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研究生校內遇害,蘭州交大莫讓冷處理寒人心|新京報快評

▲8月31日,蘭州交通大學研究生楊某某在校內遇害引發社會關注。圖/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研究生在校內遇害了,學校驅離其家屬,還威脅想幫助家屬的學生?這則“學生爆料+媒體報道”的消息,將蘭州交大推上了風口浪尖。

據新京報報道,8月31日,多名網友在網上爆料:蘭州交通大學一研究生被人刺死在學校宿舍樓下,嫌疑人爲校內小賣部老闆的兒子。當地警方確認了學生被害的消息,學校宣傳部則印證了嫌疑人的身份。

根據在校學生和受害者家屬的說法,被害研究生早在8月18日前就遇害了,但學校祕而不宣,家屬等了10多天也沒等到學校的處理,就於8月27日來到學校,但被門衛攔在了校門外。在校門口坐了5天后,8月31日中午,家屬被學校帶離。有學生稱,在此期間,有學生想要爲受害者家屬提供幫助,但隨即被學校相關人員帶走,並被威脅“取消學位證和畢業證。”

在此事上,如果涉事校方在事發後及時妥當處理,該承擔責任就不推卸,該給出交代就不含糊,那或許能將涉法問題完全導入法律框架與法治軌道內解決,不至於引發洶湧輿情。

可從目前多方呈現的信息看,校方的表現似乎有些值得追問之處,雖然裏面有些描述仍是單方說法,但校方不妨在直面社會質疑,回應輿論關切,對着“疑點臺賬”逐個銷賬:

首先,學校是否在10多天時間裏都未給家屬任何交代?考慮到類似事件處理都有個流程,階段性調查處理結果又能否向家屬披露?

其次,遇害者家屬在校門口坐了5天,是否被攔在門外不讓進?之後有沒有對家屬驅離?

再者,學生反映,有學生想去幫助家屬,輕則被呵斥,重則被帶進值班室,甚至有的學生被帶進值班室1個半小時後才被放出來,還被威脅“取消學位證和畢業證。”這是不是真有其事?

如果這些都屬實,那顯然不是校方應對突發事件的“正確打開方式”,也跟高校應有的角色倫理和教育擔當相悖。若是不實,那校方也不妨用大大方方的回應,爲自身辯誣和澄清。

▲蘭州交通大學。圖/蘭州交通大學官方網站

眼下,輿論聚焦的點也落在了校方應對上。這對很多單位不無啓示:很多時候,比事件本身更能刺激公衆的,是有關方面對事件的應對方式。

在互聯網時代,最糟糕的是對突發事件的冷處理或慢作爲。進一步講,每次危機都是對危機應對能力的拉練與測試,應對失措,遇事捂蓋子或逃避責任,那隻會演變成更大的危機。

多些跟不幸者的共情,多些及時有效的處理,少些把他們當“不穩定因素”的避事心態,少些“慢、拖、推、躲、浮”的處事作風,才能更好地化危爲機。

值得一說的是,據極目新聞報道,今年5月,嫌疑人張某被指曾以同樣的方式割傷了該校一大二本科生,該學生也是走出小賣部後,無緣無故就被張某用小刀從背後劃傷脖頸。受害學生報警和父母討說法後,校方承諾以後不讓張某再進學校。

可多名在校學生反映,嫌疑人張某並未離開學校,反而一直在該小賣部待着,直到這次有研究生被害。而校方回應中也表示,張某是校外人員,在何日因何事進校,校方正在調查中。在這方面,校方有無失責,也需要拷問。

眼下嫌疑人已被刑拘,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相信作案者會爲行兇付出代價。但不管怎麼說,就當前已曝出的那些疑點,校方有必要做出積極回應——也只有積極作爲,才能將自身的外部形象從“冷處理”的批評聲中“解救”出來。

特約評論員 | 仲鳴(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