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北調研:正在緩慢振興,高端產品進口替代或許是條出路

國慶節前,筆者參加一調研組到遼寧進行調研。從遼寧的情況看,並不是一些媒體唱衰東北所謂“投資不過山海關”“東北衰落”的景象。遼寧民營企業的發展和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在全國已處於中等水平,雖然這與遼寧應當達到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但這至少說明東北正在緩慢振興。

東北正在緩慢振興

首先,遼寧民營經濟的活力正在煥發,民營經濟在遼寧一些地區得到了較快發展。例如,鞍山民營經濟呈現“五六七八八”的特徵,民營經濟貢獻50%以上的規上企業勞動就業、60%以上的GDP、70%左右的投資、80%左右的稅收,80%以上的企業數量。鞍山民營企業貢獻的稅收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個百分點。營口每年新增市場主體4.5萬戶,民營經濟佔本地區GDP比重的81%,財政收入的71%,都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個百分點。從遼寧民營企業進入2020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名次看,遼寧有8家,排名第14位,排名在江西、湖南、安徽、山西、陝西之前。

從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的全國城市排名看,大連和瀋陽都進入全國城市前20名。大連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4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在全國排名第16位,排名在杭州、南京、武漢、濟南、福州等城市之前。瀋陽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2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排名在杭州之後,南京、武漢、濟南、福州等城市之前。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遼寧各地湧現出一批在不同產業領域居國內領先地位的高科技或專精特新民營企業。比較有代表性的:瀋陽的拓荊科技,國內唯一的半導體薄膜沉積設備製造商。大連光洋集團,旗下科德數控的高端五軸數控機牀及其數控系統,打破了國外對高端五軸機牀的壟斷,其產品不僅在火箭、導彈、航空發動機、戰鬥機、艦艇、大飛機的關鍵零部件加工上發揮作用,而且在新能源汽車、精密模具、高端醫療器械製造方面實現了民用高端應用。鞍山的聚龍股份,國內領先的貨幣安全運營及數字化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也是行業內首家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紙幣清分機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在國際市場上,聚龍股份成爲國內第一個以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通過歐洲、俄羅斯、克羅地亞、南非等國家中央銀行測試的企業,成立了5個海外辦事處,主導產品已經出口到歐洲,印度,沙特等國。

遼寧省在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營商環境,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方面也有亮點。大連優迅科技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是專業從事高端光器件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企業,主要產品面向光通信和光傳感兩大領域,終端應用場景涵蓋4G/5G傳輸網絡。優迅科技已獲評2021年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該企業落地大連之初,曾有多地爭取其落戶外省市。該企業提出希望在大連中心城區落戶後,大連高新區拿出一塊可轉爲商業用地的原工業用地,並按工業用地價格提供給該企業,爲此大連至少損失了6000萬元,高新區又爲該工廠建設補貼1500萬元。目前國內高端光器件市場美國企業佔據99%以上的市場份額,優迅科技打破了國外壟斷,進入高端光器件市場,未來有廣闊發展空間。

遼寧的問題在於國有經濟比重高,而國有企業改革沒有實質性進展,特別是競爭性行業中的國有企業缺乏活力正在延滯東北振興的步伐。遼寧的機牀行業就是這樣。

遼寧省曾是中國機牀工業的重鎮。瀋陽機牀廠、大連機牀廠當時是機械工業系統機牀行業的排頭兵。瀋陽第一、第二、第三機牀廠,大連機牀廠都是“一五”期間,由機械工業部管理的國營重點企業,當時全國18家機牀行業的重點國企(號稱“十八羅漢”)遼寧就有4家。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製造業井噴,瀋陽機牀集團迎來了黃金發展期。作爲中國機牀業“領頭羊”的瀋陽機牀集團,2004年併購了昆明機牀廠,盲目做大,試圖壟斷車牀、鏜銑牀市場;2005年,再併購德國希斯,試圖通過購買數控機牀高端技術,實現產品升級,但高端數控機牀技術是買不來的。2007年,瀋陽機牀營收突破百億;2011年,以180億元的銷售額登頂全球機牀行業第一。但不掌握高端核心技術的銷售額第一是極爲虛弱的。2018年,瀋陽機牀集團負債202億、負債率達99.26%;2019年再度鉅虧50億元,瀋陽機牀集團不得不接受破產重整。大連機牀廠也經歷了類似命運。最後,由央企通用技術集團重組了這兩個遼寧的國有企業,資產至少縮水80%。但央企通用技術集團沒有、也無法解決瀋陽國有機牀企業活力的問題。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是,成立於1993年的民營企業大連光洋,從工控產品做起,有所積累後,開始機牀數控系統的研發,從高端的五軸數控機牀切入,自主研發五軸數控系統和高端數控機牀,目前已經成爲國內數控機牀行業最具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引領力的龍頭企業。然而,遼寧省似乎沒有認真深入總結遼寧機牀行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剖析國有企業缺乏活力的深層原因,進而推出深化國企改革有效舉措。

