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收穫》,曾伴隨無數文學青年度過彷徨。

6月21日晚,老牌文學雜誌《收穫》正式推出了“收穫App”,蘋果與安卓版手機用戶皆可在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收穫”下載。

澎湃新聞記者瞭解到,目前“收穫App”還處於1.0版本階段,重點圍繞雜誌、作家、作品打造,讀者可以在上面閱讀免費電子雜誌、試讀或購買電子書、發表與交流閱讀心得。App開發者也正在往2.0版本方向努力,計劃不久推出“文學期刊聯盟”“作家的作家朋友們”“收穫文學院”等新板塊。

“總體而言,把‘收穫App’想象成麥田就好了,我們希望所有熱愛文學的孩子能在上面奔跑、深呼吸、撒野。”“收穫App”負責人走走如是說。

《收穫》電子過刊始於1979年第一期打開App,我們能看到什麼?

打開App,導航欄顯示“首頁”“電子書”“我的”三個部分,其中“電子書”一項又細分爲《收穫》電子過刊與“書庫”兩塊。電子過刊始於1979年第一期,“書庫”首輪入駐作家均爲《收穫》系作者,作品由作者自選代表作組成(不侷限於《收穫》刊發),以短篇小說爲主,另有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詩集、短篇集,作品也在持續增加中。“書庫”中每本電子書均有免費試讀部分,這部分由自主開發的AI算法生成,呈現了小說中情緒最爲跌宕起伏的片段。讀者亦可在評論區上傳自己在閱讀過程中覺得最激動人心、久久難忘的部分,實現“人機”互動。

“書庫”首輪入駐作家均爲《收穫》系作者,作品由作者自選代表作組成,以短篇小說爲主,另有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詩集、短篇集。而在“首頁”區,讀者還能看到App內設免費電子雜誌:《無界》E-journal。它包含了“文學課”“非虛·構”“一瞥”“流動的邊地”“詩·作”“詩·譯”“小說”和“世界”八個欄目。

“文學課”刊載與文學創作相關的作家文論書摘,“非虛·構”編選優秀的非虛構圖書書摘,這兩個欄目由出版社友情提供書籍,“收穫App”文學編輯進行摘選;“一瞥”提供有角度、有審美的攝影圖文作品;“流動的邊地”關注少數民族文學作品;“詩·作”選登華語詩人原創詩篇;“詩·譯”呈現翻譯詩作;“小說”發表名家創作短篇小說;“世界”則有關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學理解,這部分聯合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平的寫作工坊共同完成。據悉,第一期計劃探討糧食和棉花,作爲討論基礎的小說文本是劉恆的《狗日的糧食》。

此外,《無界》E-journal還設立“不談文學”頻道,展示作家們的興趣愛好:美食、寵物、崑曲、評彈、開車遠遊……除圖書和電影以外的,一切。

App首頁欄推介上新作品及免費電子雜誌《無界》E-journal百花齊放,擁抱開放

早在2016年,《收穫》曾與外部公司合作,對方推出手機投稿App“行距”,《收穫》編輯部派出編輯上去選稿。但這一次,“收穫App”是《收穫》自主開發、運營的App,由上海延芳收穫文學專項基金提供資金支持。

“這個全新的App是有《收穫》的精神在內的。”走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種精神,簡言之就是“百花齊放,擁抱開放”,誠如魯迅所說:“無限的距離,無數的人,都與我有關。”也因此,在“收穫App”2.0階段,App會增加比如“文學期刊聯盟”“作家的作家朋友們”“收穫文學院”等板塊,增強橫向的聯繫與豎向的互動。

“我們未來選擇的文本是各地文學期刊上的優秀小說,以中短篇爲主,長篇輔之。我們希望先由全國專業文學編輯爲讀者篩選一道,讀者在這個App上能迅速找到自己想看的,並且有所收穫。但我們不想用任何算法限制讀者的選擇視野,因此不設推送。”走走說,而“作家的作家朋友們”這個板塊主要是由“收穫”系作家推薦自己覺得寫得好的,尚未引起足夠關注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慢慢擴大讀者的興趣與視野。

據悉,在內測階段,薛舒、路內、弋舟、田耳、陳佳勇、張詩揚等作家和文學編輯給出的“第一批反饋”都很不錯。科幻作家、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副主任兼中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韓松說:“非常不錯的收穫App,完全沒有想到。從改革開放後,就看《收穫》,曾經如癡如醉。現在有了這個,太好了。如同明燈唰地照耀過來。”

傳統文學期刊的又一次探索與出發

1957年,巴金和靳以先生創辦了新中國第一本大型文學雙月刊《收穫》雜誌。路遙的《人生》、陸文夫的《美食家》、餘華的《活着》、賈平凹的《秦腔》、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莫言的《蛙》、蘇童的《黃雀記》、金宇澄的《繁花》、李洱的《應物兄》等大量文學經典在《收穫》首發,這份雜誌被譽爲“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簡寫本”。一直以來,文學青年也對《收穫》非常癡迷。

近年,這份老牌文學雜誌也不斷有“新動作”:2016年推出全新的文學榜單“收穫文學排行榜”,榜單一年一屆,至今已舉辦了五屆;去年疫情嚴重時,《收穫》微信公號推出“開放書架”,歡迎讀者留言“點選”想讀的作品,並於之後進行文章推送;去年年底,《收穫》編輯部又以蘇州大學爲起點,首次嘗試“《收穫》進校園”;今年,《收穫》則以一個全新的App,擁抱更多讀者。

“之所以推出‘收穫文學排行榜’‘收穫開放書架’‘《收穫》進校園’‘收穫App’,都是希望擴大文學的影響力,以優秀的文學作品記錄新的時代。”《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如今書報亭減少,傳統文學雜誌亦有同質化傾向,App可以突破傳統文學期刊的困境和習慣性思維方式,“它既是優秀作家的作品展示廳,又可以開展徵文大賽、開發電子書、發佈視頻講座。它更自由,可以做很多傳統文學期刊不能做的事情。”

“今天的時間已經非常碎片化,文學不像過去那樣在生活中佔比很重。‘收穫App’只希望大家在家與單位的往返路途上,稍稍向內心看一看。那樣的一瞥,或許就能平復一天積累的怨氣、怒氣與戾氣。”走走說,“畢竟,文學中的人物,會比我們的日常生活經歷更多,而共情能力,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溫潤一點。”

“收穫App”下載二維碼(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來源:澎湃新聞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