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學習黨的歷史,就要“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爲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什麼好,不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歷史定力”。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曾引領無數青年奔赴延安,到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識分子達10多萬人,其中相當部分是青年知識分子。他們當中不少人家境殷實,接受過良好教育,而當時的陝北在經濟和文化上十分落後,生活條件艱苦。到延安去不僅意味着他們要放棄原先較好的生活條件,還要面對漫長艱辛的路途,更要冒着生命危險衝破國民黨的重重關卡。即便如此,當時的進步青年仍然甘願用汗水和生命來鑄就這條理想與信仰之路。踏進延安邊界,許多人熱淚盈眶,甚至匍匐下來親吻這片黃土地。這樣的場景不免引人深思:在引領青年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爲什麼當時延安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把那麼多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吸引過來?總的來說,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中國共產黨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領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東北。面對日本大舉侵略,國民黨政府一再退讓。蔣介石甚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而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的目的是要將中國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又從民族大義出發,促成這一事變的和平解決。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號召全國同胞團結起來,築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中國共產黨不僅團結一切武裝力量從軍事上抵抗日本侵略者,還善於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全面抵抗日本的侵略。爲培養抗日干部,黨在延安設立了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抗大”)。直到抗戰結束,“抗大”一共培養了十多萬名抗日干部。爲激勵“抗大”學員努力學習,肩負起抗日救國責任,毛澤東讓凱豐爲“抗大”創作一首新的校歌,並由呂驥譜曲:“黃河之濱,集合着一羣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這首歌曲激勵了無數愛國青年排除艱難險阻,向着延安這個紅星照耀的地方匯聚。在民族危亡關頭,高舉愛國抗日旗幟的中國共產黨和滿腔熱血的愛國青年,就這樣走到了一起。

  中國共產黨不僅擔當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擔當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正是這種先鋒隊的形象,吸引着數以萬計的愛國青年來到延安。

  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衆化,以科學理論感召廣大青年。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羣衆,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凸顯和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對於中國問題的解釋力、說服力。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是這樣的篇章。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林默涵回憶說,在那樣一個內憂外患的迷茫年代,《論持久戰》使他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豁然開朗”,覺得抗戰有希望了。也正是因爲看了《論持久戰》,他才堅定了去延安的決心。

  中國共產黨人還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大衆化,以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傳播馬克思主義,凸顯和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感召力。《大衆哲學》就是當時啓迪無數有志青年的理論著作。它之所以受到熱烈歡迎,就在於文字通俗易懂,內容深入淺出並且緊密聯繫實際。例如《七十二變——現象和本質》《貓是生來喫老鼠的——目的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等篇目,用通俗易懂且生動活潑的寫法,將哲學從高高在上的殿堂拉進廣大民衆的生活。《大衆哲學》以其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引領無數熱血青年投身革命,實現了從“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的革命性轉變。

  在黨的領導下,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科學知識的氛圍在延安日漸濃厚,延安也由此成爲一座學習之城。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紛紛湧入延安各個學校學習。據統計,從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延安接納的青年學生一半以上進入“抗大”學習。隨着奔赴延安的青年人數不斷增長,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中國女子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等不同專業領域的高等學校相繼建立。延安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滋養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子,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延安革命青年不斷進步,茁壯成長。

  中國共產黨領導治理革命根據地,延安成爲革命聖地。延安是朝氣蓬勃的革命聖地。在共產黨的領導和治理下,延安可謂一座“青春之城”。作家丁玲感慨道:“我原以爲這裏的人一定很襤褸,卻不料有這樣漂亮。我更奇怪,‘爲什麼這裏全是青年人呢!’老年也好,中年也好,總之,他們全是充滿着快樂的青春之力的青年。”延安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歌詠城”,延安城裏到處都是歌聲一片。詩人何其芳曾這樣寫道:“我想,延安的人們那樣愛唱歌,大概由於生活太苦。然而我錯了,剛剛相反地,是由於生活太快樂。”《延安頌》《黃河大合唱》《游擊隊歌》等一大批革命歌曲,採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飽含着神聖使命感和藝術獨有的力量,成爲當時延安青年的精神食糧。

  延安還是清正廉潔的革命聖地。1940年,毛澤東自豪地說,在延安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喫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毛澤東所說的並不誇張,那時延安作爲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塊淨土,是衆多愛國青年嚮往的新世界。同年,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造訪延安,毛澤東盛情宴請,卻只有白菜、鹹飯,另配一味雞湯。在目睹了國民黨在重慶的鋪張浪費和共產黨在延安的艱苦樸素後,陳嘉庚不由感慨,共產黨的領袖如此簡樸,“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艱苦奮鬥、朝氣蓬勃,對當時的進步青年產生了強大的感召力,這是中國共產黨贏得革命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天,對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的中國共產黨而言,更要做好新時代的青年引領工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青年工作,抓住的是當下,傳承的是根脈,面向的是未來,攸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新時代的青年呈現出與其父輩極其不同的特點,知識儲備更爲豐富、視野更爲開闊、個性更加鮮明。因此,要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尤其要善於用青年易於接受的話語和方式闡釋黨的創新理論;要通過古今中外的比照,引導廣大青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要針對青年在成長和發展中的困惑和困難,提升青年政策的回應性,增強廣大青年的獲得感。總之,只有團結和引領青年,黨才能始終得到青年擁護,才能確保黨的事業薪火相傳,確保中華民族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