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來到高原,也是第一次跟隨“同心·共鑄中國心”組委會與首都30餘名醫療專家奔赴青海果洛州參加報道,活動雖只有短短四天,只跟隨採訪甘德、達日兩縣篩查點,但許多畫面與瞬間,雖是點滴碎片,卻足以在時間的沙灘上歷經風雨,在一次次記憶浪潮湧來時,完整與豐富我的人生。

這份完整,歸根到底是出於一份感動。

首先感動的是人。在我所在的小組,不論大家是否第一次上高原,所有人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難受是情理之中,抱怨也是人之常情,但只要一進入工作狀態,大家就把個人得失拋在身後。尤其是我跟隨的婦科組四名大夫,面對現場等待的衆多患者,剛到篩查點的第一個上午幾個人就異口同聲表示:爲能多看幾個患者,省去午飯時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遊珂大夫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想提高工作效率靠的不是氧氣瓶,而是看見還有那麼多患者在等着我們。”

第一天婦科組收工的時間是晚上八點,難得休息的間歇摘下口罩時,幾名大夫的嘴脣都已發紫,身體搖晃,坐下來喝口水已是很大的滿足。幾名大夫也會因工作產生些小口角,原因卻是催促彼此快一些,再快一些。我現在仍清晰記得身材瘦小的民航總醫院杜曉鶴大夫摘下口罩時慘白的臉龐與深紫的嘴脣,但戴上口罩後那堅定的眼神與匆匆的腳步。

杜曉鶴大夫(圖左)與時曉大夫(圖右)(組委會供圖)

醫者仁心,說到底就是不放棄每一個病人,但可以放棄自己。如果之前我對醫生羣體有什麼誤解或不瞭解,那麼這次活動我所見到的每一位大夫都在讓這個職業的色彩與人性的光芒,變得亮一點,再亮一點,刺得我屢屢想流淚。

第二份感動來自當地百姓。從人羣中穿過時,他們看你的眼神直勾勾的,有些讓人不適應。但你再細看他們乾淨的眼白與羞澀的表情,就明白這種耿直源自單純與質樸,而非閃爍其詞的喜悅與另有心機的關切。

讓我難忘的一個畫面是在青海果洛州甘德縣的下午,一個年輕媽媽帶着兩個孩子來做婦科檢查。女孩是姐姐,男孩是弟弟,據說男孩也剛剛做了先心病篩查。媽媽單獨進了檢查室,只能把兩個孩子留在門外,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懇求工作人員幫着看一下。

媽媽剛走,弟弟就哭,就鬧,就跑,姐姐去追,去抓,去哄。工作人員一起幫忙,好不容易纔把弟弟按在椅子上。工作人員遞來一個麪包,姐姐用牙去咬開包裝,弟弟終於喫到了,笑,姐姐也笑。因爲媽媽不在身邊,沒坐一會兒弟弟又哭,鼻涕直流,還出了鼻血。姐姐沒有紙,表情着急,旁邊一個等待檢查的年輕女性趕快從自己兜裏掏出一張,姐姐接過,對她說了句什麼,然後幫弟弟擦。擦乾淨後,姐姐笑得更開心了,開始用雙手摩挲弟弟的臉頰,安慰他,弟弟終於又笑了。姐姐說的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猜應該是:媽媽在裏面,很快就出來了。

沒多久,媽媽真的出來了,趕緊整理好袍子,一手把弟弟背在身上,一手拎着姐姐。媽媽看着年紀不大,隔着口罩也能看見她的眼睛在笑。

“謝謝!”她再次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對醫務人員和周邊人說。

這診室外小小一段插曲,將人與人之間簡單的、出於本能的親情紐帶與陌生人之間小而確切的善,在尋常而無需刻意營造氣氛的環境中自然流露,令我這個來自城市的旁觀者,感到心尖那已漸厚的麻木與冷漠“胼胝”,忽然觸到了些什麼。

第三種感動來自自然。天之藍,雲之潔,山之青,水之澈,草之翠,綴以蒼鷹黑牛,紅牆金瓦,黃花璧人,不到青海不知天地之博大,悠然之下,有一種令人平靜的神性。

第四種感動來自進步的力量。我採訪過的本地醫務人員和工作人員都不止一次提到,近年來百姓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從自願前來檢查的人數也可以看出,健康意識的提高就是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佐證。

一個朋友看到我朋友圈的照片說,許多年前來這裏時還是荒原,真想不到現在已經有這麼多民房了。身在大城市已感受不到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感,但在邊遠及基層地區,這種速度帶給人的耳目一新感,讓人不得不感慨國家的力量。我們聽過的許多政策與目標,來到這裏才發現是切實存在並不斷推進着的。

誠然,現實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未來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總有人在行走着、行動着、行進着。在這充斥着焦慮與沮喪的年代,小到一個人,中到一個組織,大到一個國家,總還有這樣一個乃至一羣身影在切實工作着,奉獻着,便遠勝一切口號與千言萬語。

達日縣城這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青山綠水間的壯美,高速發展間的苦樂與成果,構成了這份感動的一切。許多年後回想起來,我亦相信這會是人生中紮實而生動的一課。

2021.6.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