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部長黃潤秋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 孫金龍

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領導人峯會上以視頻方式發表主旨講話,站在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深刻闡釋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開啓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徵程的重大主張,鄭重宣佈我國將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務實舉措,充分體現了大國領袖的世界視野和天下情懷,充分彰顯了我國作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積極作爲和歷史擔當。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爲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主席在COP15領導人峯會上的重要講話,高舉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旗幟,全面闡釋了我國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主張和行動,爲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信心,爲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指明方向,爲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擘畫藍圖,必將產生重大深遠的世界影響。

深刻把握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三重願景。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2011—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愛知目標”)中,20個目標只有6個目標部分實現的背景下,COP15系統總結國際社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經驗,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描繪新的藍圖,對於遏制並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構建“地球家園”的三重願景將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人類福祉有機融合在一起,深刻詮釋了本次大會的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爲全球生態和環境治理明確了方向和路徑,也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度契合,集中體現了中國理念和中國智慧。習近平主席還引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提醒我們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深刻把握“人類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和“開啓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徵程”的四點主張。當前,人類正面臨來自諸如新冠肺炎疫情、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生態系統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困難和挑戰,站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口。習近平主席着眼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共同發展繁榮,首次提出了“人類高質量發展”這一命題和“開啓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徵程”四點主張:以生態文明建設爲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係;以綠色轉型爲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人民福祉爲中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國際法爲基礎,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人類高質量發展理應是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發展,綠色、低碳的發展,人民福祉和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增強的發展,國際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的發展。“開啓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徵程”的四點主張與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一脈相承,進一步描繪了未來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爲國際社會應對當前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

2021年10月14日,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第一階段)生態文明論壇在雲南省昆明市開幕。圖爲開幕式上的表演。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深刻把握我國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三方面舉措。作爲COP15東道國,習近平主席宣佈: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正式設立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出臺碳達峯、碳中和“1+N”政策體系。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可以減緩全球升溫,降低由於極端天氣增多、氣象及自然災害頻髮帶來的生態系統退化和物種滅絕風險。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也有助於從整體上改善環境質量、增加碳匯功能、減緩氣候變化,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這三方面務實而有力度的舉措,展示了我國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臺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雄心與行動,將有力引導各方調動更多資源、採取務實舉措,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二、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

我國作爲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爲國家戰略,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建立國家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形成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多邊治理、合作共贏的機制,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爲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挑戰作出新貢獻。

生態系統持續修復,野生動植物種羣數量持續增加。實施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2004年以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連續3個監測期(每5年一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中,我國貢獻比例約25%,居世界首位。2016—2020年期間,累計整治修復岸線1200公里,濱海溼地2.3萬公頃。積極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爲主體、自然保護區爲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爲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初步劃定的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陸域國土面積25%,劃定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野生動物棲息地空間不斷拓展。在經濟最繁榮的長江經濟帶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全力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和恢復,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羣實現恢復性增長。

政策法規不斷健全,保護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發佈並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頒佈和修訂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種子法、長江保護法等20多部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羣衆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修訂調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組織開展全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觀測網絡,完善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評估等相關技術和標準體系。深入實施生態保護補償制度,2016—2020年,中央財政安排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3524億元,爲平衡生態保護地區和生態受益地區之間的利益關係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破壞生態系統、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的行爲“零容忍”,將非法侵佔自然保護區、圍湖佔湖、毀壞溼地等行爲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範疇,連續5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實施跨部門、跨區域和跨國聯合執法行動,5000多個重點問題得到整改。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政府加強引導、企業積極行動、公衆廣泛參與的行動體系基本形成。

生物資源監管嚴格,生物安全管理能力不斷加強。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頒佈實施生物安全法,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風險調查評估、生物安全審查等基本制度。加快重要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實施戰略生物資源計劃專項,實施一批種質資源保護和育種創新項目。加強對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獲取、利用和惠益分享的管理和監督,開展重要生物遺傳資源調查和保護成效評估,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近10年來,我國平均每年發現植物新種約200種,佔全球植物年增新種數的1/10。持續加強對外來物種入侵的防範和應對,完善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制度,建立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部際協調機制,推動聯防聯控。開展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與評價,嚴格規範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安全管理,積極推動生物技術有序健康發展。

我國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上圖爲2021年5月1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邊,長江江豚在水中嬉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右上圖爲2021年5月13日拍攝的陝西省漢中市洋縣朱䴉生態園內的朱䴉(新華社記者 劉瀟/攝);下圖爲2021年4月20日,藏羚羊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區活動(新華社記者 吳剛/攝)。

深度參與全球治理,合作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作爲最早簽署和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締約方之一,我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爲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力量。積極履行《公約》及其議定書,“愛知目標”執行情況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已成爲全球環境基金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捐資國。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氣候變化治理與綠色轉型等方面開展合作。建設“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吸納100多個國家生物多樣性相關數據。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積極爲發展中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支持,全球80多個國家受益。成功舉辦COP15第一階段會議,達成《昆明宣言》,爲後續“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磋商提供了政治指引、凝聚了廣泛共識,體現了各國採取有效行動,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並確保最遲在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的決心和意願,爲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注入新動力。

三、推動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邁上新臺階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積累了具有長遠指導性的寶貴經驗。要繼承和發揚好寶貴經驗,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舉措,推動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邁上新臺階,與國際社會共同開啓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爲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內容。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是無情的。一些過度開發利用自然的慘痛教訓表明,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制定新時期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規劃,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全過程,堅持以自然承載力爲基礎,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協同推進高水平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遵循自然規律,積極探索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避免人爲過度干預,對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及遺傳資源實施有效保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生物多樣性爲人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產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態環境和獨特別緻的景觀文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經濟、創造就業、羣衆增收、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推動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加快推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規範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經營活動,讓百姓既得到“綠葉子”,也富裕“錢袋子”,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從而達到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落實就地保護體系,完善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體系。統籌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優化調整自然保護地,加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保護監管。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加快恢復物種棲息地,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蹟、自然景觀及珍稀瀕危物種種羣和極小種羣保護,完善生物資源遷地保存繁育體系。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依法加強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監測管理,建立健全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監管制度,持續提升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管理水平。

堅持夯實基礎,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須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體系,提高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要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管制度,研究推進野生動物保護、漁業、溼地保護、自然保護地、森林、野生植物保護等領域法律法規的制定修訂工作,各地可因地制宜出臺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健全生物多樣性損害鑑定評估方法和工作機制,完善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制度。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將危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行爲和整治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獵捕、採集、運輸、交易野生動植物及其製品等違法犯罪行爲。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十年規劃,加快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網絡,完善生物多樣性評估體系,開展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發揮各級政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衆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效機制。

原本棲息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的一羣野生亞洲象北上及返回之旅,引發全球關注。中國政府與民衆攜手護象的行動得到世界點贊。圖爲2021年8月9日在雲南省玉溪市元江縣境內拍攝的象羣(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胡超/攝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面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挑戰,各國是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必須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以多邊主義爲引領,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充分發揮我國作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作用,不斷增強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溼地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國際條約,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相關國際標準制定,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領域的雙多邊對話合作,推動知識、信息、科技交流和成果共享。籌備好COP15第二階段會議,推動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構建公正合理、各盡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爲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