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勞動模範、金世神農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全(左)在新疆採收棉花。

十多臺採棉機一起作業,大大提升了採收效率。

天津北方網訊:9月底,在天津參加了中國農民豐收節寧河分會場的活動後,全國勞動模範、金世神農種業公司董事長張全立即趕赴新疆,開始組織採收在新疆各地種植的6萬畝棉花。這6萬畝棉花,分佈在南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蘇、庫爾勒、昌吉、哈密等地。不同地區的棉花,成熟期也略有差別,北疆的棉花開花早,採收期在前;南疆的棉花稍後採收,整個採收期約一個月左右。

10月11日,正是採摘棉花的高峯期。當日,張全和新疆公司的員工駕車奔波,在輪臺縣、庫車市等地的棉田裏實地查看採棉機作業。一天的時間裏行程上千公里,凌晨才趕到住處休息。除了機器採收,張全還要指揮技術人員採樣,一些新品種的產量、質量數據,爲來年的種植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這是十年來最高的棉花價格,機採棉的價格達到了每公斤11至12元。”張全欣喜地說,“一畝地的平均產量大約400公斤,收入在4000多元。去掉種子、化肥、地租和機採費用外,每畝地的淨收入在1500元以上。這是相當可觀的效益水平啊!”

對於棉農來說,今年棉花五六個月的生長期裏,他們的心情一直忐忑不安。3月份,來自國外勢力的惡意抹黑和無端指責,曾經讓他們有所疑慮。但是,等到採收期到來,開秤價格在10元以上,達到10年來的最高點,瞬間將棉農這份疑慮一掃而光。這也更加印證了新疆棉花的高品質,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全程機械化 種棉不費心

這個豐收節來得不容易。除了外部環境的惡意影響外,今年新疆的天氣也有些異常。4月初,張全和公司的員工們在新疆各地播種了6萬餘畝棉花。半個月後,這些棉花陸續出苗。正當棉苗快速生長時,5月7日,南疆的阿克蘇、庫爾勒等地遭遇大風天氣,大量棉苗被吹倒折斷。張全趕緊趕到新疆,組織對損失較大的區域清理後二次播種。

到了5月20日,又一場大風襲來,剛回播出苗的棉田再次受到損失。看着滿地被吹折的棉苗,張全很是心疼。平復心情後,張全和公司的員工們立即投入救災工作,再次對受損地塊回播。這一次回播後,氣溫升高,棉苗生長較快,再沒受到大的風災影響。

回播,要重新購置種子、滴灌帶、薄膜等,成本因此而升高。一些回播兩次的地塊,等於種植成本提高了兩倍。“好在我們購買了農業保險,政府也提供了部分補助,這讓我們降低了回播費用。”張全說。

等到夏季,6月底、7月初,一些棉花已結桃。新疆的部分地區又遭遇強對流天氣,下起了冰雹。冰雹砸掉了剛結的棉桃。張全聯繫新疆公司的員工,初步統計,有1000多畝棉田遭遇了較大的損失。

異常天氣,使今年的棉花采收期產生了變化。往年,北疆的棉花先進入成熟採摘期,接着是南疆各地。對棉農來說,可以有次序地安排各地的採收。然而,今年北疆的棉花開花期拖後了一個星期,與南疆的棉花采收期重疊。這一變化使得采收集中,採棉機供不應求,租用價格因此而提高。

去年,採棉機採收一畝地棉花的報價是170至180元,而今年價格上漲到了每畝地260元。每畝地260元的報價,摺合每公斤採棉成本大約0.5至0.6元,比人工採收每公斤2元的成本便宜很多。在這種情況下,絕大部分棉農都會選擇租用機器採收。

在輪臺縣的棉田裏,張全請來的全自動打包採棉機轟隆作響,齊步向前,不久在田間卸下一個個裹着塑料膜的圓柱形棉包。“一個棉包大約2噸重,價格約2萬多元。遠遠望去,這些棉包就像一個個金蛋。土地帶給農民的是豐收時的喜悅,也是對未來的無限想象。”張全說。

2008年,張全到新疆尋找棉花種植基地。13年過去了,他見證了新疆棉花種植和生產方式的巨大變化。當年,很多環節都是手工,需要聘請工人支付費用,農民種植和管理幾十畝地已是極限。而現在,種植時用播種機,覆膜和滴灌帶同步進行,後期水肥一體,都通過滴灌帶進行。即使需要打頂和撒藥,也都可以用無人機操作。採棉時,可以聘用全自動打包採棉機,一天可以採收幾百畝。省時又省力,對棉農來說,可以全程託管給農機手操作。

