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東京奧運會最後一天。

金牌榜上除了中美,其他國家早早地退出了榜首之爭。

無論結果如何,中國健兒已經交出了最完美的答卷。

尤其是當你看了這4塊"最苦金牌",你會發現它們不僅是一個個國人的驕傲,更藏着一羣窮孩子對命運一次又一次的抗爭。

01

他是爲中國體操奪下9年首金的吊環冠軍,也是用一記"歪頭殺"折服億萬觀衆的奧運男神。

他就是劉洋。

在這個年輕人以"睥睨天下"之姿"登基爲王"的那一刻,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

在他22歲之前的人生,除了訓練,更多的記憶,只有遼寧鞍山,一間祖孫三代共同蝸居的49平陋室。

1994年,劉洋就出生在這裏--一個雙下崗職工家庭。

劉洋的到來,沒有給這個家帶來什麼"新氣象"。

反倒是因爲多了一口人,早出晚歸打零工的父母忙碌得更加筋疲力盡。

劉洋和父母合影

等到劉洋5歲,他就被送進了鞍山市體校,練習體操。

"劉洋是個勤奮、懂事的男孩,在全國年輕的體操選手中,實力屈指可數。"

這是劉洋的啓蒙教練孔繁啓對那個5歲男孩的最初印象。

2004年,八一隊來鞍山選拔人才,教練一眼便看中了訓練刻苦的劉洋。

這也就意味着,劉洋要遠走他鄉,接受更爲嚴苛的專業訓練。

那一年,劉洋10歲。

因爲家庭貧困,劉洋基本上得不到什麼後援。

爲了節省路費,少年一次又一次地放棄和家人團聚的機會。

有時候實在熬不下去了,纔會開口向父母要錢,最多一次也只要了300元。

後來參加比賽,有了工資和獎金,劉洋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買點年輕人喜歡的東西,而是寄回家。

在同學和教練的眼中,劉洋一點也不像90後,自律得像一個"老古董"。

只有劉洋自己明白,比起其他人,他沒有一點犯錯的餘地。

吊環上的每一次騰空和下落,牽繫的不僅是他的前途,更關係一個家庭的命運。

"孩子這16年太不容易了,能走到今天,作爲父母的我們有些內疚……"

2016年,看到兒子站在里約奧運會的賽場上,劉洋的母親再也抑制不住積壓多年的淚水。

但是這句話到了劉洋那兒卻化作了一腔無怨無悔:

"我從2013年10月份到現在(里約奧運時期)沒有回家,每當就要堅持不住的時候,我就想,只要我比別人多堅持一分鐘,就多一分機會,就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成績,就能讓爸爸媽媽過上好日子。"

也許是對勝利太過渴望,年輕的劉洋預賽第一,卻在決賽中失誤,和獎牌擦身而過。

雖然在里約賽場上他沒能實現自己的奧運夢想。

但是賽後,他終於可以帶着家人搬進更加寬敞的新房。

如今,2021,劉洋不僅摘取了桂冠,未來還有更美好的日子等着他和他的父母。

02

劉洋被八一隊看中那年,一個15歲的石家莊女孩默默走進了河北省田徑隊的大門。

她留着短髮,胖乎乎的臉蛋稍顯稚嫩,眼神卻無比堅毅。

知道她的同齡人,都會對她豎起一個大拇哥。

因爲這個被鉛球隊選中,名叫鞏立姣的女孩子,"天生神力":

"8、9歲時,就可以輕鬆舉起一個車軲轆。"

只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爲了讓鞏立姣練習鉛球,她的父母幾乎掏空了家底。

不是因爲學費太貴,而是這個家太苦。

鞏立姣的母親心臟有4個支架,父親腰椎也不好,做過手術。

可以說,這個家庭基本喪失了勞動力。

但是爲了女兒有一技伴身,父親當年咬着牙說道:

"只要她願意就去上,要學費就掏錢。"

炎炎烈日下,父親去工地搬磚,母親把家裏種的麥子玉米全賣了,勉強給鞏立姣湊齊了上體校的學費。

"我們農村家庭,條件也不好,鞏立姣雖然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但一直很懂事,從小就不讓父母操心。那時候家裏沒有錢,只能借錢送她去比賽。"

多年以後,鞏爸爸回憶往事,話語雖有無奈,但神情卻無比篤定。

面對這樣一對含辛茹苦的父母,鞏立姣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她每天訓練投擲200次以上,投擲重量超過1噸。

手上長滿厚厚的老繭,不定期就得拿小刀把它們割下來。

終於,鞏立姣進了省隊。有了工資,家裏欠下的債務可以一點一點還上了。

2009年的山東全運會,鞏立姣奪得人生首金,她當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父母省喫儉用,捨不得喫肉。我哥哥家的孩子經常盼着我回去,可以改善伙食。等獎金髮下來,我就給父母在鹿泉買套有暖氣的房子。村裏的房子冬天太冷了。"

原來父母的辛苦女兒一直看在眼裏,藏在心間:

"從前家裏窮,喫頓肉都是件奢侈的事情。"

"爲了省錢,爸爸媽媽不怎麼燒柴,冬天家裏嘎嘎冷。"

一年又一年的堅持,32歲的鞏立姣終於爲自己和家人迎來了最高光的那一刻:

東京奧運會中國田徑首金,女子鉛球冠軍。

"這一刻,我等了21年,這是我訓練鉛球的第21年。所以說,人一定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03

