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紡織企業搶“賺幾分錢”的訂單,多部門發力緩解利潤壓力

近期有關部門實施國內大宗商品價格保供穩價的政策,效果目前在初步顯現。

近期,原材料價格再現今年春節後的上漲勢頭,疊加全球疫情、國際運費、人民幣匯率等因素影響,紡織企業利潤不斷被壓縮,有企業稱“賺幾分錢的訂單大家都搶着做”。

但對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企業利潤承壓的情況,官方也作出回應,我國工業生產能力比較強,工業品供應能力比較充足,有關部門實施國內大宗商品價格保供穩價的政策,效果目前也在初步顯現。所以總體上工業品價格上漲的影響是可控的。

同時,新業態、新模式正成爲推動我國外貿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多重因素致企業利潤被擠壓

7月第一週,泗陽縣環太湖遮光布家紡商會向百家遮光佈會員發出通知稱,近期受到國際原油價格回升的刺激,化纖原料價格上漲,下游織造企業成本不斷上升,利潤一再被擠壓。爲此,倡議全體會員在原有產品價格上根據不同的克重,上漲0.5~1元/米,漲的不是利潤是成本。

這類通知也曾出現在今年春節開工後原材料顯著上漲的時候。但蘇州盛澤絲綢化纖指數監測和發佈平臺綢都網副總經理沈劍告訴第一財經,雖然原材料近期重現春節後的上漲,但市場上面料企業調高價格的也還是少數。

“價格很難漲得上去,因爲客戶不接受。”蘇州吳江偉華紡織有限公司經理李昌春對第一財經表示,眼下的訂單和疫情前基本持平,但以前還有些利潤,“以前賺一毛錢的訂單我們懶得做,現在賺幾分錢的訂單大家都搶着做”。

從6月下旬到7月初,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裏,紡織原料的價格已經上調不下6次。

中國紡織製造龍頭企業恆力集團化纖銷售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7月以來,DTY(拉伸變形絲)、POY(預取向絲)和FDY(全拉伸絲)三種產品都漲了500元~800元每噸。其中,受內需市場驅動,DTY和POY這兩種產品漲勢最爲厲害,今年上半年累計每噸上漲了3000元。

該負責人表示,漲價的原因,主要還是受到國際油價震盪上行以及上游成本的影響。而主要供應外貿市場的FDY產品,則受到海外疫情反覆以及集裝箱供應緊張、運費劇烈上漲等影響,整體漲幅不如前兩者。

此外,安徽省服裝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經理孟卓告訴第一財經,除了和客戶協商漲價並不一定能如願外,還因爲迴流到中國的訂單中,一部分是中國企業原本可放在東南亞工廠生產的,但因爲疫情不得不拿回國內來做。國內的生產成本肯定比緬甸這些工廠高,再加上國際運費等因素,這部分產品所增加的成本不可避免地會進一步侵蝕企業的利潤乃至成本。

孟卓還表示,由於國際航運週期長,今年秋冬季的訂單7月前就必須生產完成,也是在去年10月就接下了。而現在要接的訂單,不僅僅要考慮鎖匯,還要考慮航運費上漲的因素,在合同裏就擬定漲幅如何分攤纔行。

根據孟卓的觀察,今年主要是服裝廠生產緊張,“單子做不完”。而面料廠屬於淡季,即使旺季也不如以往。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7月13日披露,上半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按人民幣和美元計,分別同比去年增長約3%和12%,與2019年同期比也保持較快增長。其中,紡織品受口罩影響同比出現下降,服裝在外需回暖帶動下增長迅速。

按人民幣計,2021年1~6月,紡織服裝累計出口9088.7億元,同比增長3.27%,其中紡織品出口4448.5億元,同比下降14.63%,服裝出口4640.2億元,同比增長29.25%。

工業品價格上漲總體可控,外貿新業態發展提速

對於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中小企業利潤承壓的情況,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7月1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輸入性的上漲壓力仍然是存在的,但我國工業生產能力比較強,工業品供應能力比較充足。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平均上漲5.1%,漲幅比一季度擴大3個百分點。

劉愛華分析稱,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在二季度漲幅擴大,主要有幾個因素的影響。一是經濟在持續恢復,需求在不斷擴張。二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輸入性影響。今年6月份,國際能源價格指數同比上漲92.6%,非能源價格指數上漲43.2%,漲幅都是比較高的。三是去年同期低基數的影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從去年2月份開始PPI就持續下降,二季度每個月的價格都同比下降3%以上,所以今年二季度PPI的同比漲幅明顯擴大,給很多中下游企業、中小微企業帶來了比較大的成本壓力。

但他也表示,近期有關部門實施國內大宗商品價格保供穩價的政策,效果目前在初步顯現。6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8.8%,比5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所以總體上工業品價格上漲的影響是可控的。

同時,我國上半年外貿發展,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海關總署7月13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18.07萬億元的進出口規模創下了歷史同期最好水平,與2019年同期相比也增長了22.8%,月度進出口已連續13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外貿穩增長態勢進一步鞏固。

但包括紡織在內的外貿企業及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仍然面臨不少挑戰。

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在7月12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我國外貿發展形勢依然錯綜複雜。從國際看,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經濟復甦存在不確定性,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增多,貿易問題政治化傾向加劇。從國內看,我國外貿企業仍面臨着不少突出困難。

任鴻斌認爲,從國內看,我國外貿企業面臨四大突出困難。一是國際海運效率低、價格高;二是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企業出現了“有單不敢接、出口不盈利”的現象;三是原材料價格上漲,提高企業成本;四是部分地區招工難、用工貴。

不過,《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於近日正式印發。外貿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和新動能也正是來自於這些新業態和新模式。

數據顯示,我國跨境電商規模5年增長近10倍,市場採購貿易規模6年增長5倍。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超1500家,海外倉數量超1900個,加工貿易保稅維修項目已建成約130個。

阿里集團副總裁、國際站總經理張闊告訴第一財經,從去年開始,大量中小企業沒有辦法拿到確定性的櫃子發貨,導致大規模線上訂單延期,這時候尤其需要相對集約化和數字化的方案。對此,他們從去年開始把服務延伸到了貨代和國際物流領域。

阿里巴巴國際站的後臺數據顯示,今年4~5月的海陸業務,即海運集裝箱運輸量同比去年提高了9倍。另外,今年1~5月的空快業務和去年同期相比,訂單量也增加了88%,重量則提高了1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