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兔速遞68億收購百世國內快遞業務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鍾微 編輯/子夜

來源/連線Insight(ID:lxinsight)

經歷了兩年的洗牌期,快遞行業迎來了一次重大的併購案。 

10月29日,極兔速遞和百世簽訂收購協議,極兔將以68億元的價格收購百世的國內快遞業務。

根據百世集團公告,百世預期將收到約39億的現金。交易還需得到監管的審批,百世目前預期將於2022年一季度完成交易。另外,此次轉讓僅限快遞業務,對百世的國際、快運和供應鏈業務沒有影響。

近年來,快遞行業維持“四通一達+順豐”的格局。2019年,競爭加劇下,沒有鉅額資金支撐的二線快遞公司曾爆發倒閉潮,通達系進一步建立優勢。

但2020年,極兔入局,在義烏將快遞單價殺至1元之下,牽制了通達系,因價格戰的日漸激烈,行業內迎來一場血戰。

在這場戰局中,百世快遞並沒有換來單量的高速增長,反而迎來了虧損加劇的局面。

如今,極兔與百世即將合併,行業的格局頃刻改變,未來將是屬於“三通一達一兔+順豐”的快遞江湖了。

不過,接下來,快遞頭部玩家們面臨的局面也並不樂觀,激烈的廝殺還將持續。

長期的價格戰,讓被認爲最能賺錢的快遞公司順豐,都一度陷入虧損,企業還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強監管之下,未來快遞行業低價競爭的困局或許將有明顯改善,但這也意味着,玩家需要在服務方面深挖護城河,難度不小。

快遞行業難賺錢,早在數年前,快遞企業便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將目光投向更多領域。不僅開闢與主業相關的業務,也不斷跨界到新的領域,比如今年就曾傳出中通跨界房地產、韻達試水無人機研發等消息。

隨着極兔和百世這場併購案的進行,快遞行業或許也將走入寡頭壟斷的階段,市場份額將進一步聚集在頭部玩家身上,玩家們將如何面臨這一大變局?

破產、倒閉、併購,快遞行業持續洗牌 

一直以來,國內快遞行業集中度較低,維持“四通一達一兔+順豐”格局的同時,玩家也陷入長期的價格戰、同質化競爭。

併購重組,是行業優勝劣汰、進入下一階段的標誌。

就在今年5月,一家二線快遞企業速爾快遞曾發佈公告,宣佈進入破產重組程序。早在2019年,這家企業先後傳出資金短缺、網絡停擺、債務纏身等消息,陷入生死存亡的困局,直到今年4月正式開始推進破產重組。

這場行業洗牌起源於2019年3月。媒體曝光原安能快遞部分加盟商開始維權討要加盟費及損失,此後安能快遞從快遞轉型速運業務;同月,如風達快遞宣佈暫停業務,數千名員工及供應商被拖欠款項;全峯快遞的青旅物流母公司曝出申請破產的消息;國通快遞被曝自2018年下半年經營困難,決定在同年3月長期“停工放假”。

二線快遞企業在擠壓下,多數只能破產倒閉。

如今,第一梯隊的百世被極兔併購,既代表着行業的整合仍在進行,也意味着行業競爭迎來了新的階段。

收購消息公佈前夕,百世集團的市值約爲7.4億美元,快遞業務的交易作價超過集團整體市值約49%。

這筆交易將爲百世集團補充一大筆現金,而此前其財務狀況並不樂觀。百世集團自2017年上市以來一直虧損,2021年二季度,百世營收73.7億元,同比下降5%;淨虧損4.68億元,同比去年同期擴大超十倍。

快遞業務是百世集團的營收支柱,爲集團貢獻了一半以上的營收,但與此同時,在市場環境變化等各種因素下,這一業務的發展前景並不明朗。

2021年二季度,百世集團的快遞業務營收42.8億元,同比下降17%。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百世快遞的單量增速放緩,單票收入也有所降低。

市場競爭逐漸加劇,但百世快遞沒能搶到蛋糕。

財報顯示,其2021年二季度單量增速,從去年同期的19.3%放緩到1.2%。但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今年1月份-8月份,行業業務量累計完成673.2億件,同比增長40.1%,百世快遞的單量增速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市場份額上,百世也並不佔據優勢地位。截至二季度,百世快遞以40億的包裹量,佔據8.38%的市場份額,在“四通一達一兔+順豐”中排名墊底。

