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日報記者從互聯網醫院高質量發展高峯論壇發回報道稱,截至今年6月,我國互聯網醫院超1600家。然而,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互聯網醫院分會會長文儉指出,我國互聯網醫院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總體還在起步階段,存在諸多問題,尤其表現在職能定位模糊、互聯互通機制不暢、行業監管困難等方面。

如今,互聯網醫院已經成爲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爲優質資源下沉和分級診療發揮着重要作用。媒體援引《2021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報告》指出,受益於2018年國家關於互聯網+醫療的准入政策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互聯網醫院審批加速,數量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互聯網醫院如何盈利仍是現實難題;現有互聯網醫院閒置不用和同質化問題較爲突出,甚至一些互聯網醫院把精力放在了預約掛號、醫療諮詢、複診續方、開方售藥等非醫療核心業務。可見,避免互聯網醫院陷入“同質化”發展的境地,應當儘早受到行業和監管部門的關注。

互聯網醫院是由實體醫院作支撐、線上與線下結合的虛擬醫院,目前以慢性病診斷和部分常見病複診等爲主開展業務。儘管建設互聯網醫院出現了實體醫院自辦、第三方參與合作共建等多種模式,但依託實體醫院、以公立醫院爲主體建設仍是確保互聯網醫院實現自身職能定位的一項準則。畢竟,醫療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發展互聯網醫院,要堅持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這事關保障“病有所醫”的民生大計。所以,在興辦互聯網醫院的過程中,要特別防止過度追逐資本而背離醫療行業內在發展規律的現象。

互聯網醫療的一大優勢在於“去中心化”。如果互聯網醫院發展得好,醫療資源會更好地得到配置,人們足不出戶也能和名醫“面對面”。然而在現實中,建設互聯網醫院存在着各自爲政的現象。患者要找多少家醫院的專家,甚至就要下載多少個App。“信息孤島”影響了醫療服務的體驗感,也阻礙了互聯網醫療的長遠發展。破解之道仍在於改革創新——要把發展互聯網醫療融入到醫療改革的進程中去,合力構建互聯網醫療公共平臺,加快推動醫聯體建設,真正讓科技成爲推動變革的力量。

建設互聯網醫院並不等同於把醫療服務從線下遷往線上。更何況,醫學是“溫度”學科。面對疑難雜症,互聯網醫療要有“溫度”,方能行使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道義責任。所以,一方面,互聯網醫院發展得好不好,關鍵要看實體醫院的核心能力建設;另一方面,還要看平臺建設的智慧化水平。在此過程中,互聯網醫院不僅要關注患者的診前體驗,更要關注診中和診後體驗,着力構建健康服務的良好生態。

文/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胡俊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