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湖公園社區是成都社區商業的典型示範項目。

活動現場,COCO MAT麓湖-麓坊中心-西南首店等4個項目現場簽約,總投資額達1.5億元。

社區商業有哪些投資機會?

●特色街區生活消費場景

●社區鄰里生活服務場景

●社區綠道生活消費場景

●產業社區生活服務場景

●特色文旅生活消費場景

城市不僅需要大型商業綜合體、購物中心來體現城市規模,更需要社區商業來體現城市溫度。舉步即達的菜市場、咖啡館、小書店,讓社區保留着便利生活的本質,給衣食住行的日常劃定了舒適的半徑。近日,成都成功入選商務部發布的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名單,這無疑爲成都社區商業迎來新機遇。

社區需要怎樣的商業?商業如何反哺社區?9月16日,以“社區商業點亮美好生活”爲主題的2021中國(成都)社區商業發展大會在四川天府新區麓湖公園社區麓湖·水上劇場開幕。

四川在線記者 雷倢 吳亞飛 文/圖

機會發布 面向全球發佈機會清單 系列重大項目簽約

“社區商業一頭連着市場主體,一頭連着千家萬戶。既具有顯著的經濟特性又帶有鮮明的民生屬性。”在成都社治委主任鄧濤看來,大力發展社區商業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抓手。

會上,《社區商業十四五規劃》《成都社區商業投資機會清單》《智慧社區商業中心建設指引》發佈,爲成都社區商業注入強心劑。

成都市委社治委發佈的《成都社區商業投資機會清單》,梳理整合了成都社區商業的市場潛力與發展機遇,涵蓋特色街區生活消費場景、社區鄰里生活服務場景、社區綠道生活消費場景、產業社區生活服務場景、特色文旅生活消費場景等五大類,釋放社區商業機會項目75個。

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成都市樓宇經濟促進會共同發佈《智慧社區商業中心建設指引》,以社羣爲目標、以商業爲承載、以科技爲鏈接、以服務爲核心,着力打造一站式、多功能、小而美、體現人文溫度和科技發展水平的社區智慧商業中心。

由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和清泉基金共同發起的“中國社區商業產業基金”簽約,使社區商業與金融有效結合,將爲推動中國社區商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持久動力。COCO MAT麓湖-麓坊中心-西南首店、成都西環壹方里商業運營項目、天回美好生活中心、果堰社區商業示範街區4個項目現場簽約,總投資額達1.5億元。

專家建言 聚焦“毛細血管”讓社區商業小而美美而精

成都社區商業如何小而美?與會嘉賓出謀劃策。

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主任董利分享:“在成都社區商業建設中,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這一體制的創新,但也需要新的機制跟上。”

“新穎、本地化。”在CBRE世邦魏理仕中國區戰略顧問部負責人陳學海看來,成都社區商業具有這兩個標籤。從國際案例出發,他也爲成都社區商業提供了一些發展思路。

“日本的南町田是一個公私合營、結合新型交通方式的社區商業,商業面積1.3萬平方米,是標準的社區商業。日本的通勤是依託軌道交通,跟成都非常像。”陳學海談到,“TOD最怕的就是把城市壓到地下,讓大家因爲軌道出勤見不到天。所以南町田在這種節點打造了一些半露天的情況。政府負責公共空間和公園規劃。商業只是負責在這些公共空間裏面做些經營,相當於把這個社區商業理解成傳統購物中心,傳統購物中心是由運營商做中庭、公共空間,包括設施維護。每個商戶管好自己的店鋪就好了。如果放在這樣一個半開放的公共設施裏面,政府應該承擔這樣一些公共區間的營造。”

“社區商業還應該看到它的昨天和今天。”陳學海還建議成都的社區商業要關注居民的需求變化。

對於成都該如何在商業方面進行提升,香港意匯商業設計創始人、董事長歐鎮江也給出了意見。他表示,商業是剛需,但不一定要讓這個重點佔據最高比例,社區商業應更注重生活品質的打造,爲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商業氛圍作爲配套,比例適當即可。

成都實踐 從居民需求出發 做實機制體制保障

“今天的會場,就是一個特別的社區,有自己的基金、社羣組織、藝術中心,黨建引領的社區服務中心、政務中心、文化中心,還有餐飲美食等。”在董利看來,麓湖公園社區便是成都社區商業的典型案例。

作爲成都的網紅打卡地,麓湖公園社區在規劃之初就考慮到了社區商業,按照10%的公共服務設施、20%的商業、30%的住宅和40%的綠化來規劃建設。社區培育孵化了60多支社羣組織,每年舉辦各類活動上千餘場,在讓居民感受幸福美好生活的同時,又激發了商業的活力,形成社區與商業的良性循環。

如果說,麓湖公園社區代表着新區社區商業模式。與會嘉賓參觀的清源社區則是典型的農轉居社區,居民對生活的訴求又有不同。

走進清源社區,映入眼簾的便是茶館。穿過茶館,便能看到清源食堂、清源兒童成長館、清源社區幼兒園、源生活家政等多個功能性場地。“之所以會選擇這些業態,是之前做市場調研時,居民的主要需求還是圍繞小孩和老人的。根據這些反饋,不斷加以完善才有了現在的社區全貌。”清源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清源社區一共引進了9家企業,引進企業的先決條件就是居民需要。

根據居民不同的需求,成都正打造形態各異的“封面級”社區商業。成都市商務局局長張金泉分享經驗:“在打造社區商業上,成都匹配商業業態和居民需求,擴大了社區商業有效供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