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雲震、吳秀瓊夫婦結婚合影。家屬提供

吳秀瓊1940年寫給徐雲震的信件。通訊員徐海鳳攝

“往年您客居他鄉,中秋佳節,您仰見明月,俯想故鄉,思念爹孃。但是,29年中秋,我相信您又多了一個瓊妹的念思了。啊!到那時我只有低吟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泛黃的宣紙上,娟秀的小楷記錄着濃濃的思念之情。這是1940年10月,一位南京姑娘寫給遠在桂林戀人的一封書信,被精心保存至今。近日,南京市檔案館、南京報業傳媒集團聯合舉辦的“百年華誕·百件珍檔——紅色百年南京印記”檔案徵集活動再添碩果。已故教師夫婦徐雲震、吳秀瓊的家人,將父母一生的書信、日記、書刊等十幾萬字資料捐贈給南京市檔案館。翻閱這些材料,彷彿重現了兩人從青年到耄耋之年的一生,讓人們對“歲月”一詞有了更深的感悟。

戰亂年代,相知相戀

據徐雲震次女徐竹介紹,父親自幼勤奮好學,19歲自南京棲霞鄉村師範畢業後到仙鶴門小學任教,結識了17歲的插班生吳秀瓊。在徐雲震鼓勵下,吳秀瓊小學畢業後考入當時的南京市立簡易師範科。

兩人相識相戀不久,1937年日寇來襲,徐雲震被迫離開南京,追隨恩師在桂林、貴陽、昆明等地輾轉。吳秀瓊因患傷寒,和家人逃到六合,兩人由此分離。

十年遙望,書信傳情

顛沛流離的十年中,兩人始終保持着書信往來。徐雲震(又名徐鳴)將每一封書信都精心保管起來,起名叫“鳴瓊鴻簡”。“這些信件,是父親當時最重要的精神支撐。”徐竹介紹說,父親後來在昆明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繼續學業,並積極參與愛國學生活動,此次捐贈檔案中也有不少當年保存下來的傳單和報紙等資料。

由於吳家多次搬移,吳秀瓊收到的書信大多遺失了。如今留下來的有75封,時間從1940年至1947年,每封信少則一兩頁,最多14頁。信中既有愛人之間的牽掛、生活瑣事的商量,也不乏對當時社會生活的記錄、對時事的看法。1945年12月,昆明“一二·一”慘案發生後,吳秀瓊非常擔憂,連續寫了4封信關心徐雲震是否遇險。

1948年2月1日,徐雲震和吳秀瓊終於在南京結婚了。當年刊登結婚啓事的報紙、親朋賀喜簽名的紅綢,都成爲他們的珍藏。

投身教育,敬業奉獻

兩人結婚後,徐雲震先後在南京碧峯寺小學、二女中、六女中、二十五中、南京市師範學校、寧海中學等任教,後來又在三十三中圖書館擔任館長直至退休。吳秀瓊則先後在琅琊路小學、北陰陽營小學、淵聲巷小學、南京鼓樓區教師進修學校等任教。他們留下的日記、教學筆記,記錄了兩位普通教師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兢兢業業奉獻一輩子。

2005年10月,恩愛一生的兩位老人獲南京市離退休教育工作者協會頒發的“老園丁金婚紀念”證書。2005年12月和2015年,吳秀瓊、徐雲震先後離開了人世。徐雲震的長女徐梅和次女徐竹兩家人歷時近一年,將二老的檔案整理好捐贈給市檔案館。市檔案館工作人員表示,這批檔案時間跨度大、種類多樣、數量衆多,以普通人生活工作的視角折射了社會重大歷史背景。

南報融媒體記者蒼淑珺曹驕陽

通訊員王偉徐海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