受益於機器尤其是無人機技術的發展,以及相關機械公司在新疆的拓展和對外業務承包,農民管理棉田的極限也在不斷提高。“這兩年,我在新疆遇到很多種植一千多畝棉花地的農戶,他們穿着西裝打着領帶。正常時間在市區上班,農忙時偶爾下地查看機械操作,一年的收入可達百萬元。”張全說。

棉農開網店 棉被銷全國

9月初,阿拉爾市花橋鎮棉農麥成帶着妻子到棉田裏手工採摘棉花。當天,他和妻子在地頭採摘了40多公斤棉花。他這些採摘的棉花立即被送到棉被店打包成棉被,發往全國各地。

原來,他在經營着一家網店,銷售新疆棉棉被。除了經營網店,麥成還是一位自媒體人,拍攝自己在阿拉爾市花橋鎮種植40畝棉花的日常生活。2019年下半年,他從陝西榆林帶着全家人遷居到阿拉爾市花橋鎮落戶。當年,阿拉爾市推出了人才落戶政策,35歲以下的人落戶有購房補貼,還能分到棉花地。

2020年,第一年種植棉花的麥成沒有經驗,產量並不理想。採收期的銷售價格也較低,每公斤5元,後期才漲到6元多。今年,他虛心向其他種植戶請教,改進種植方法,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種植期間,麥成用鏡頭記錄了自己作爲棉農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時候,都是他和妻子在地頭觀察,機器下地操作。有時是無人機噴灑除草劑,有時則是拖拉機噴灑打頂劑,還有的時候是按照政府的要求統一打脫葉劑。總之,對他來說,在當地可以租用農機前來打理種植的一切事務,個人不需要下地去勞作。

即便這樣,相對於其他的棉農,麥成去棉花地的次數也明顯要多一些。因爲,全國各地的網友對他種植的棉花很感興趣。尤其是網友們和遠在幾千公里之外的人們想知道現在棉花到底是怎樣種植的。一些網購新疆棉被的消費者也想知道自己買的棉被所用的棉花到底是怎麼生長、加工出來的。

在麥成這裏,去棉花地已不再是去辛苦勞動,而是體驗生活。他拿着手機去拍攝棉花地,向網友們展現棉花苗的茁壯成長,從生長期的遍地綠色,再到開花期的遍地白色。直到現在,他的棉花已全面盛開,就像地裏鋪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

有一次,某網友預訂了2公斤的棉被。按照尺寸要求,這樣的棉被會很薄,有些地方可能會有空隙。爲了滿足客戶的尺寸要求,同時又爲了滿足棉被的質量要求,麥成決定多使用一些原料,但不額外加價。這種樸實、真誠的操作,讓網友對他大加讚賞。

網店的棉被生意越來越好,爲了保證質量,麥成多次去地裏手工採棉。他也去其他種植戶的棉田裏拍攝,記錄其他棉農在這個豐收季節的收成和喜悅的心情。有一位從河南來新疆創業的棉農,種植了200多畝地,在價格最高的那一年,棉花地的收入讓他在城市裏買下了一套房子。在地裏,棉農們圍住一個個棉包,用手比劃着棉包的直徑,再和自己的身高做對比。這個豐收年,讓他們更加堅定了種植棉花的信心。

10月初的一天傍晚,在棉花地頭,麥成躺在手工採摘的棉花堆上,一種溫暖的、厚實的感覺讓他興奮起來。他對網友說,在這個收穫的季節,深切地感受到作爲一個新疆棉農的喜悅。忽然之間,一個靈感迸出,他說:“新疆棉,暖天下”,這是他對自己網店的期盼,也是對新疆棉花產業的期盼。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的江南,也種植了數十畝棉花。今年,他採用了“一膜三行”的種植方法,產量比去年的“一膜四行”提高了不少。10月12日,他去石河子市的棉花種植基地採購了一車的棉花,這批棉花,他將用於加工1000牀棉被,供應湖北省武漢市的一所學校。江南和朋友合夥經營的軋花廠,每天的加工能力爲120套。按照預計,8到9天,這批1000牀的棉被加工完成,運往武漢的學校,以保障學生們的冬季生活。