高端產品進口替代是高質量發展的表現形式

目前遼寧進一步發展面臨的問題,與1970年代初發達國家面臨的問題有許多類似。當時,發達國家製造業靠專業化生產線和低技能勞動者大規模生產標準化產品的生產方式(即所謂福特主義),在1970年代初受到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嚴重衝擊。因爲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的技術知識含量低,對管理水平的要求低,容易複製,後發國家和地區靠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能夠與發達國家進行競爭。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的製造業轉向生產技術含量更高、更多樣化的裝備、部件、器件,更多樣化的產品,並不斷創新出新產品、新技術。例如在機牀行業,你可以大批量生產兩軸、三軸的各類機牀,他開始銷售兩軸、三軸的數控機牀。你能夠製造兩軸、三軸的數控機牀,他開始銷售五軸聯動數控機牀。你能夠製造五軸聯動數控機牀,他製造數控機牀的可靠性(故障率低)、加工精度(達微米級)、複雜曲面的加工能力已經比你高几個數量級。

中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在鋼鐵、汽車、機牀、彩電、冰箱、手機等產品的生產上,靠大規模生產方式實現了進口替代,各類產品的產量均佔據了世界第一的地位,而且很多產業還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但另一方面,高質量鋼材、超高精度機牀、高精密度儀器、半導體加工設備、高性能材料部件器件等,中國仍嚴重依賴進口。在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需要進行第二次,或者說高端產品進口替代,解決“卡脖子”問題,並且在某些領域實現超越。遼寧曾是中國工業的重鎮,製造業人力資源雄厚,有多所高水平大學和研究院所,應當在中國高端產品進口替代中發揮重要作用。

但中國進行第二次進口替代涉及的高端產品,一般不是大規模生產的產品,而是一些市場規模較小、專門化程度更高的專精特新產品、材料、部件或器件。如果第一次進口替代主要是引進國外或由外國專家設計的生產線,用廉價勞動力進行大規模生產;第二次進口替代則更要靠自主研發,自己製造大部分依賴進口、或進口後使用受限、或根本不允許對華出口的產品、材料、部件或器件。例如,高端數控機牀,飛機起落架的超高強度鋼,鈦鋁合金渦輪葉片,高端光器件。研發製造這類產品不會對GDP做出很大貢獻,但會對建設製造強國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實質性貢獻。第二次進口替代在某種意義上是高質量發展或產業升級的具體表現形式。高端產品進口替代不是搞自我封閉,而是在高端市場上進行企業能力的競爭,實現高質量發展。

但第二次進口替代產品的市場規模通常比較小,產品初期的市場銷售額一般僅在幾億元或十幾億元水平,而自主研發的時間長、市場風險高。目前主要是民營的專精特新企業或高科技企業進入該市場,例如前面提到的大連、瀋陽的一些民營企業。由於研發高端進口替代產品的市場規模小、風險大,“做大做強”的國有企業很少在自主研發上進行高強度投入,更不用說在高端進口替代產品的小市場上進行冒險投入。不過,瀋陽機牀確實在自主研發數控系統上進行了高強度投入,並研發出“i5”數控系統。

2007年,瀋陽機牀開始自主進行“i5”數控系統開發。“i5”是智能(Intelligent)、互聯網(Internet)、集成(Integrate)、工業(Industry)和信息(Information)五個英文字母的縮寫。“i5”一般是指“i5”數控系統,“i5”數控機牀是搭載了“i5”數控系統的數控機牀。瀋陽機牀“i5”數控系統研發的直接投入約30億元,總投入約100億元。2014年,瀋陽機牀正式推出“i5”數控機牀。有學者聲稱:“i5”數控系統走在德國“工業4.0”的前面,它是德國“工業4.0”的榜樣,也是世界上實現生產工具智能、互聯的先驅產品之一。

但“i5”數控系統應用仍集中在兩軸、三軸的通用低端機牀產品,並未進入高端數控機牀市場。有調查表明,中國數控機牀進口數量在2011年到2017年期間一直維持在1.2萬臺左右;進口數控機牀平均單價爲22.4萬美元,而出口數控機牀平均單價僅爲2.9萬美元。“i5”數控機牀沒有改變中國數控機牀在可靠性、加工精度、複雜曲面加工能力上與德、美、日數控機牀的巨大差距,沒有能力進行高端產品進口替代。如果“i5”數控機牀在可靠性、加工精度、複雜曲面加工能力上與德國機牀仍存在巨大差距,而在智能、互聯方面走在德國“工業4.0”的前面,這種自主研發並沒有多少價值。

“i5”數控系統的另一個問題是,它只能用在瀋陽機牀自己的數控機牀上,主機廠自己開發的數控系統很難被其他主機廠採用。爲擴大“i5”數控系統的市場份額,2014年瀋陽機牀成立了金融業務板塊,同時推出金融租賃服務。據2021年9月的一篇報道,“i5”數控機牀一共出廠了大約2.5萬臺,其中大約一半直接賣給了客戶,一半賣給自己用來租賃。這種通過租賃擴大“i5”數控系統市場份額的做法,無疑了增加瀋陽機牀債務負擔,併成爲其被重組的重要原因之一。

遼寧在中國第二次進口替代中應發揮排頭兵的作用。因此,遼寧的發展方式,特別是瀋陽和大連,主要不應按過去的“招商引資”方式來推動發展,而應圍繞遼寧的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擴展產業鏈,擴展出更多的互補品,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態網絡。這需要遼寧省在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再上一個新臺階,要提高培育高新技術產品生態網絡的專業能力;同時需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起國有企業能夠在高端產品進口替代(即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體制機制和企業組織模式。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考覈方式也應進行調整,應把各省市,特別是特大城市(大都市區)在第二次進口替代上的貢獻作爲更重要的考覈指標,而不是簡單一律的GDP指標。因爲特大城市(大都市區)是進行高端產品進口替代的平臺,這裏存在專精特新企業的生存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