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個平凡的人,也是一個平凡的角色,但是他往往帶給兒女卻是無法替代的精神支柱和人生榜樣。你心中的父親是什麼樣?你與父親又有着什麼樣的故事呢?跟隨記者的敘述一起來分享來自父親的愛。

“我跟父親的感情很深,可惜他不在了。 ”

梅雨季節的週末,浦東圖書館,這位靜坐閱讀的巴女士引起我的注意,很友好,她順利成爲我的採訪對象,我們的話題正是——父親。

巴女士說:“他是那種70年代那一批文革前的大學生,很有文人氣息,我看書什麼都是爸爸的影響,我從小到大,爸爸沒給我買過什麼衣服和喫的,家裏永遠都只有書,他出差什麼帶回來的,我知道,肯定有新書來了,所以他給到我精神上的滋養,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

沒有針對父親節的刻意表達,巴女士恰巧幾天前剛給過世8年的父親寫下一封信,信中因爲涉及家事不便分享,但是短暫的交談中,她對父親的尊敬與愛噴薄而出,似乎是我們的採訪交談,把埋藏心底的那份父愛,一把給挖了出來,淋漓盡致並毫無保留。

巴女士告訴記者:“我前幾天還寫過一篇給爸爸的信,我常常在想,如果爸爸在,他會希望我怎麼樣?可能很多時候,當你得意的時候,困難的時候,不如意的時候,如果爸爸在,該多好。可是他不在世了,但是我知道他一定還在,因爲他的愛在的。”

“如果爸爸在,她會希望我怎麼樣?”這樣一個話題在採訪當時也叩擊了我的心靈。父母之愛,人之常情,我們往往得之容易,不以爲然;但如果真正到了不再陪伴和親手觸及的那天,回憶裏往往夾藏懊悔。而懂得並深愛父親的巴女士,把自己曾經收穫到的父愛,化作最篤定的家風與傳承,在如今自己也爲人父母之時,作爲最好的生命滋養。她說,父愛中最大的力量來自於尊重。

巴女士說:“以前讀到龍應臺的《目送》,十幾年前剛出來的時候讀到這本書,當時還沒有微信,我第一之間就把那段話,他說“不必追”的那段話,就抄在了短信上,發給了我爸爸,讀完特別有感觸,因爲我從小到大雖然跟爸爸感情很深,但是我是個特別叛逆的孩子,我和父母不在一個城市,離得很遠,所以我當時突然才意識到其實我所有的任性、所有的選擇,所有的不希望按照他們的規定的軌跡來生活時,我的父母揹負了很多很多對我的牽掛和不安。但是他們還是很尊重我,這裏面有很大的成全,其實就是愛。我想將來有一天當我的孩子面對一些,可能是我的認知裏,或者是我的生活習性裏無法接受的事情時,我認爲只要他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我都應該抱以理解和支持,這可能就是父親留給我的指引。我可以不認同某種生活,但是我能理解就好了,給爸爸最好的祝福就是,我和媽媽,我們一切都好。”

(素材來源:浦東臺 記者:李理 攝像:李曉惠 實習編輯:楊詩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