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報告:中高收入老年羣體養老規劃低齡化,對機構接受度上升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高歌 “近兩年,不僅僅是環京區域,新增了很多養老機構,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生存很艱難,各家養老機構關注的都是中高端客戶。很多養老企業在營銷和品牌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8月3日,和君諮詢合夥人、康養事業部副總經理曹卓君在“2021康養競爭力論壇”上表示,這是一個趨勢,也是和君康養事業部連同“北京大媽有話說”新媒體平臺共同發起並形成《2021環京品質康養消費洞察報告》(下稱,“報告”)的初衷。

這份報告通過對全國重點城市中高端收入的3000多位老年消費者以及50家康養機構線下走訪形成,試圖從老年消費者角度,主要是中高收入老年羣體的養老偏好等消費特點歸納出可供參考的行業趨勢。

接受調研的全國重點城市的3000位老年羣體退休前主要在政府、事業單位與國有企業工作,其比例高達89%,其中過半數爲處級以上幹部或擁有副高級職稱;普遍學歷較高本科以上學歷達46%。

與之相對應的,接受調研的人羣的整體收入水平也較強,儘管收入來源較爲單一,以退休金收入爲主。老年羣體收入來源主要由退休金、儲蓄、理財、子女補貼等組成。調研數據顯示,退休金收入佔比高達86%。

《報告》顯示,退休金月收入4000-6000元是主流,佔比約爲48%;根據城市等級不同,退休金收入差距較大,一線城市中高收入老年羣體月退休金約爲8000-10000元,而二三線城市中高收入老年羣體月退休金約爲4000-6000元。

但較好的收入水平,尚未帶來有關養老的更多觀念上的轉變。上述報告顯示,60%的受訪者考慮過自己的晚年生活,但真正有所規劃的僅佔18%,42%仍停留在思考階段,還有39%完全沒有考慮過。《報告》認爲,老年羣體的養老意識仍待開發和教育。

變化在於,“60後”開始逐漸步入退休階段,給養老產業帶來新的變化,這部分“活力老人”也是機構爭取的目標客戶。《報告》發現,50-60歲老年羣體意識最強,養老規劃越來越偏低齡化。

對於這一趨勢,北京大媽有話說新媒體平臺創始人邊長勇表示:“60後人羣與之前世代人羣相比,文化水平較高,在人生最好的年紀趕上改革開放完成財富積累,且經過PC互聯網時代的洗禮,他們有着與之前世代不同的消費觀,這將對中老年產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養老方式上,接受調研的人羣的首選養老方式仍以居家養老爲主,嘗試多方式分階段養老,變化在於對機構接受度有所上升,願意視身體健康情況進行多方式分階段嘗試:生活完全自理選擇居家養老;生活需部分協助選擇社區養老;無法自理後選擇機構養老。

在接受調研的人羣中,44%的老年羣體選擇由家人或者保姆照顧的方式居家養老,18%的老年羣體選擇利用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養老,22%直接選擇機構養老。

在這份報告的發佈會上,國內多家頭部養老機構的相關負責人悉數出席。“行業空間巨大”、“養老支付能力和意願尚在爬坡期”、“行業競爭高度同質化”,通過從業者的交流內容,養老這一在國內處於發展初級階段的產業畫像被描摹而出。

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達到26402萬人,佔總人口數量的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爲19064萬人,佔13.50%)。與2010年相比,分別上升5.44、4.63個百分點。

隨之而來的是養老機構供給的逐年增加。以北京爲例,北京市民政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官方定義的養老機構供給總數量爲544家,社會辦養老機構爲326家,牀位數爲10.4萬張;數量最多的區域爲朝陽區、海淀區、昌平區。

在機構數量方面,受政策及老齡化的大環境影響,近十年北京地區新增養老機構數量爲266家,佔總養老機構數量的三成,其中2016年達到高峯,新增養老機構數量達到48家,2016年之後新建機構數量呈逐年遞減趨勢。在養老牀位數量方面,其增長高峯同樣處於2016年,新增牀位數逾10000張,2017年新增牀位數驟降,此後呈現逐年遞減趨勢。

北京市連鎖化養老機構總共83家,佔北京市養老機構數量的10%。其中朝陽區連鎖機化的養老機構26家,佔整個連鎖化養老機構的31.32%,海淀區連鎖化養老機構14家,佔整個連鎖化養老機構的16.86%,豐臺區連鎖化養老機構10家,佔整個連鎖化養老機構的12.04%。這代表北京是全國及區域連鎖品牌爭先佈局,積極搶佔的核心市場。

和君資深高級合夥人、和君康養事業部總經理張盧鋒表示:“康養行業涵蓋的範圍很廣,運營企業的壓力很大,康養機構在行業中想要生存、發展很艱難。通過兩個月的走訪,我們發現市場的需求是剛性且隨着老齡人口的增加會越來越大,需求背後意味着現在的很多康養機構需要切實關注,自身提供的服務是否能很好地滿足上述不斷擴大的養老需求。而在需求之外,康養機構在不同的維度有自己的特色,如何地更好的定位、找到差異化優勢並不斷放大,是每家機構需要思考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