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報道了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考古百年”大型浮雕牆存在人名錯誤,董作賓、林惠祥兩位考古界元老分別被標作“董作兵”、“林慧祥”。19日晚,澠池縣文旅局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上述浮雕施工單位及時處置,人名錯誤現已修正完畢。

浮雕牆上已修改的董作賓名字。澠池縣文旅局工作人員 供圖

浮雕牆上已修改的林惠祥名字。澠池縣文旅局工作人員 供圖

據澎湃新聞當天早些時候報道,澠池縣文旅局工作人員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兩個考古學家的名字確實刻錯了,(浮雕牆)是在今年九月份開始動工,時間比較趕,浮雕設計師把名字弄錯了。浮雕10月15日完成後,有領導10月17日視察時發現了錯誤並立即通知北京施工人員趕到現場修改,浮雕設計師已在網上道歉,目前已開始動工修正。

公開資料記載,董作賓(1895-1963),河南南陽人,原名守仁、號平廬、字彥堂,在古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古年代學、民俗學、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都有傑出建樹,尤其對甲骨學與考古學的科學研究有着劃時代的貢獻,是我國現代甲骨學與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

在考古學方面,董作賓首次主持殷墟發掘,開啓了中國現代田野考古的新時代,對我國近現代考古學的誕生有着重大的貢獻。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廣州成立,受傅斯年的委託,董作賓到安陽首次策劃和實施了對殷墟的科學發掘,並得到蔡元培院長的重視,從此拉開了中國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對殷墟的科學發掘的序幕,董作賓也被譽爲“殷墟發掘第一人”。1928年至1937年殷墟科學發掘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九次發掘,先後8次主持或者參加了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對殷墟的科學發掘,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也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學專家。

董作賓是我國現代考古學的主要奠基者。1933年,他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創立了後來被長期使用的甲骨文斷代體系的“十項標準”和“五期”說,被公認是中國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名著。他提倡歷史學與考古學研究的結合,是殷商年代學研究的先驅。鑑於董作賓對甲骨學的貢獻,學界把他與羅振玉(字雪堂)、王國維(字觀堂)、郭沫若(字鼎堂)一起合稱爲“甲骨四堂”,是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

林惠祥(1901年-1958年),又名林聖麟、林石仁、林淡墨,祖籍福建泉州石獅,新加坡歸僑,是中國文化人類學、臺灣民族誌研究、南洋考古學、民族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

林惠祥不畏艱辛,兩度赴臺,開展臺灣民族學田野調查,深入研究臺灣土著民族文化,撰寫了《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系列研究臺灣少數民族文化的著作;他撰寫的《文化人類學》,是第一部被列爲大學通用教材的人類學專著;他撰寫的《中國民族史》,受到國內外民族學界的重視與引用,對後世的中國民族史研究影響深遠。

他還先後出版《民俗學》《世界人種志》《神話論》等專著,爲中國人類學相關學科研究奠定了基礎;此外,他還廣泛涉足南洋民族學、考古學研究領域,撰寫了《馬來人與中國東南方人同源說》《南洋人種總論》等論文,成爲中國研究南洋人種和南洋考古的開拓者和倡導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8日上午,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仰韶所在地河南三門峽舉辦。

1921年,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的首次發掘標誌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因此而得名。仰韶村遺址是仰韶文化發現地、命名地,也是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