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互聯網跨區域放貸將被禁止,地方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走向何方?

記者:胡金華

國內互聯網貸平臺的清整已接近尾聲,但是對於更多的地方性法人銀行而言,今年2月銀保監會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下稱“通知”)將於明年1月1日正式執行,因此也僅剩半年不到的時間,地方性法人銀行如何將原先與互聯網平臺之間的放貸業務轉型呢?

“原來地方法人銀行與互聯網貸平臺之間的資金拆借合作是非常頻繁的,但是隨着國家對網貸平臺的清理,地方法人銀行在互聯網跨區域放貸上就要重謀出路,而監管部門通知下發後,這一形式就愈加嚴峻了。現在很多地方銀行都加緊和民營銀行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合作,通過通道或者聯合貸業務,從而突破地域和槓桿率的限制。”6月22日,長三角地區一家農商行相關人士陳斌(化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稱。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此前的5月,江西銀保監局發佈了一份《關於轉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這也是繼2月銀保監會發佈下發的通知以來,首個地方版互聯網貸款業務細則。江西版的新規重點針對江西省內法人銀行的合作方出資比例、合作機構集中度、總量控制和限額管理三個指標上作出更爲嚴格的規定,業內人士也預計其他省份或將跟進江西整改,陸續出臺地方版互聯網貸款業務細則。

“消費金融公司並不缺錢,在全國展業放貸的優勢在新規下更加凸顯。 因此,對於持牌消金而言,通過與地方性銀行的聯合貸款來補充放款資金、拓寬融資渠道,不失爲一條好的出路,而且可以獲得更低的利率。” 6月22日,上海一家民營系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李沙受訪時表示。

而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國內地方性法人銀行的數量已經超過3000家,在新規大限之下掀起的競爭與合作,也必將十分激烈。

三千家地方銀行的放貸出路

不是不能放貸,而是即將不能互聯網跨區域放貸!

根據銀保監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有133家城商行,1539家農商行,1637家村鎮銀行,這些法人銀行都會受到關於跨區貸款和存款業務限制的影響。要知道,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不發達地區的地方法人銀行,跨區業務規模均較大,某一線城市城商行95%以上消費貸款來自於註冊地轄區外,某二線城市城商行85%以上的線上新增消費和小微貸款來自注冊地轄區外。

本報記者也瞭解到,根據2021年2月銀保監會辦公廳印發的通知,明確提出嚴控跨區域經營,地方法人銀行不得跨註冊地轄區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根據要求,嚴控地方法人銀行跨地域互聯網貸款經營,將自2022年1月1日起執行,存量業務自然結清。

而作爲地方版本的江西銀保監局發佈的《通知》則共八條,不僅重申了銀保監會對合規審慎、經營地域以及過渡期安排等方面的監管要求,還着重在合作方出資比例、合作機構集中度、總量控制和限額管理三個指標上,對互聯網貸款作出更爲嚴格的規定,並對城商行、民營銀行和農村中小銀行進行差異化對待,分類施策,讓監管進一步升級。

“近年來,互聯網貸款業務快速發展、規模漸增。各類商業銀行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觸及互聯網貸款業務。與傳統線下模式相比,互聯網貸款在提高貸款效率、拓寬金融客戶覆蓋面、創新風險評估手段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然而,在此過程中,逐漸暴露出風控不審慎、權益保護不充分、監管不到位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蘇南地區一位監管人士也在6月23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在該人士看來,本土經濟區域的金融業務競爭激烈,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已全面下沉到二線城市和農村,城商行則開始往農村區域發展。地方法人銀行在資金成本、綜合金融服務、風控、財富管理都不佔優勢,市場形勢嚴峻。

“之前在地方銀行零售業務端想要快速增長業績,只要對接某某平臺就可以,不需要開發複雜的產品,就可以又好又快獲取大量的異地客戶,貸款規模一年就可以上百億規模。不過,以後這種模式將不復存在。”對此,江蘇南通地區某城商行人士也向本報記者感慨。

