽,與書法、國畫、京劇等藝術一樣被國人視爲國粹。

當小編看到肖老師的大部分作品時,發現在衆多的作品中,佛像題材佔據了百分之八十的數量,當問起肖老師緣由時,他說玉雕造型中佛教題材的作品非常豐富,從大型造像到中小型的擺件,從隨形把玩件到佩戴掛件,多姿多彩、美不勝收。佛教傳入中國後,其教義中“慈悲爲懷”、“善惡因果”的觀念在中國人的道德生活中發揮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人們還喜歡佩戴玉做的彌勒和觀音的掛件,作爲祈福消災的信物,相伴長久。因此生活中那些玉石雕刻的佛教題材造像自然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本次採訪到最後,肖老師說,從藝二十多年,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作爲創作佛像的玉雕專業人士同樣需要有不懈追求的內在動力,對自身的修養和品行有着一定的要求,不斷從藝術經典中的吸收感悟,通過整合提升,結合自己的感受,融入自身的技藝表現中,融會貫通,求得玉佛境界與藝術表現的高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