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2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京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在北京西郊的大瓦窯村誕生。大瓦窯村黨支部的建立,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北京農村傳播的歷史見證,對推動北京農村革命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如今,北京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大瓦窯村黨史館不僅是黨史紀念館,還是大瓦窯村的鄉情村史陳列室,更是紅色傳承的重要窗口。今天,丹丹帶大家走入大瓦窯村黨史館,探尋那裏的紅色記憶。

步入黨史館,一幅幅老照片、一個個場景,無不彰顯着彼時革命先驅已然在京郊農村播撒下革命火種,革命力量生根發芽。館內展陳以時間爲序,通過數百件珍貴的歷史遺物、豐富的圖文史料和精心還原的場景重現,從大瓦窯村成立黨支部到以大瓦窯黨支部爲核心的300多名農民在天安門聲援“五卅運動”,從反法西斯戰爭爆發到新中國成立,從改革開放到經濟繁榮,一步步重溫了中國農村在黨的領導下櫛風沐雨、開拓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曆程。

實景展示

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大瓦窯的傳播

1919年的五四運動使中國的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和政治舞臺,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1920年10月,李大釗、鄧中夏等在北京發起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初,鄧中夏在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中國農業大學的前身,以下簡稱農專學校。1924年3月8日改爲國立北京農業大學,後簡稱北農大。)組建社會主義研究小組,成員包括楊開智、樂天宇和蔣文孝。由於農專學校當時的實驗場位於五里店,與大瓦窯村相距不遠,因此在1921年上半年,鄧中夏將大瓦窯村在內的毗鄰村莊定爲農專學校社會主義研究小組的活動根據地,在大瓦窯村附近進行革命宣傳。

鄧中夏

1921年夏天,社會主義研究小組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散發到農專學校附近的各個村莊,藉此教育和啓蒙村民。許多人因爲閱讀小冊子而首次接觸馬克思主義,進而對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大瓦窯村的小學教員張永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經常前往農專學校與社會主義研究小組討論社會主義社會的遠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怎樣反抗帝國主義,以及如何帶領人民推翻黑暗統治、走社會主義道路等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受到教育。除了通過小冊子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張永祥還在一位同鄉的引見下認識了樂天宇(1924年樂天宇任北農大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彼時,樂天宇正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於廣安門外至盧溝橋一帶開展農民運動。在他的帶領下,張永祥開始投身農民運動。

農專學校印製的面向農民的刊物《醒農》,傳播新文化的同時也貼近農民生活。

樂天宇協助李大釗負責北京地委農民運動委員會的日常工作,在他的指導下,農民運動有序開展。羅道莊、小井、大井、小瓦窯、大瓦窯等村爲了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監督政府的外交政策,紛紛掛上“外交後援會”的牌子,以表達農民階級反帝反封建的堅定意志。

1922年,大瓦窯村建立了以改革農村爲宗旨的羣衆性公開團體——農業革新社,這是豐臺最早的羣團組織。同時,在社會主義青年團農專支部的幫助和指導下,大瓦窯村開設了農民夜校,旨在開展馬克思主義啓蒙教育、幫助農民提高覺悟、教導農民學習文化,並以此爲渠道宣傳革命理論,積累革命力量,擴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影響力。二七廠是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也是大瓦窯村諸多村民的工作單位。1923年二七慘案的發生,讓村民們看到了北洋軍閥的殘暴和他們淪爲帝國主義奴隸的本質,也見證了中國工人階級徹底的革命精神和組織紀律性。這一事件對大瓦窯村的農運鬥爭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張永祥入黨情景再現

大瓦窯村黨支部的建立

隨着農運活動的迅速發展和黨組織的積極培養,張永祥不僅在羣衆運動的鬥爭中得到了鍛鍊,也在與社會主義研究小組的不斷探討學習中收穫了豐富知識,加之樂天宇的影響,張永祥逐漸成長爲一名經驗豐富的農運骨幹和堅定的共產主義者,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1924年下半年,在樂天宇的推薦和發展下,張永祥光榮入黨,成爲北京西郊第一位農村黨員。另外,農運熱潮不斷掀起,北京附近各縣城及農村受到鼓勵,紛紛加入其中,農村逐漸具備了建立黨小組、黨支部的條件。爲了進一步加強對農運鬥爭的領導,在北農大黨支部的幫助和張永祥的努力下,大瓦窯村順利建成黨支部,成爲北京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張永祥任黨支部書記。在大瓦窯村村民張霖的回憶中,以張永祥爲書記的黨支部帶領村民辦學校、成立村公所、建立村長制。他曾回憶道:“張永祥不管對宣傳紅色革命還是對地方建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大瓦窯地區能接受先進思想,應該說張永祥同志起了個好頭兒,打下了根基。”在張永祥的帶領下,大瓦窯村沿着共產主義路線相繼開展除暴安良等活動,先進思想隨之傳播,大瓦窯村的革命運動開啓新篇章。