該人士坦言,之前,地方法人銀行都是通過一些流量聚合平臺對接場景,這些流量聚合平臺具有降低資金場景對接複雜度的能力,以後地方法人銀行將會開始開放銀行建設的步伐,要自己對接場景、對接場景的複雜度。

“地方法人銀行不能通過互聯網場景快速獲客,就只能通過自營產品獲客。自營產品需要有相比傳統大行明顯的差異性,比如貸款產品面向場景的裂變能力,還要有輔助於貸款產品的非貸款綜合金融服務、一些較小城市的城商行受到地區分割限制,資產規模偏小,經營和風險管控實力較弱,科技和業務成本較高,合併起來可以提升資本實力,降低成本,增強品牌。但是,地方法人銀行也要有實力才能在合併重組中爲本行和高級管理人員獲取更加有利的位置。”對此,蘇寧金融研究院發佈的報告也分析指出。

該報告建議,地方法人銀行欲走出新的路,也可以通過投資和申辦做跨區業務的金融牌照,比如申請消費金融牌照、理財子公司或者投資村鎮銀行等辦法,但是這並不是所有地方法人銀行都有資格和實力去申請的。

欲與民銀、消金合作

在業內人士看來,三千餘家地方性法人銀行要實現突圍,靠自身謀求其它金融牌照顯然不可能,而更多的還是在與現有的民營銀行以及消費金融公司合作,這其中的競爭同樣激烈。

“地方性法人銀行和民營銀行以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合作,通過通道或者聯合貸業務,從而突破地域和槓桿率的限制。另外對於持牌消金而言,通過聯合貸款來補充放款資金、拓寬融資渠道,不失一條好的出路。在這種操作中,通常銀行給到持牌消金5、6個點的資金成本,消金公司和助貸機構合作,並從中收取1.5-3個點的資金通道費。比如位於西部的某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合作,前者可以獲得放貸利潤,進而實現全國性放款,後者則可以加大和銀行聯合貸的合作,進而補充業務資金。”6月22日,中部地區的一家城商行人士張輝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事實上,這種跡象已經有跡可循。

根據本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作爲消費金融機構一方,招聯金融在2021年第二期金融債發行資料中表示,未來公司將逐步深化與銀行等資方的聯合貸項目的合作;馬上消費金融也曾公開表示,將繼續通過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公開市場發債、推進聯合貸款業務規模增長等方式補充放款資金,優化表內外融資結構。

“當前消費金融公司槓桿率在十倍左右。而在通道業務中,如果消費金融公司走表內放款,依然無法突破這一限制。不過,對於持牌消金公司來說,起碼在資金方面可以暫時鬆一口氣。畢竟在互貸新規的影響下,可以實現全國展業的消費金融公司還是一塊香餑餑。”李沙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頭部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融資方面看,借款和同業拆借仍是他們最主要的融資渠道。

數據顯示,截至2018-2020年,招聯金融同業借款餘額分別爲647.96億元、809.85億元和884.77億元,佔負債的比重分別爲96.92%、97.18%和90.95%。截至2020年末,招聯金融已獲得148家金融機構授信,總授信額度爲人民幣1832.85億元,尚未使用授信餘額948.08億元;馬上消費金融則以短期借款爲主,截至2018-2020年9月末,公司拆入資金分別爲36.00、37.80、39.10,佔負債的比重分別爲10.89%、8.15%、8.32%;截至2018-2020年6月末,興業消費金融拆入資金分別爲110.39億元、295.77億元、262.66億元,佔負債的比重分別爲54.33%、87.52%、85.43%,至 2020 年末,興業消費金融已獲得超過100家授信機構逾1300億元授信總額;截至2018-2020年,捷信消費金融拆入資金分別爲763.23元、784.24億元、442.59億元,佔負債的比重分別爲86.04%、84.12%和82.33%。

一家大型消費金融公司相關人士也表示,未來消費金融公司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單純做通道業務是行不通的。但是當前看來,通過加大和城農商行的聯合貸合作,進而補充放款資金、拓寬融資渠道,不失一條好的出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