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周丹

攝影記者 李輝

今年以來,不少互聯網企業宣佈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引發諸多關注。

目前,新能源汽車每年以超百萬輛的速度在增長,不少企業看中了這一市場前景,爭相參與公共充電樁的建設運營。

然而,極目新聞記者走訪發現,公共充電樁行業可謂高投資、慢回報,有實力的樁企如何在土地和電力資源緊缺、設備投入金額大的掣肘中突出重圍?政策上又有哪些新的利好?

車主感嘆部分充電站管理不規範

6月15日,在武昌岳家嘴一處停車場,記者看到,這裏有十餘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不過,其中7成被各種車輛停車佔據。

“開了一年多了,不過很少有車來充電,總是被各種停車的佔了。”附近商戶王女士介紹。

在中北路一處新能源汽車充電站,不斷有車主前來充電。

車主舒先生介紹,他是網約車司機,每天要在各類站點充電1-2次。不同站點的價格也不相同,但差距不算大,主要影響因素是時間。例如上午10時至12時、下午18時至22時,充電價格是最高的,最便宜的是凌晨至次日早上8時。

記者看到,中午12時15分,舒先生充電26分36秒時,計費表顯示收費22.37元。

他表示,自己對價格不敏感,感受最深的是公共充電站基本都實行無人化管理,經常被停車的車主佔用,急着充電時完全沒辦法。還有的充電站,剛開沒多久就不運營了,“感覺長久運營的品牌並不多。”

政策春風下不斷有投資者入局

記者採訪多名新能源汽車車主瞭解到,網約車車主對充電站的需求比較迫切,而私家車主,往往選擇在自己所居住的小區自建充電樁。不過,他們仍希望規範運營的公共充電站能多起來,畢竟出門在外,說不定啥時候就沒電了。

今年以來,百度、小米等先後宣佈“入圈”新能源汽車,攪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一池春水”。

據湖北省能源局發文要求,今後居住區停車場所、單位內部停車場所、公共停車場所、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幹道服務區等地,都要按比例配置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其中新建住宅配建停車位應100%建設配備充電基礎設施或預留充電基礎設施安裝條件。

政策的春風、資本的追捧,讓新能源汽車行業風頭無兩,作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一環,公共充電樁的投資和建設,讓人歡喜讓人憂。

在武漢城市留言板上,記者看到,今年武漢多個區域有公共充電站規劃和建設,備受市民關注。

經歷陣痛是新興產業發展必經之路

“歡喜的是,這幾年,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持續攀升。”武漢一家品牌新能源充電站運營負責人王虎告訴記者,去年起,公共充電樁的數量在明顯遞增。不過,有人貿然投資後,發現運營成本過大,又匆匆退場,“投建公共充電站,是一個高投資、慢回報的生意。”一臺變壓器的投資,就得三四十萬元,“可是,整個充電站卻依靠幾毛幾毛的利潤緩慢回本。”

競爭激烈,讓想在行業長期發展的“玩家”有些喫不消。“前期很痛苦,電動汽車數量少,車主還沒完全形成對品牌的依賴,充電站的客流有限。”王虎表示,“但我相信一定會慢慢變規範,經歷這樣的陣痛,也是新興產業的必經之路,長期我們還是看好的。”

那麼,什麼樣的企業能在行業立足?

“一種是持有固定資產(場地、設備)的企業。”王虎說,公共充電站的運營,離不開電力和土地資源的供給。還有就是一些大型企業可以進行資源整合,搭建平臺,吸引各品牌充電站入駐,採取輕資產運營,通過補貼獲取客流,也是一條出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