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氣溫飆升,街上熱浪滾滾,時尚男女自有避暑度夏的好方法,內衣怎麼選也是大問題。把目光投向一千多前的六朝時期,時尚先鋒們的“發揮”令人驚豔。

南京服飾專家黃強教授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六朝內衣流行新的款式,有抱腰、犢鼻褌、涼衣、反閉等,人們還創新開啓現代內衣外穿的先河。“古人的時尚早早走在我們的前面,當下社會所有的內衣及其穿着形式,在六朝時已經有了,不誇張地說六朝人是時尚的先鋒,內衣反穿的鼻祖。”

流行輕薄衫子,堪比透視裝

南京服飾學家、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研究中國服飾史三十餘年,其六朝服飾專著《褒衣灑脫博帶寬——六朝人的衣櫃》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黃強說,南朝的女性喜穿輕薄的衫子,這與六朝褒衣博帶的風尚是一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的大融合,漢民族的服飾吸納了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衣服裁剪更加貼身、適體,傳統的服裝樣式深衣制逐漸退化,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尤其是褲褶和裲襠則成了社會的流行服裝,其應用範圍由燕居(家居),擴大到日常生活,禮儀交往。

衫子此時流行開來,從《竹林七賢圖》中,我們看到了六朝時期文人身着衫子縱情放達的情形。需要指出的是魏晉時期的衫子衣無袖端,敞口,與漢代袍子有區別的。劉熙在《釋名·釋衣服》中解釋:“衫,芟也。芟末無袖端也。”

衫子在魏晉是比較普遍的一種內衣,主要在中上層社會流行。晉代《東宮舊事》稱:“太子納妃,有白縠、白紗、白絹衫,並繫結纓。”當時還有單衫、複衫、白紗衫、白縠衫等等。衫有單層與夾層之分,不論婚喪均常用白色薄質絲綢製作。穿着輕薄透明的衫子在魏晉時期非常流行,六朝宋代沈約《少年新婚中詠》詩云:“裙開見玉趾,衫薄映凝膚。”衫子薄透才能見到衫子下面的肌膚,社會追求的就是肌膚若隱若現的效果。

有時也嫌它過於薄、透,於是用一塊或幾塊布料疊合,上下縫有繫帶,圍在腰間,就形成了抱腰。可以貼身而穿,也可圍裹在衣裙外面,主要是包裹腹部,兼有保暖與束腹功能,是現代婦女腹帶的濫觴。

“竹林七賢”向秀服飾泥塑

透視裝算啥,六朝潮人愛內衣外穿

當時女性潮流夏裝還包括內衣外穿。黃強說,裲襠的樣式出現在婦女衣着中,其形制類似今日的背心,前後兩片,遮掩前胸與後背。女性穿交領或直領上衣時,領口敞開,頸脖部位裸露面積較多,其低開口領已經袒露了胸乳部。鑑於會出現春光泄露的狀況,貼身着一件裲襠,不僅保暖而且蔽胸。《玉臺新詠》有詩云:“新衫繡裲襠,迮置羅裙裹。”裲襠在南朝女性服飾中師比較普遍的內衣,貼身而穿,下襬掖在裙內。梁代王筠《行路難》曰:“裲襠雙心共一抹,袙腹兩邊做八撮,襻帶雖安不忍縫,開孔裁穿猶未達。胸前卻月兩相連,本照君心不照天。”

裲襠的質地有羅、絹、綾、錦等,按季節,分爲單、夾、棉。按照我們現代的話講,是單衣裲襠、夾衣裲襠和棉衣裲襠。

採桑與護桑穿裲襠的婦女

春夏之際,氣溫溫和,人們衣著單薄,裲襠如同單衣、薄衫,往往一件足矣。在甘肅嘉峪關魏晉壁畫墓中,就有一幅描繪採桑女及護桑女形象,就是穿着一件方形裲襠。在繪畫中,似乎採桑女除了這件貼身而穿的裲襠外,沒有其他的內衣,顯然適合氣溫較高的地區和環境,就象現代某些農村流行的小褂。從繪畫中,還傳遞出這樣的信息,不僅反映了裲襠這種形制,而且傳遞出人們開放的思想情趣。對於採桑女穿裲襠,不單純是內衣外穿,而是直接穿着內衣活動,因爲她沒有外衣、內衣之分,只是一件而已。“女子穿着內衣在大庭廣衆、衆目睽睽之下,毫無羞怯之態,甚至沒有異樣的眼光,說明當時社會是多麼的純潔。”

在黃強看來,爲了展示時尚之美,六朝女子一反常態,將過去祕不示人的褻衣——裲襠,勇敢地加在了“交領”外面,按現代時髦的話講,就是“內衣外穿”。換言之,裲襠從單純的褻衣,發展成罩在衣裳外面的時尚之衣,其內衣功能性特點,退位成裝飾性特點。

