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藥學》、《實用中醫風溼病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前幾天,我和一老友聊天。

他對我說,這三伏天,是他一年當中最喜歡的日子。因爲他的關節舒服,不涼也不疼。再往後,到了深秋、入冬的時候,他就有些難受了。

他問我,中醫有沒有簡單易行的辦法,能讓關節在冬天也舒服一點。

我說,有啊,有很多。你要是早問我,你早就舒服了。

現在,我把我心目中這張不錯的外治方,也分享給我的讀者。

你來看看吧:

制南星、制川烏、制草烏、制半夏各20克,當歸尾、川芎、赤芍、雞血藤、寬筋藤各30克。

所有這些藥,可不是用來內服的,而是用於燻洗的。把藥材放在一起,加水2升。慢慢煎煮,煎煮到藥液剩1升即可。用這個藥液,趁熱燻蒸患處。等待溫度適宜了,再外洗患處。復煎。一日2次。

2升水多少啊?1升,等於1000毫升。我們最普通的礦泉水瓶子,大概是550毫升左右。你自己算吧。

這個辦法,我聲明,不是我自己琢磨的。其創制者,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羅月中老師。我前些年在學術刊物中看到,收藏至今。

圍繞這個方子,還有一個小醫案故事,我想和你說說。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當時年紀是45歲。幹啥的呢?就是做水產生意,是水產店的店主。

既然是做這個行當的,那少不了在水裏泡着。

於是,天長日久,她就生病了。什麼病呢?雙手和膝關節疼痛,反反覆覆差不多十年了,秋冬季節尤爲嚴重。遇到低溫,立刻犯病。溫度一上來,痛感就減輕一點。

疼痛的地方,固定不移,就是雙手和膝關節,而且皮膚顏色不紅、皮膚不熱。

刻診,見患者舌淡胖,苔白膩,脈弦緊。

對這個患者,羅師最初就是囑咐用上頭的外洗方。

結果如何?半個月過去了,此人疼痛之感減半,於是用驗方隔日一洗,再用藥半個月。從那以後,此人的疼痛感基本消失。爲了預防復發,每年天氣寒冷的時候用上方外洗數次。

現在,我給你說說此方的道理。

我跟你講啊,像上文醫案裏這個患者,她的筋骨深處,有寒溼之毒。

什麼是寒溼之毒?打個比方吧。

北方人,應該在冬天都見過屋檐下的“冰溜子”。那是水遇冷成冰所致。

這個冰溜子,存在於自然界,也存在於人體。自然界冰溜子的形成,離不開水溼和寒氣。人體內的冰溜子,之所以形成,也離不開溼氣和寒氣。

所以說,有寒溼的地方,日久,就會在人體內形成冰溜子。這個冰溜子,我們稱之爲寒溼之毒。它是引起關節冷痛、屈伸不利的病根兒。

請注意,這類患者,關節痛處往往固定,痛感強烈,皮膚不紅不熱。這都是寒邪致痛的特點。

天氣暖和的時候,冰溜子稍微融化一點,疼痛感就減輕。秋冬季節,冰溜子越結越大,患者疼痛感就越強。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自然界的冰溜子,人們多用長杆把它敲下來。人體內的冰溜子,就不能敲下來了,只能用熱性藥,增加局部的溫熱力量,從而把冰溜子徹底化掉,大而化小,小而化了。同時,還得用化溼的藥,把筋骨內的溼氣驅散。

這樣一來,沒有了溼氣,沒有了寒氣,患者的病,不就好了嗎?

好,我們現在看看羅師的這張外洗方——

制南星、制川烏、制草烏、制半夏各20克,當歸尾、川芎、赤芍、雞血藤、寬筋藤各30克。

這裏頭,制川烏、制草烏,大辛大熱,是溫陽的,提高筋骨內的陽熱之性,以化寒邪。制南星和制半夏,是除溼的,化散筋骨內的溼邪。如此,寒溼二邪,望風而逃。

當歸、川芎、赤芍,用於活血,使得局部通而不痛。雞血藤和寬筋藤,可以養血、舒筋、活絡。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其實,它一點都不復雜,層次分明。

但是,說實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得病用了多少年,治病就得用多少年。筋骨爲寒溼所傷,導致關節冷痛、發涼、滯澀、活動不利,絕不是一朝一夕能治好的。所以說,上頭這個外洗方子,得用上一段時間纔行。症狀明顯改善後,還需要在嚴寒低溫時節應用,以預防復發,把疼痛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裏。

當然,你還得注意,這方子是僅僅用於外洗的,不要內服。川烏草烏,那都是有大毒的。有皮膚病,皮膚有過敏史,皮膚有傷口的人,也要慎用。

其實,現在這個季節,關節冷痛者相對好過一些。但儘管如此,我希望大家還是能把上頭這張方子記下來,以備嚴寒數九的時候救急。

另外,辨證也是頂重要的。切記,此法針對的是寒痹。關節如果紅腫熱痛,患者舌紅,苔黃膩,那絕對不要用。適合此法的人,往往舌淡胖,苔白或白滑、白膩,脈象弦緊,或弦緩,或弦而無力。發病之前,有受寒着涼史,或素體陽虛、氣血不足。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