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深度丨探路者易主後“出圈探路”:2.6億跨界芯片投資者“不買賬”,實控人背後閃現芯片投資基金身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實習生陳慧潔 上海報道

近年來業績陷入低迷的本土戶外服裝龍頭探路者(300005)頻頻“出圈探路”。

近日,探路者發佈的一則公告顯示,這次要跨界當下最火的賽道——“芯片行業”。

公告稱,探路者擬與嘉興源陽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嘉興源陽”)、廈門曦煜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廈門曦煜”)共同收購北京芯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北京芯能”)80%股權,成交價格爲3.5億元,其中公司以自有資金2.6億元收購北京芯能60%股權。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芯能主營業務爲LED顯示驅動IC設計和Mini LED產品。雖然是涉足前景廣闊的芯片行業,但探路者的這次跨界並未獲得資本市場青睞。9月22日,探路者低開低走,早盤最大跌幅一度超過8%。截至收盤,報11.18元,跌幅4.53%。23日,探路者股價跌幅近5%。

作爲一家戶外服裝品牌公司,探路者爲何要跨界芯片行業?被併購方北京芯能又是何方神聖?

9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向探路者證券部發送了相關採訪提綱,截至發稿,未有回覆。

僅7人社保的芯片公司

芯片行業是當下最前沿的硬科技之一,北京芯能有什麼特別之處,吸引了一家服裝品牌去跨界投資?

公開信息顯示,北京芯能是一家年輕的公司,成立於2019年10月,主營業務定位爲LED顯示驅動IC設計和大型顯示屏用Mini LED產品的生產。產品類型分爲IC產品和封裝產品(LOSPKG)兩大類以及技術服務,其中IC產品包括壓力傳感芯片(Forcesensor)、Mini LED Sinage、Micro LED。主要產品包括Mini/Micro LED顯示驅動芯片及模組產品,用於室內外LED直顯大屏及電視、電腦、VR/AR爲代表的背光顯示屏幕。

上述介紹中,IC設計、Mini LED、VR/AR等,均是當下資本市場最炙手可熱的概念。

不過,從經營模式上來看,北京芯能的研發設計主要在其100%持股的株式會社Silicon Inside(簡稱“SI”)公司進行。後者成立於2009年7月,是一家註冊地在韓國的公司,北京芯能的主要管理層與SI高度重疊,並且大部分爲韓國籍。

也就是說,北京芯能的技術主要來自於SI,公司本身更多提供技術服務、銷售業務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進一步查詢啓信寶數據發現,2020年北京芯能的社保人數僅7人。在此次收購之前,北京芯能於2019年獲得過天使輪投資,投資方爲合肥桉樹資本管理。

探路者還表示,北京芯能的核心技術人員在行業內擁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具備豐富的顯示驅動IC設計經驗和研發應用能力。技術上,擁有成熟的Mini LED AM全產品芯片設計及解決方案能力。擁有先進的Micro LED全綵驅動芯片設計及解決方案能力。在未來核心巨量轉移技術上,有領先性技術及明確落地時間表。

雖然探路者稱北京芯能的技術十分領先,但實際業績表現平平,且體量較小。

北京芯能2020年度營收爲209.3萬元,淨利1357.6萬元;2019年營收爲719萬元,淨利167.9萬元;2021年1月-5月,實現營業收入158萬元。截至2021年5月31日,總資產3986.2萬元,總負債2445.6萬元,資產負債率達61%。

本次收購還設置了業績承諾:要求北京芯能2021年度合併報表主營業務收入不低於7030.2萬元,扣非息稅前淨利潤不低於0元;2022年度及2023年度合併報表扣非息稅前淨利潤分別不低於8597.5萬元及1.7億元。

這與目前北京芯能的實際業績相差不小,這意味着要完成2021年的業績承諾,北京芯需要在7個月實現近7000萬元的營收。

最新的收購進度顯示,探路者目前已經支付2200萬元的交易保證金,後續將分兩期以現金方式向轉讓方支付剩餘交易價款。

需要注意的是,探路者提示投資者,由於本次交易標的涉及到海外公司,交割先決條件滿足過程中須經過相關部門審覈批准,後續交接工作較國內併購相對複雜,交易進展存在不及預期的可能。

跨界芯片的背後力量

探路者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後,公司將涉足顯示驅動IC設計、研發、芯片封裝產品等領域的新業務,與原有戶外用品業務協同發展,兩塊業務分別由獨立的團隊進行管理運營,並由公司總部進行資源的統籌及協同,有效增強公司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北京芯能也能充分利用公司平臺和資源整合優勢,獲取資金支持、市場拓展、管理賦能和制度保障,進一步提升核心技術能力和競爭力。