並不明朗的發展前景下,百世決定出售快遞業務也在情理之中。

百世集團創始人周韶寧在一封內部信中稱,根據協議,百世將在國內快遞相關公司的股權、資產、網點、運轉中心、人員、技術和系統等轉讓給極兔。

這一交易可能讓快遞行業的格局生變。目前快遞市場還沒有玩家能一統江湖,極兔收購百世後,兩者合併起來的單量規模將堪比韻達、圓通。

未來,快遞江湖將轉變爲“三通一達一兔+順豐”的新格局。2021年第二季度,百世快遞市佔率8.2%,日均單量約爲2500萬,百世快遞與極兔的市佔率合計超過16.4%,低於中通20.7%的市佔率,與圓通16.7%的市佔率不相上下,但將高於其他通達系、順豐快遞的市佔率。

根據南方週末報道,一位極兔員工提到,極兔一直希望這筆收購能夠走簡易案件程序申報,縮短審查時間,避免中間出現意外情況。另外,由於兩者合併後市佔率並不太高,這一交易通過的可能性較高。

肉眼可見的集體困境

近三年快遞行業的急劇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極兔的入局加劇了價格戰。

快遞市場主要分爲時效件與電商件兩類。時效件方面,順豐控股建立起壁壘,其他快遞公司很難與其進行競爭。

由於電商件領域普遍面臨同質化競爭,價格戰成爲了玩家最直接的爭奪市場的手段。一直以來,企業不斷降低單件價格,以推動整體單量,低價是犧牲企業利潤。

極兔的入局,讓三通一達、順豐不得不跟進,本就疲於應付價格戰的玩家們,只能再次“燒錢換市場”。

直到今年上半年,快遞價格依舊保持在低位,且不斷探底。據國家郵政局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快遞整體平均單價爲9.8元,同比下降13.1%。

玩家陷入淨利潤大減的境地。根據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順豐營收883.44億元,同比增長24%;淨利潤7.6億元,同比大幅下滑79.8%。

順豐一直被認爲是最能賺錢的快遞公司,但在加碼電商件後,順豐業績也被拖累。2021年一季度曾出現虧損9.89億元的情況,這也是順豐上市以來主業第一次出現虧損。

三通一達的淨利潤也在持續下滑。今年上半年,中通營業收入138億元,同比增長33.7%,淨利潤18.1億,同比下降1.2%;圓通實現營業收入195億元,同比增長33.7%,淨利潤6.45億元,同比下降33.5%;申通實現營業收入110億元,同比增長19%,淨虧損1.5億,同比下降307%;韻達營業收入爲182.1億元,同比增長27.18%,淨利潤爲4.46億元,同比下滑34.45%。

儘管虧損加大,但玩家迫於競爭壓力,近兩年並未大幅提高派費。

今年8月,中通、圓通、申通、極兔等快遞公司先後宣佈調升末端派送派費,每件快遞的派費將被調升0.1元。

這是源於強監管下,快遞行業的價格戰不得不有所緩和。今年4月百世、極兔因低價傾銷遭整治與行政處罰後,6月國家郵政局等七部門明確對價格戰等問題提出規範性要求,7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又將快遞行業價格競爭納入監管範圍,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

去年雙十一期間,玩家都未對派費有所調整,但今年雙十一前夕,中通快遞圓通速遞、極兔速遞、韻達快遞4家公司發佈通知,表示將開展“規範快遞市場服務價格的工作”。

在強監管下,下半年快遞單價下行勢頭將有所遏制,快遞行業低價競爭的現狀也將有所緩解。

等到價格戰停歇的一天,快遞企業能將更多重心放在服務上,在無法“燒錢換增長”的情況下,需要發展多元化業務,甚至跨界、轉型。

“第二曲線”難尋 

這些年,快遞企業爲了尋找新的增長點,一直在進行商業版圖的突破和創新。

疫情影響下,生鮮電商等平臺崛起,消費者對生鮮配送的需求量增大,使得冷鏈配送成爲巨頭爭相湧入的風口。

這一領域,也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快遞企業。2017年6月13日,順豐正式成立順豐冷鏈物流有限公司;2017年,圓通速遞推出圓通冷運;2020年,中通在冷鏈領域的佈局加快,開始以“中心直營+加盟網點”模式擴張;2020年底,韻達冷鏈選擇進軍冷鏈領域,之後又選擇以與第三方合作的模式拓展市場。