鞏立姣奪冠那天,在她的老家石家莊,鄉親們爭相慶賀。

4天后,在廣東湛江,我們感受到了更爲驚天的熱情。

因爲這裏誕生了一位14歲的"天才少女"--跳水冠軍全紅嬋。

10米跳臺,5個動作,3個滿分,總成績466.2,打破世界紀錄。

這一天註定是全紅嬋封神的日子。

但是,接下來曝光的一段採訪,卻讓所有人破防了。

"我的媽媽生病了,我不知道她得了什麼病。"

"家裏需要很多錢才能治好她的病。"

"我就感覺自己也得掙錢,好寄回家給媽媽治病。"

"爸爸媽媽一般告訴我不要想太多……我也不敢跟他們講訓練中的苦,怕他們知道。"

來源:澎湃新聞

14歲,也許很多同齡人還依偎在父母身邊,心安理得地接受寵愛。

全紅嬋,這個全家年收入不超過2萬,低保戶家庭出生的女孩,早在7歲那年,就被教練帶到了湛江體校練習跳水。

這個家庭有5個孩子,全紅嬋排第三。

2017年,母親在去工廠替人做飯的路上遭遇車禍,住院治病掏空了家裏的積蓄。

因爲後遺症,母親需要常年喫藥。

除此之外,家中還有患病的爺爺。

全家只靠父親種植的幾畝小果園和每月3000多的低保苦苦支撐。

大人們總以爲全紅嬋年紀小不通世事,但是小姑娘卻懂事的讓人心疼。

爲了實現"賺更多錢"的目標,她悶聲不吭,一頭扎進了泳池。

教練何威儀評價道:

"在同年齡同一批運動員裏,她是最投入的。"

"每次訓練都全力以赴,陸上跳每天都要跳200-300個。"

"她有這個條件,但是她不是什麼天才或黑馬,那是她用刻苦訓練換來的。"

這些年,全紅嬋似乎忘記了自己還是個小女孩。

她喜歡玩遊戲,但是玩一個小時就控制自己休息睡覺;

她喜歡喫零食,最大的願望是開個小賣部,但是爲了訓練她努力把"小饞貓"藏起來。

奪冠那天,全紅嬋的父親眼中噙滿淚水。

不是因爲女兒成爲世界冠軍,而是他聽到了孩子的心聲。

爲人父母,他們從沒和女兒提及過家裏的困難。

但是年幼的心,卻默默許下誓言,然後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全家的重擔。

04

2012年,全紅嬋還是湛江鄉下一個無憂無慮的小丫頭。

那時的她還沒有意識到,有一團名爲"苦難"的陰影正在悄悄籠罩這個家庭。

而在鄰省的湖南益陽,一個剛剛成年的大小夥兒,正在經歷一場人生最巨大的苦痛:父親病逝。

他就是諶利軍,東京奧運會男子舉重67公斤級冠軍。

那一年,諶利軍19歲。

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他卻似在苦酒中浸泡過。

從記事那天起,他就明白了什麼是特困戶。

年邁體弱的奶奶、先天性心臟病的叔叔,他們這個家好像總是烏雲密佈。

尤其是10歲那年,父親突發腦癌,失去了勞動能力。

一家五口全靠母親在瓦廠打工的七八百元收入,艱難過活。

在體校學習的諶利軍,雖然被免除了學費,可他無法對母親的辛勞無動於衷。

他不止一次地想要放棄舉重,可最後還是被教練和母親勸了回來。

因爲他明白,在這個破碎的家庭,自己的舉重"天賦",是最後的生機。

父親病逝後,母親咬緊牙關,一個人打3份工。

諶利軍就拼了命地訓練,他把掙得的工資都寄回家裏。

這些錢要麼用在了奶奶的醫藥費上,要麼用來還債。

舉重於他而言不僅是一個夢想,更是爲了成全他對家庭的責任。

爲此他曾不止一次負傷,手臂肌腱也斷裂過,至今還留着一道15cm的傷疤。

就這樣被生活百般蹂躪後,諶利軍最終在東京奧運會上名揚天下。

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諶利軍說道:

"雖然家裏以前有過困難,但我靠自己的雙手改善了家裏的條件,讓自己的生活一步一步往好的方面走,我相信以後也會越來越好的。在那種壓力情況下最終奪冠,真的感覺什麼都值得了,經過的所有苦所有累都煙消雲散了。

曾經被生活逼迫到牆角無人問津的日子漸行漸遠,那個品嚐了人生諸多苦釀的少年,也最終可以雲淡風輕的和過去和解。

05

爲期16天的東京奧運即將落幕,除了劉洋、鞏立姣、全紅嬋、諶利軍,我們還看到很多和他們一般的身影:

爲了給母親看病,17歲那年,差點退役當貨車司機的男子舉重81公斤級冠軍呂小軍;

父親賣肉夾饃供她練球,替補出場,爲女乒團體奪冠立下汗馬功勞的王曼昱;

從那個父親爲了省錢連一雙襪子也不肯買,母親感冒了連藥也捨不得喫的家庭,走出來的乒壇大魔王馬龍……

爲什麼這些奧運冠軍,很多都是窮人家的孩子?

因爲爲了改變命運,他們做了別人不願做的事,喫了別人喫不了的苦。

想起上一任的女乒霸主王楠爲女兒慶生當天,她的丈夫郭斌在微博上寫下的那段話:

"王總(王楠)七歲打球,用一個人的努力,改變了全家人的生活,我更是家境貧寒,農村長大,成長時期不認識誰是生日蛋糕,留在記憶中的奢侈就是有一個雞蛋的麪條......家庭不可以選擇,人生卻要靠自己掌控,有出息的孩子留給他再多的財富他也用不着,沒出息的孩子留給他的財富越多越害了他……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窮人家孩子沒有撤退可言,唯一的出路就是背水一戰,不留退路。

來源王耳朵先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