與裲襠對應的是袙腹,一種覆蓋在胸腹間的貼身小衣。繪於北齊天寶七年(556)的《北齊校書記》描繪了六朝時期的裲襠和袙腹。此圖描述了文宣帝高洋命樊遜等人校勘祕府藏書的情形。圖書人物着沙披衫子(心衣),內穿裲襠、袙腹。北齊不屬於六朝範圍,但是年代與南朝對應的。六朝中南朝的裲襠、心衣圖像流傳下來的寥寥無幾,而北朝服飾在墓壁畫,出土文物、繪畫中得以保存。

劉伶服飾泥塑

“竹林七賢”袒露裝引領時尚,涼爽一夏

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流行“褒衣博帶”寬大的服飾,穿着上不拘禮節,把傳統禮節拋到腦後,最典型的行爲就是衣裳穿戴隨意,喜歡袒胸露背裝。

《世說新語·任誕》載:劉伶裸體見客。“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爲棟宇,屋室爲衣褌,諸君何爲入我褌中”。以天爲廬,以地爲牀,在自己的屋,何須穿衣?連“褒衣博帶”也省去了,何等的放達?我不穿衣褲,與你何干?更何況你跑到我的褲子裏來幹嗎?

據史料記載,劉伶、嵇康等文人,日常家居,或“亂項科頭”,或“裸袒蹲夷”,甚至在會見客人時也隨便穿着,以袒胸露脯爲尚。飲酒時,不僅帽子不戴,衣服也不穿,借酒縱情,高談闊論。

內衣外穿在“竹林七賢”身上很典型。黃強認爲,他們有內衣外穿的行爲,更有袒胸露背,裸體見客的癖好,縱情放達,無所顧忌,開創了有悖於傳統禮教的裸露服飾風尚,社會不以裸露爲恥,反視爲名士風度,大加讚賞。儘管這種開創並不是有意識的所爲,就其修養禮儀也不宜倡導,但是客觀上卻是對內衣發展的促進。正是因爲有名士文人的無形、無意、無爲,才使內衣在六朝時期大放異彩,當時的人們,也在這種時代潮流中時髦了一把,涼爽了一夏。

《北齊校書圖》裏大老爺們的抹胸,堪比女士內衣

貼身穿的是背心,穿在外面就是鎧甲

現代人常穿的背心,六朝時尚人士也輕鬆擁有!黃強告訴記者,在六朝的南朝出現過一種類似裲襠的內衣,形制爲方形,使用時,遮擋在胸前,正看與裲襠無別,只是裲襠有前後兩片,一片當胸,一片當背。而這種內衣有前片而無後片,因此被戲稱爲“假當”,意思是假的裲襠。

《南史·齊本紀下》記載:“先是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當’,此又服襖。假非正名也,儲兩當而假之,明不得真也。東昏誅,其子廢爲庶人,假兩之意也。”裲襠,又作兩當,它是背心式的服裝。《釋名·釋衣服》曰:“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因以名之也。”《晉書·五行志》也有這樣的記載:“至元康末,婦人出裲襠,加乎交領之上,此內出外也。”元康是於晉惠帝司馬衷的年號,時間爲280年至299年,只有短短的九年光景。

裲襠又寫成兩當,也就是貼身的背心。裲襠在六朝時期是兩種服飾,貼身穿的爲背心,對外則是軍戎服飾,用於護身的鎧甲,稱爲裲襠甲。

還有另一種稱爲“反閉”的內衣。反閉的形制是前後兩片縫綴,於後背開對襟,穿着時在背後紐結,“反閉”名稱由此而來。

南朝講究人已經開始穿浴衣

《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了另一種貼身所穿的內衣——涼衣。“(王)子平(澄)脫衣巾,徑上樹取鵲子,涼衣拘閡樹枝,便復脫去。”何爲涼衣?故名思意,穿在身上有涼爽的感覺。據黃強推測,涼衣是一種面料透氣、容易散發身體熱量的衣服,大概類似近代香雲紗一類的面料;再一種可能,其面料可能有網眼,從“涼衣拘閡樹枝”的描寫推想,如果是光滑平整的面料,不容易被樹枝刮上,如果褸空,有網眼,情況就符合《世說新語》的描述。

浴衣也是內衣的一種。在南朝時期出現了類似今天浴衣的內衣——明衣。 對於明衣,南朝皇侃疏有云:“謂齋浴時所著之衣也。浴竟身未燥,未堪着好衣,又不可露肉,故用不爲衣,如衫而長身也,着之以待身燥。”就是說洗澡以後,身體上的水印還沒有完全乾燥,不能穿換洗好的衣服,但是赤身露體也不雅觀,這時披上明衣(浴衣),以待浴後身體上的水乾了。

黃強表示,這種說法符合科學道理,也很注意文明細節。不象竹林七賢那樣,白眼看人,赤身露體見客,行爲放蕩,是不符合中國人禮儀規範的。放蕩怪誕的所謂名士風度,“越明教而任自然”有其反傳統的因素,他們所謂的風度,有失風雅,有傷風化,並不值得提倡。《世說新語》把劉伶“脫衣裸形”,阮咸“竿掛大布犢鼻褌於中庭”列在“任誕”類,已表明傾向。所以,明衣是古代一種貼身的單衫,它的作用就是浴後所穿,其功能屬於浴衣一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來源:揚子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