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目光》期間,我曾多次忍不住眼淚掉下來。它講述了陶勇醫生“死裏逃生”和從醫多年的寶貴心得,從至暗時刻、善惡的相對論、一個醫生的生死觀等19個篇章講述自己經歷的這場暴力傷醫事件全過程,作爲醫生和病患兩種角色對醫療體制、醫患關係、生命健康、職業理想、善惡因果、從醫選擇、立世榜樣等的說出自己看法。這不僅僅是一名醫生的沉思錄,更是和每個人分享的成長啓示錄。

因爲心中有夢,所以暗裏有光。雖然陶勇醫生經歷了一場苦難,但他心存溫暖,不忘初心,化苦難爲力量,並沒有因爲這個苦難而放棄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從信任坍塌和重建中,講述和分享從他的視角所看到的世界。周國平說,苦難是美德的機會。《目光》一書所呈現的“陶勇的世界”便是如此。書中有幾個點令我感觸很深,引發我進行思考。

信念之光,不懼生死。陶勇醫生說:“恐懼應該是活着的警示,而不是枷鎖。”他遭受了這場苦難的一開始,覺得信任崩塌,書中提到:“精誠行醫卻遭此橫禍,難免會懷疑初心,動搖信念。”他自認爲給患者最好的治療方案也取得手術的成功,卻像農夫與蛇的故事般遭到反噬。書中寫道如果有人問他:時間重來會救這個病人嗎?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爲他覺得善良不是對所有人,而是有度,善良不是縱容。行醫所謂懸壺濟世,都在說一個“善”字。人生苦短,活在當下,重在不愧於心。心存善念,是需要堅守的,而讀過的萬卷書、行過的萬里路,正是可以堅守善良的基石。書中說道“有一個記者問我,假如你的生命只有七天,你會如何度過?我想,我會選擇讀書,讀哲學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當一個人見識越多,眼界越寬廣,心胸就越慈悲”。我們無法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掌握人生的寬度。在陶勇醫生身上凝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亦是他面對泥濘、撥開烏雲的開關,讓他用信念之光看世界,不懼生死。

使命之光,不畏苦難。從善如流,上善若水。陶勇醫生說:“我不是神,但我願意繼續發出我的微光”。我們每個人在各自崗位上都發出微光。“做醫生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剛從業的年輕醫生,技術和能力還沒有那麼成熟,面對複雜的病症會感到焦慮和害怕。”每個人都是從職場菜鳥逐漸成長成爲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咖。陶勇醫生作爲醫者想的是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盡全力守住生靈。

心靈之光,不怕黯淡。書中提到:“長大從醫後,看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我慢慢發現,其實童年缺少什麼的人,長大後就會越追求什麼。缺少愛的人,餘生都在渴望愛、尋找愛,但又害怕愛、試探愛,和這樣的人相戀是一種非常艱難的事情。”心靈有愛和希望,纔不怕黯淡。我們給多點時間和精力給身邊的人,多去愛這個世界,多去愛我們的家人、愛人和朋友,愛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愛周邊的人。因爲愛,是可以治癒世間的一切苦難的。

“在黑暗的夜晚,靜靜地爲你,去孤獨的照亮,就讓我是一道微光,能讓你擁有燦爛的鋒芒。在寂寞的時分,無論飛向何方,我也會綻放,給你無限微光。”微光雖弱,足以點亮心中的火,去溫暖你我。

作者: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 林榆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孫珺 吳波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