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爲你深度解讀《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第29卷,漢紀二十一
漢元帝 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

【原文】

是時,中書令石顯顓權,顯友人五鹿充宗爲尚書令,二人用事。房嘗宴見,問上曰:“幽、厲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將以爲賢也?”上曰:“賢之。”房曰:“然則今何以知其不賢也?”上曰:“以其時亂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幽、厲何不覺悟而更求賢,曷爲卒任不肖以至於是?”上曰:“臨亂之君,各賢其臣;令皆覺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中間略)
房指謂石顯,上亦知之,謂房曰:“已諭。”房罷出,後上亦不能退顯也。
 

【譯文】

這時,中書令石顯正獨攬大權。石顯的好友五鹿充宗任尚書令,二人聯合執政。有一次,元帝在閒暇時召見京房,京房問元帝:“周幽王、周厲王爲什麼導致國家出現危機?他們任用的是些什麼人?”元帝說:“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善於僞裝的奸佞。”京房進一步問:“君王是明知奸佞而仍用他們?還是認爲賢能才用他們?”元帝回答說:“是認爲他們賢能。”京房說:“可是,今天爲什麼我們卻知道他們不是賢能呢?”元帝說:“根據當時局勢混亂,君王身處險境便可以知道。”京房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任用賢能時國家必然治理得好,任用奸邪時國家必定混亂,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軌跡。爲什麼幽王、厲王不覺悟而另外任用賢能,爲什麼終究要任用奸佞以致後來陷入困境?”元帝說:“亂世君王,各自認爲他所任用的官員全是賢能。假如都能覺悟到自己的錯誤,天下怎麼還會有危亡的君王?”
(中間略)
元帝也知道,他對京房說:“我曉得你的意思。”京房告退。後來,漢元帝還是不能讓石顯退位。
 

【解析】

 
上面的材料挺長的,所以有節選。
 
大體意思,是京房變着花勸諫漢元帝,說的內容無非也是親賢臣遠小人,實際意思就是針對石顯。
 
京房什麼意思漢元帝也知道,並沒有因爲京房一個勸諫,就把石顯怎麼滴。
 
按照之前的觀點,人的任何行爲必然利己,只不過差別在利益體現方面的不同。
 
漢元帝不動石顯,同樣是利己,而他利益方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關係的舒適感

 
這個之前提到過,石顯和漢元帝關係好,加上石顯經常能夠見到漢元帝。
 
久而久之,這種關係越發穩固,理解爲日久生情也不爲過。
 
人在判斷事物的時候,雖然說有理性判斷,更多還是依賴於感性
 
影響感性判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彼此關係。
 
尤其是對於彼此關係不錯的人而言,在內心上有大量共同標籤,甚至將其視爲與自己共同一體。
 
涉及一些事情的時候,必然會有所傾向維護。
 
這個不光是對對方的照顧,更是對自己內心的認同維護
 
 

2.權力安全

 
這個之前也提到過,石顯作爲宦官,他的權勢來源於漢元帝。
 
漢元帝想要他如何,石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可以這麼說,對於漢元帝而言,石顯可以完全被他捏着命脈。
 
這個東西帶來的就是控制感和確定性。
 
人是懼怕不確定的,對於穩定性、確定性的東西有極強的慾望。
 
當漢元帝重用石顯,能夠獲得這種感覺的時候,他是不會覺得石顯對他是威脅,自然也就不會覺得要收拾石顯。
 
 

3. 個人利益的維護

 
關係的舒適感與權力安全,這個東西屬於非常虛的心理層面。
 
再來說一說個人利益方面。
 
其實某種程度心理層面的也是利益,但是這裏說的利益是切實的可轉化爲資源的利益。
 
漢元帝是皇帝沒錯,但是並不代表他可以爲所欲爲。
 
歷朝歷代,所有爲所欲爲當皇帝最後都沒好下場。
 
漢元帝應該一分爲二地來看,他的利益分爲個人角色利益和組織利益。
 
前者是基於人的慾望需求,後者則是基於國家朝廷層面。
 
所謂人的慾望需求,不講那麼學術的,其實就是你能想到的所有慾望。
 
比如喫喝玩樂、性、社交、心理虛榮、安全感,等等所有最後集中滿足你這個個人的東西。
 
而所謂組織利益,其實就是整體利益,天子四海爲家,天下的之利就是皇帝之利,作用點並不是皇帝這個個人本身,而是整個組織,皇帝不過是組織一員,享受的是組織穩定健康帶來的附加影響。
 
但是這兩個利益,有先後。
 
絕大多數時候,個人利益是最底層、最基礎的,而組織利益不過是個人利益滿足之後纔會考慮的。
 
甚至還有些人會爲了個人利益至於組織不顧。
 
這一點,縱觀歷史上的皇帝,或多或少的都出現了這些問題。
 
再回到漢元帝和石顯。
 
石顯他的權勢依附漢元帝,並且漢元帝能夠對他有絕對的控制。
 
這就反過來形成並固化一個局面,石顯爲了維持自己的權勢,同時確保自己的安全(漢元帝不搞他),就必須無限度的跪舔、逢迎、滿足漢元帝。
 
這樣會反過來強化上面第一點和第二點。
 
而在具體操作上,你覺得石顯會怎麼做?
 
顯然是從漢元帝的個人利益入手,因爲這個東西只針對漢元帝本人,難度小、簡單好操作,且最後能夠讓漢元帝切實感受到需求本滿足後的爽感,而什麼組織利益這個太虛頭巴腦,而且還未必感受得到。
 
在漢元帝看來,石顯是代表了他的個人利益,自然需要維護,否則把他給踢掉,自己的利益怎麼維護?
 
至於組織利益,搞個差不多就行了,只要沒啥大問題就湊合着過吧。
 
所以,石顯能動嗎?顯然動不了!
 
 

【啓發】

 
看歷史經常可以看到,皇帝重用某些小人,後人評價皇帝昏庸不識人。
 
實際上,皇帝當時的行爲也是經過思考的,所做的選擇也是基於自己認識判斷,覺得是對自己有利,當然對朝廷國家就未必有利了。
 
只不過,你覺得皇帝應該思考天下,但實際上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利益要去考慮。
 
看明白了這一點,咱們再去看現在職場中領導用人,結合了領導的根本利益很多就能看明白了。
 
領導有個人利益、職位附加組織利益的雙重需求
 
所謂個人利益,是指最終的好處體現在個人身上,而非職位上,絕大多數時候個人利益佔主導關係。
 
你能給他把工作做好是最基本的,這東西可替代性太強,只要願意花錢,都能找到個願意幹事的。
 
而能夠在工作中既能夠滿足組織利益,又同時滿足領導個人利益的人,這個很少有,只要滿足了起步就是心腹。
 
通常情況下,以領導個人利益的滿足作爲切入點是拉近關係最爲迅速的方式,但是隻考慮滿足個人利益而至組織利益不顧甚至損害,並不能長久維持關係。
 
領導的個人利益和組織利益優先級會在某些情況下出現換序,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是很少。
 
出現這種情況,其背後核心還是領導個人利益受到了威脅。
 
而其本質是,領導眼裏的組織利益在公司更上層看來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個人利益。
 
更上層以同樣以自己的個人利益爲優先,向下壓,使得領導個人利益因爲組織利益實施被迫讓步。
 
此時組織利益得到滿足則成爲領導個人利益保存的先決條件,因此先後關係出現轉換。
 
就這麼多,看明白了職場中領導很多行爲邏輯你就能看明白了。
 
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之間的權衡,其實就是一個格局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