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安心讀一本純文學雜誌了?《星星》詩刊定期面向大衆舉辦線下品讀會

原標題:《收穫》推出App:純文學期刊如何“破圈”

近日,著名老牌文學期刊《收穫》正式推出了“收穫App”。處在1.0版本的“收穫App”,重點圍繞雜誌、作家、作品打造,讀者可以在上面閱讀免費電子雜誌、試讀或購買電子書、發表與交流閱讀心得。

在此之前,隔三差五總會一些純文學App面世,這些主打純文學作家與作品,兼顧經典著作與實驗寫作的產品,大多有着令人驚豔的設計感,但同時它們的精心設計,也帶來了無形的門檻,將大衆讀者“拒之門外”,只能成爲部分文學青年的聚集地。由於缺乏足夠的用戶數量支撐,不少純文學App在推出之後不久便銷聲匿跡。

“收穫App”能得到更多關注,很明顯是因爲其背後有紙刊《收穫》的品牌效應支撐。但這只是一種“光芒”,並不能成爲幫助“收穫App”“破圈”的根本因素。如何在捍衛《收穫》的“文學精神”的同時,又能夠拓展疆域,把陣地開闢到海量用戶羣那裏,成爲擺在“收穫App”面前的一個難題。

從目前的狀況看,“收穫App”在用戶黏性方面,並不具備太大競爭力:過往的舊刊,需要付費閱讀;最新上傳的新作,也只提供了前一兩頁的試讀;在激發讀者評論興趣方面,也沒新鮮的辦法;過去《收穫》雜誌所積累的龐大資源,並沒有在“收穫App”上體現出“分享”的意識。當然,“分享”並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爲“免費”,但如果在前期不能提供一定比例的免費閱讀作品,那恐怕就無法具備長期的用戶吸引力。

相比之下,網絡文學App和一些財經類App可以收費,是因爲這些App積累了大量的付費羣體,同時也有足夠的免費閱讀內容,收費並不會給App帶來太大的傷害。作爲一個純文學網絡平臺,“收穫App”在缺乏足夠用戶羣支持的前提下,若沒法獲得足夠的數據,來判斷用戶的付費意願,“收費”實驗反倒會成爲一道門檻,把讀者擋在外面。

在網絡文學風生水起的這些年來,純文學期刊在網絡推廣上觀念“傲慢”,動作遲緩,已經失掉了早期與網絡文學爭搶用戶的最佳時機。在博客、微博、公衆號、視頻號等新媒體令人眼花繚亂的更迭與競爭中,純文學期刊的角色愈發尷尬。現在純文學期刊的“破圈”行動,其實嘗試突破的是讀者固化的讀屏經驗與習慣,雖然嘗試晚了一些,但總歸是開闢了新路。

想要爲純文學期刊在網絡時代的生存提供一個成功案例,“收穫App”還需要充滿危機意識與競爭意識,藉助品牌力量與各方面的支持,與其他已經成功的網絡文學App甚至信息流App搶奪用戶——如何讓用戶在下載了一個純文學App之後,養成經常打開的習慣,這裏面有太多學問,需要有識之士不斷研究與創新。

韓浩月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06月25日 03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