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僅十天,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郭沫若當選常務理事。

新中國,期待着向世界詮釋自我。這其中,一項重要的決定,就是文字改革。爲大多數人所不知的是,除了寫和讀,漢字該如何看這個問題,還嚴謹地徵求了現代眼科醫生的意見。

那是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在德國柏林召開會議,中國派代表團受邀前往,作爲隨行大夫,年輕的傅守靜結識了郭沫若。郭沫若心繫文字改革,向眼科大夫傅守靜請教,從眼科大夫的角度上看,這個字是豎的好還是橫的好?傅守靜回答道“我們的眼睛上下轉是很費事的,還有人的視野,左右兩邊是寬的,上下是窄的,上下寫字的時候,字老是被擋住。因此,從左到右的橫排是比較符合用眼習慣的。”

這項來自專業眼科醫生的建議隨即被採納。1954年,學生課本的排版正式變爲由左往右。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首先實現橫排版,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正式改爲橫排版,至此,全國響應。

在這樣一個大轉折的時代,人們對未來的走向,有着相當的熱情。進入50年代後,以張曉樓爲代表的眼科專家在防治沙眼工作上取得關鍵性成果,中國人致盲一大疾病,從此告別歷史舞臺。之後,更加複雜、更加撲朔迷離,可導致失明的眼底疾病進入研究範疇。

北京同仁醫院,於60年代初期,分化出眼底病專業,傅守靜便在其中。

窄門

眼底病學,是一個現代醫學稱謂,它隨着西方現代眼科學傳入中國,嶄新而充滿奧義。眼底,指的是眼球內後部的組織。當時的眼科醫生們已經意識到,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眼底腫瘤等多種眼部病變的根源,都在眼底。其中,致盲率非常高的一類眼底疾病也在此時格外凸顯,那就是可導致失明的——視網膜脫離。

亞洲人屬近視高發人羣,而視網膜脫離是近視的重要併發症,因此,視網膜脫離這類疾病的治療成爲重中之重。德國醫生Gonin曾發現,視網膜脫離與裂孔有關,把孔封上,視網膜脫離就能復位。但最爲困難的是,這個起着至關重要的小孔,極難被捕捉到。

當時的醫生,多使用“三面鏡”或是“直接檢眼鏡”來檢查眼底,但這些器械,技術非常落後。像直接檢眼鏡,利用非常小的燈,通過瞳孔,也只能照亮幾毫米的範圍,而要想找到裂孔,需要一點一點挪着進行。

當時的傅守靜,跟隨老師羅宗賢治療眼底疾病,她深知,中國現代眼科學的力量還非常薄弱,但她也看到,當世界之門被打開,羅宗賢這些先行者,已無比明瞭自己的使命與方向。始於羅宗賢的建議,時任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的張曉樓,組織了一批珍貴的眼科醫護力量,開始撰寫中國第一本眼底病學書籍。傅守靜追隨着老師,與同仁們一起,經過很大的努力,在1977年成功出版了中國第一本《眼底病學》。

凝視

傅守靜的父親曾赴日留學,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精英。但父母早亡,哥哥在庚子賠款留學時前往美國,小小的傅守靜在15歲時便能自己帶着弟弟妹妹,在鄰居的幫襯下生活。兒子形容她“老想着幾世同堂,起來一睜眼就能看見親人,甭管跟他們有沒有交流,眼睛看的見,心裏就踏實。”

而這樣艱難的情形,也使得傅守靜養成了非常務實的性格。她的學習成績令人訝異的優秀,在進入中和醫院後,聽說羅宗賢從不收女弟子,她因此付出了比男同胞多出幾倍的努力,去爭取老師的信任。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後。1979年,一位叫做張美倫的美籍華人來到同仁醫院,同樣作爲眼科醫生的她帶來了一項新的檢查技術,被稱作“間接檢眼底鏡”。這個被當時的眼科醫生稱爲“魔鏡”的器械,使得視網膜裂孔的發現力提升了10%,而通過間接檢眼鏡去做手術,使得手術成功率陡然躍至95%以上。

時代的侷限被科技點亮,傅守靜看到了希望,她率先學習這項技術,要求眼科醫生熟練掌握並開始思考,如何將這項技術國產化。

當時,航天研究院一位叫做卞南華的工程師,因兒子患有視網膜脫離找到傅守靜。此前他已輾轉多家醫院,深知視網膜脫離尋找裂孔的困難,但同仁醫院令他驚訝,一個鏡子,一看就能找到裂孔,手術也毫無懸念地成功進行。以工程師的眼光來看,卞南華非常興奮,就此,醫與工的合作正式開啓。

據同仁醫院副院長魏文斌回憶道,“最困難的就是材料,還有光源。那時候白熾燈做的光源,我們戴到額頭上,時間長了,白熾燈散熱,額頭都會被燙出一個泡。而且頭盔也是特別硬的材料,螺絲擰一擰最後就溢扣了,我們老說這是孫悟空的緊箍咒。那時候還沒有醫和工的密切合作,所以傅老完全是個人的愛好,然後走在一起。”

當時的傅守靜十分清楚,此一刻,她擁有了最好的研究機會。近代中國科學與教育上的落後,正在被一批又一批嶄新的力量所改寫着。接下來,她與北京市橡膠製品研究所合作,研發國產化硅膠和硅海綿,與國內公司合作研發國產冷凍機,用來保障視網膜脫離手術等治療。這一切,都歸功於傅守靜那敏銳的洞察力。

傅守靜,在同仁醫院工作了整整59年。解放戰爭期間,她做過地下黨,勇敢地掩護同事,爲挽留醫學人才做出努力。她與新中國一起,走向嶄新的未來。國產間接檢眼鏡於1982年研製成功,之後,她開始逐年建立間接檢眼底鏡應用全國學習班,向全國眼科屆普及推廣。幾年後,傅守靜開始在門診引入常規視網膜脫離手術,不但手術及時且能極大減輕病人的負擔。這一舉措成爲國內、國際的首創。

從最初的茫然無助到現在的飛速發展,從五十年代全民防治沙眼,到如今的《“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無一不彰顯着中國在攻克重大頑疾之外,已有實力去關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眼部健康問題。而這一切,都取決於那一個重要的時刻,在走向世界之前,他們首先選擇了,看向世界。

更多關乎民族大業、救治大任的故事,敬請關注北京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6月26日起每週六19點45分播出的25集大型紀錄片《共和國醫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