樂天宇

1924年至1925年是北京革命運動的高潮時期,北京當時仍受北洋軍閥的統治,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京農運鬥爭絲毫未見衰減之勢。北農大黨支部在西郊組織了強有力的農民革命隊伍,不斷進行農運鬥爭。1925年五卅運動前後,由學生牽頭、工人響應、村黨支部推動,以大瓦窯村、公主墳等村爲代表的西郊農民積極響應,在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政府的遊行示威和羣衆集會中成爲主力軍,各村的外交後援會活動開展得亦非常活躍。1925年5月30日,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發生後,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迅速席捲全國。6月伊始,北京的工人、學生等各界人士紛紛罷工罷課、罷市罷崗,聲援上海的鬥爭。6月9日,北京西郊各村農民在北農大學生講演隊的推動下,自發組織起西郊農民救國大會。其中,大瓦窯村村民深受講演的啓發,自動召開了農民大會,並在會上做出了“凡當日到會農民與北京西郊農民聯合一致加入北京國民大會”的決定。

大瓦窯村黨支部的輻射帶動

1925年6月,爲抗議英日帝國主義在五卅慘案中慘殺我國同胞的惡劣行徑,北京工人、學生、農民等各階層愛國人士勇敢投身於反帝愛國運動之中,至此,國民革命運動在北京進入高潮。6月10日,“北京各界對英日帝國主義慘殺同胞雪恥大會”在天安門前舉行,以大瓦窯、公主墳、羅道莊三個黨支部爲中心,在北京西郊發動了300多名農民進城參加遊行示威。其中,大瓦窯村“青年三傑”趙德清、王竹泉、宮星甫一同前往。大瓦窯村黨支部書記張永祥作爲農民代表登臺演說,聲討帝國主義的野蠻罪行,表達了農民羣衆反帝的決心和大無畏的鬥爭精神。當日,農民羣衆在遊行過程中曾於前門西車站避雨,日本駐華使館趁此間隙指使流氓多人尋釁挑事,指責遊行農民無理取鬧並對其進行毆辱,打傷農民代表張永祥及數名農民羣衆。聞訊後,北京地委立即派宣傳部長鄧潔和樂天宇到盧溝橋一帶慰問受傷民衆,在樂天宇的陪同下,鄧潔特地去大瓦窯村找到張永祥,並向西郊農民運動的起點——大瓦窯村黨支部送上了一面寫着“爲民前鋒”的紅旗,後來樂天宇回憶:“大家都說,字很像是鬍子(大釗同志當時通用的綽號)寫的。”

碑刻——張永祥在“北京各界對英日帝國主義慘殺同胞雪恥大會”演講

正如鄧中夏所言:“五卅運動以後,革命高潮,一瀉汪洋”。整個6月,大瓦窯等村的外交後援會在北農大黨支部的組織下,積極配合工人罷工,開展反帝運動。同時,爲了更好地協調和領導農運工作,大瓦窯村等較大村莊均建立了農會協會,代替外交後援會處理相關工作,但外交後援會的名稱對外依然存在。1925年至1926年,在北農大黨組織的帶領下,以大瓦窯村黨支部和公主墳黨支部爲代表的盧溝橋、豐臺一帶村莊經常舉辦講演等活動,將農運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十分活躍。

大瓦窯村黨支部不僅衝在農運鬥爭的最前方,而且作爲鬥爭後方的作用同樣不可低估。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開始大規模逮捕、屠殺革命人民,破壞革命組織,殘酷鎮壓人民革命運動,製造了白色恐怖。白色恐怖時期,城裏很多黨員因身份暴露而無法立足,不得不選擇隱蔽到敵人勢力比較薄弱的附近農村黨支部裏,農村黨支部因此一度成了衆多城市黨員的落腳點,爲他們提供了庇護所,發揮了後方保障作用。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宛平城,盧溝橋事變爆發,地處盧溝橋、豐臺一帶的大瓦窯村、大井村、黃土崗等村莊的黨支部迅速發動農民行動起來,配合二十九軍抗戰。抬擔架、挖戰壕、救傷員、搬物資,農民羣衆在七七盧溝橋戰役中盡力應戰,不少人因此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壯烈不屈的戰歌。

大瓦窯村黨支部的建立及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羣衆奮起抗擊、反對剝削壓迫、追求解放的歷史見證,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迅速傳播和紅色革命火種在中華大地迅速播撒的典型縮影。

如今,大瓦窯村的紅色歷史已經成爲了一張紅色名片,傳播着大瓦窯值得驕傲的紅色革命精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