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證監會原主席肖鋼:中國綠色貸款餘額近12萬億元,綠色金融創新監管防“洗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舒曉婷報道 9月16日,清華五道口“碳中和經濟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蘇世民書院和中國經濟出版社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圍繞“雙碳目標下的綠色金融”這一主題在論壇上發表了演講。

“綠色金融是‘雙碳’(碳達峯、碳中和)政策框架下的重要組成部分,”肖鋼表示,“雙碳”目標會對金融體系產生多方面影響,包括給金融業帶來巨大的投資和發展機遇,對金融業的業務模式帶來重大變革,對於金融資產的定價、估值、信息披露、風險管理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的影響。

同時,“雙碳”目標的實現可能會成爲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來源。根據一些機構的測算,貸款不良率或升至11%、債券違約率或提高4倍。此外,也會對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帶來新的挑戰,包括如何處理好降碳和經濟增長、能源安全、可負擔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都會對通脹、利率、匯率以及貨幣政策其他工具造成影響。

從綠色金融業務範圍來看,肖鋼指出,截至2020年年末,中國綠色貸款餘額近12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一;綠色債券存量超8100億元,位居全球第二;與綠色相關的私募基金超500只、管理規模逾2000億元,其中股權創投基金佔比超90%。 

就投資金融產品而言,肖鋼強調,過去主要分析風險和收益,是一個二維的模式,未來可能還需要考慮ESG的績效,進行三維的全面衡量。

另外,肖鋼還就“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金融機構應該加強環境風險的分析。他指出,環境風險會增加金融機構投資的風險,金融機構必須增強識別、監測環境風險的分析和預警能力,通過開展環境風險壓力測試,將其傳導至金融業務的內部決策流程中。

其次,金融機構需要圍繞環境的權益開發新產品,包括排污權、水權、排放權、用能權等。將環境的權益作爲金融資產的底層資產,開發若干創新型的金融產品,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再者,金融機構應加強環境信息披露。通過制定規則、分步實施,實現從自願披露向強制披露的轉變;建立公共環境數據平臺,加強對綠色金融的評級和認證;通過信息披露增加業務透明度,更好地追蹤投資項目和產品的碳足跡。

最後,監管部門應加強綠色金融監管。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健全綠色金融評價體系;進一步統一監管規則,實現綠色金融的發展和金融業去槓桿的風險防範相互協調,防止綠色項目槓桿率過高以及金融業“洗綠”問題;進一步加強對綠色金融創新的監管、協調,建立綠色金融分析、監測、預警的機制,強化資金運用的監管,有效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作者:舒曉婷 編輯:李豔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