河南省漯河市來新疆圖木舒克市落戶的大明,夫妻倆分到了70畝地,他把地轉包給了其他農戶,而自己開貨車,妻子則在市裏的工廠上班。在這個豐收季,遠在河南漯河的老父親從網上了解到今年新疆棉花的收購價格高。他向大明提出,把70畝地收回來,自己來新疆種棉花。瞭解父親的這個想法,大明表示支持。新疆棉花,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棉農的行列之中。

遍地下“金蛋” 採棉作業忙

全國勞動模範、天津金世神農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全在新疆採摘的6萬畝棉花,聘用的是全自動打包式採棉機。這種採棉機可以直接在機器上將棉花打包,然後卸到棉地裏,避免了回到地頭兒卸棉花,大大提高了採收的效率。這種採棉機在棉田裏卸棉包的過程,就像一個母雞在“下蛋”,新疆棉農親切地稱這種全自動打包式採棉機爲“下蛋機”,稱地裏的棉包是一個個價值2萬多元的“金蛋”。

當前,在新疆各大棉花種植基地裏,奔走着一輛輛“下蛋機”。它們一天的採收規模爲500到600畝,日收採棉費用爲13萬至16萬元。對於採棉機機主來說,一輛採棉機一天產生效益十多萬元,採收季20多天即可收入近300萬元,這是非常值得投資的產品。一些大的種植戶和專業農機合作社也大力採購採棉機,用於採收自家棉田或者對外提供機器採收服務。農機手們在這個棉花采收季特別繁忙,他們奔波於南北疆各地的棉花田,用機器讓棉農們儘快品嚐到豐收的喜悅。

阿布都克木,40歲,居住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偏遠的鄉村,早些年在塔里木河畔開荒種地。由於喜歡接納新事物,他較早地購置了大型拖拉機。藉助拖拉機等農機設備,18年內,他開荒的規模從100畝到1000畝,再發展到5000畝。

這5000畝地中的3000畝地,阿布都克木都種上了棉花。前些年到了拾花采棉季,他要僱200多名臨時工,支付勞務費用110多萬元。去年,在對農機市場進行一番考察之後,他決定花400多萬元購置採棉機。“我自家的地,使用三四年就能收回採棉機的成本。如果替別人採摘棉花,一天的收入就能達到10萬元。這非常划算。”阿布都克木說。

阿克蘇地區沙雅縣的艾孜買提種植了1900畝棉花。在花120萬元購置小型全自動打包採棉機後,他自家的地可以很快採收,同時還能對外提供服務。今年,他自家的棉花收入爲200多萬元,對外採收10多天了,每天的收入爲4萬元,預計今年的機器收入也將超過50萬元。對他來說,有了採棉機,他更早地成了“瓊巴依”(維吾爾語,意爲富有的人)。

2012年,烏蘇市甘河子鎮的朱有軍花了400多萬元購置了當地第一臺全自動打包式採棉機。當年9月底,“下蛋”採棉機開進了朱有軍白色的棉花地裏,與他一同見證這一刻的還有上百名從周邊各地趕來的棉農、技術員和農業部門管理人員。回想起那天的場景,朱有軍說全自動打包式採棉機就像一塊磁鐵,把周邊的人都吸引來了。從那以後,北疆各地請他去採收棉花的訂單就始終持續不斷。

後來,朱有軍成立了農機合作社,旗下是4臺清一色的全自動打包採棉機。2013年,朱有軍的4臺採棉機共採收棉花36000畝,隨着棉田整合的推進,這一成績繼續提升。2016年,這些機器已全部回本。現在,他種植棉花已超過3000畝,農機合作社的採棉機數量和採收規模仍在持續增加之中。

有數據顯示,去年採棉季,新疆各地共投入採棉機3383臺,其中,參與跨區作業採棉機達1233臺。金秋時節,塔里木河畔的棉田裏白花花一片。隨着採棉機進場,一天之內,棉花被收割乾淨,打包成一個個棉包。很快,這些棉包被運到軋花廠,收益也將進到棉農的賬戶裏。

在這片棉田裏,機器取代了人工,地裏再也沒有了採棉工的身影。不變的是,土地仍在持續輸出產生效益,而且效益水平再上新的臺階。

土地,給了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以最大的回饋,也讓他們期待着來年這裏會更加繁盛、豐收更大。(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