其認爲,切入顯示驅動IC領域,不僅符合國家產業發展的需要,而且該領域相關產品具有較高的技術附加值,因此,本次交易有利於公司改善資產質量,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增強公司持續發展能力和提升未來盈利水平,因此,本次交易是合適且必要的。

但是,作爲一家服裝品牌去涉足完全陌生的領域,屬實讓外界懷疑後續管理的專業度和可持續性。

除了產業發展的需要、芯片概念備受市場追捧之外,探路者此次跨界的背後,有沒有其他潛在的推動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今年年初探路者的易主,或許對本次收購北京芯能起到了關鍵作用。

今年2月,探路者宣佈完成實控權變更。通過協議轉讓等方式,北京通域衆合科技發展中心(有限合夥)(簡稱通域衆合)其一致行動人北京通域高精尖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簡稱“通域高精尖”)合共計擁有探路者1.21億股股份對應的表決權,佔公司總股本的13.65%。

由此,創始人王靜和盛發強夫婦正式告別公司實控人身份,公司的控股股東變更爲通域衆合,實際控制人變更爲李明。

啓信寶數據顯示,通域衆合成立於2020年6月,股東爲通域高精尖、北京通域合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事務合夥人),持股比例分別爲99.83%、0.17%。

其中,通域高精尖成立於2019年7月,是由北京通域合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爲執行事務合夥人管理的一隻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首期募資30億元,總規模預計募資100億元。

探路者曾公告,通域高精尖主要遴選具有長期發展潛力,通過扶持可進行主營業務深度發展或產業鏈整合,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投資企業,並從財務優化、公司治理等方面對其進行多維度投後管理與增值服務。

有意思的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在通域高精尖的背後,就隱現芯片產業投資基金的身影

通域高精尖的股東中持股比例最高的是北京集成電路尖端芯片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根據相關資料,該股權投資中心主要聚焦於集成電路高端及專用芯片設計方向,投資物聯網、人工智能、汽車電子、雲計算、移動通信、功率器件、柔性顯示等關鍵領域的芯片設計企業。

進一步穿透股權關係可知,北京集成電路尖端芯片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的第一、第二大股東分別爲北京通州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前者的實控人是北京市通州區國資委;後者的最終實控人爲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北京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與北京市政府共同成立,基金總規模300億元,主要投資項目包括集成電路產業鏈重點項目、研究中心、資本併購重組等方面。基金將採用母子基金組合,其中母基金金額90億元,子基金中製造和裝備子基金首期規模60億元,設計和封測子基金首期基金規模20億元。

而探路者新任掌門人李明也有芯片行業從業經歷,其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導彈教研室教師、國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紫光國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紫光集團有限公司聯席總裁。

從上述情況來看,探路者跨界芯片行業,或從通域衆合上位後便有此意。

再度跨界前景如何?

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探路者第一次試圖通過跨界經營提升來改善業績。

探路者由盛發強與王靜夫婦成立於1999年,並於2009年成爲中國首批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之一,有“戶外運動第一股”之稱。

上市後,探路者業績一路攀升。2009-2014年,分別實現營收2.94億元、4.34億元、7.54億元、11.06億元、14.45億元、17.15億元,淨利潤4403.40萬、5389.54萬、1.07億、1.69億、2.49億、2.94億。

從2013年開始,探路者頻頻“出圈探路”,圍繞戶外、旅行、體育三大業務板塊佈局,2015年7月正式搭建戶外用品、旅行服務、體育產業三大事業羣,進行了一系列併購動作:包括收購“新加坡攜程”在線旅遊平臺Asiatravel、戶外平臺綠野網、易遊天下、北京行知探索旅行社、圖途(廈門)戶外用品有限公司等。

2015年,探路者業績首次出現下滑。王靜曾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前幾年探路者爲擴張旅遊版圖進行的多元化轉型的確不成熟,一系列對外投資反而成爲主營業務最大的拖累”。

2018年,探路者決定實施“迴歸主業”的新戰略,將聚焦戶外用品主業,對旅行、體育等領域與戶外主營業務相關性較小的業務和投資項目逐步進行剝離及退出。2019年,探路者一連處置了易遊天下、青島馨順達、上海探路者戶外用品、綠野國旅、探路者國旅、美景聯動、濟南探韓等7家公司的股權。

只是聚焦主營的決心並未扭轉探路者的頹勢,2年後,探路者易主,並將手伸向了更爲“跨界”的芯片業。在新的管理團隊下,公司經營會迎來新的開始還是會重蹈覆轍,充滿未知。

“近年在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很多國內企業放手一搏進入芯片行業。一方面,在芯片供應危機之下,企業自研上游芯片能夠保障供應,掌握自主權;另一方面,由於芯片的高科技屬性,研發週期長,也要警惕部分跨界企業盲目追逐熱點或政策紅利的行爲。”粵開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