冷鏈物流是一個擁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市場,在未來將保持高速增長,對於快遞巨頭而言,向冷鏈物流市場滲透,也擁有一定的配送、運輸基礎。

類似的是,多年前順豐也曾加碼即時配送——這一與其順豐同城快遞相似的業務領域,如今這一業務也被分拆上市。

2016年,即時配送領域競爭加劇,背靠電商巨頭京東的達達,阿里和美團支持的蜂鳥配送和美團配送,搶走了一部分順豐的同城快遞件。

或許是出於防守的需求,順豐於2016年進入同城配送領域,針對中高端餐飲、商超細分市場提供1小時達的配送服務。

今年5月28日,順豐控股曾發佈公告稱,擬分拆控股子公司杭州順豐同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順豐同城”),並赴港交所主板上市。

不過,順豐同城的發展,還需要投入更多資金、更多時間。

在招股書中,順豐同城定義自己爲“獨立第三方即時配送服務供應商”,並且做到市佔率第一。但在“獨立第三方”之外,順豐同城面臨的競爭對手,更多的是美團配送、達達、點我達等與電商平臺綁定的企業。

而根據西南證券調研數據,2020年即時配送行業,已經呈現出美團配送(市佔率爲47.2%)與阿里系點我達、蜂鳥(市佔率爲20.7%)的雙寡頭壟斷格局,此外達達的市佔率約爲4.1%,順豐同城則僅爲1.2%。

即時配送是一門需要付出高昂成本、盈利能力較低的生意,這也導致順豐同城目前仍在虧損。

除了即時配送、冷鏈物流,快遞企業也將目光投向國際散單業務。今年7月1日,韻達國際推出新的散單業務,拓展公司的國際業務,首批可下單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義烏、南京和合肥,訂單可出口韓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40多個國家及地區。

嘗試大多伴隨着風險,快遞企業也曾不斷走向陌生的領域,多番跨界,但由於缺乏專業度、沒有經驗積累、投入資源有限等,最終多以失敗告終。

2012年5月,“順豐優選”正式上線,在全國開店,售賣全球美食,但經歷了三年探索後,最終決定退出市場。

2015年,快遞企業相繼推出重貨(大件)快運產品,也不乏中途收手的。2019年5月,由於快運業務持續虧損,韻達將其從上市公司板塊剝離單獨發展。在公告中韻達提到,現階段離快運業務要實現盈虧平衡還有較大距離,並可能面臨進一步虧損的敞口風險,因此要集中資源發展主業務。

今年8月12日,又有媒體曝出中通跨界房地產,由中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持股的上海通寓置業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2億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爲王吉雷,所屬行業爲房地產業,經營範圍含房地產開發經營、非居住房地產租賃、物業管理。這一消息,也引起了外界對快遞企業跨界房地產的討論。

總體來說,目前三通一達、順豐都不再單純是一家快遞公司,已經成爲可以提供各種多元化服務的企業。

目前順豐的新業務,擴展至快運、冷運、同城、國際、供應鏈等;中通的生態版圖則包括了跨境、快運、商業、雲倉、航空、金融、智能、傳媒等;就連此前被認爲聚焦主業的韻達,也在嘗試倉儲、電商、快運等業務的基礎上,試水直播帶貨、無人機等。

快遞企業的多元化擴張之路還在進行,但生態的建立、集團作戰的模式,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需要更多時間積澱,並不是短時間內便可以看到結果的。要等到第二曲線可以貢獻大規模營收的前提是,主業務在競爭激烈的快遞行業中,能夠安全活下來。

2021年,是快遞行業激戰和劇變的一年,考驗着所有玩家的實力和抗壓能力,隨着二梯隊玩家的陸續倒閉,頭部玩家的集中度更高,炮火也將更爲激烈。這場戰爭伴隨着燒錢,直到現在也難言誰是真正的贏家,或許等到價格戰告一段落,倖存者纔有機會走上回血、盈利、壯大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