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11月10日在上海落下帷幕。2021年是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爲國家戰略的第三年,也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的第五年。2018年首屆進博會落戶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以來,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已經成爲中國擴大開放,以及密切中國與世界經濟、科技交流關係的重要平臺。伴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不斷深化,以進博會爲載體的“一體兩翼”發展態勢初現端倪(圖1)。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會展中心優良的場館條件、暢通的物流服務、線上線下的高效互動等正不斷提升進博會的服務品質和能級。

G60:“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G60科創走廊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產業生態環境。高科技產業門檻高,資金投入巨大,更需要廣闊的市場腹地保障。倘若單打獨鬥,不僅無法實現既定目標,還會造成資源浪費。G60科創走廊通過構建“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發展新模式,讓G60科創走廊沿線的九座城市有力一起使,有力地推動了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

首先,政府引導,集合更多優質資源,降低了研發風險。通過政府引導和支持,G60科創走廊解決了長三角長期存在的生產要素跨界流動遠大於科技資源跨界流動的行政壁壘問題。針對大型科學裝置利用率不高、高端人才相互惡性競爭兩個關鍵問題,致力於探尋大型科學裝置共建共享,高端人才互動共贏的機制。在科技部的支持下,2021年11月8日在進博會上,G60科創走廊沿線的九座城市人民政府出資、並引入社會資本聯合設立了長三角一體化科技成果應用轉化基金,計劃將基金50%重點投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早期項目,旨在擴大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提升轉化效率。必須指出,政府出資不僅拓展了研發投資來源,而且還能借助政府擁有的社會公信力、對科技成果價值的判斷力、對市場需求的牽引力,激活社會各界對研發投資的熱情,大幅降低研發投資的風險,進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壯大。

其次,G60科創走廊創新性地在“政產學研用”的基礎上嵌入“金融”環節。金融工具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更多的金融企業加入其中。以第四屆進博會期間正式授牌的首批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融結合高質量發展示範園區爲例,金融支持、金融融合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不可小覷。縱覽當前形勢不難發現,一方面不少資本找不到優質項目,金融機構沒有好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高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企業研發活動缺乏金融資本支持。而示範園區正好可以將科技金融的供需兩方相連,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乃至世界上很多地區長期存在的金融資本、高科技研發活動脫鉤的問題,實現金融、科技兩大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最後,G60科創走廊實現了實體與虛擬空間的高效互動。美國波士頓128號公路沿線地區,實現了沿線企業、研發機構在同一實體空間的聯動;而中國G60科創走廊,不僅擁有和波士頓128號公路沿線區一樣的優勢:高科技企業、中間服務機構、科研院所在實體空間內合作互動,而且還利用互聯網及現代科技手段,創造了虛擬與實體空間並行的城市之間密切互動合作的新模式。九座城市在高科技研發、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不盡相同,羣策羣力,各揚所長,取長補短,開展互利合作,合作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爲探索在不改變現行的行政隸屬關係、打破行政邊界下的跨界合作路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爲推動國內其他地區“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發展、實現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提供了可資借鑑的長三角方案。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從總部經濟到流動經濟再到合作經濟

中央支持虹橋政策落地大大改善了虹橋的營商環境。《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包含29項含金量很高的政策。規劃方案出臺半年多來,國際互聯網專用通道、進博會支撐政策常態化、開立自由貿易賬戶等23項支持政策已經落地,政策落實率達80%,有力地推動了虹橋從“上海的虹橋”變成了“長三角的虹橋”、“中國的虹橋”乃至“世界的虹橋”,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因此而成爲新時期“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動寫照,成爲上海、長三角、中國智慧製造、綠色發展新高地,成爲海內外企業投資興業、升級發展的樂園。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是虹橋追求卓越的新標誌。自設立以來,虹橋商務區一直着力打造總部經濟的集聚區。2002年,上海市在國內率先出臺了支撐總部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後,虹橋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數量大幅度增加。伴隨虹橋開放國際樞紐的建設,首先,虹橋服務範圍將大大擴展。其服務範圍不僅僅侷限在上海市內,而是形成以上海爲中心,以上海和長三角其他城市密切合作爲基礎,以服務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巨型城市羣;其次,創造了“總部+生產基地”新虹橋模式。藉助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強力支持,實現了虹橋總部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生產基地的高效連接,推動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內部各城市之間的互利合作;最後,提升了虹橋總部經濟的能級和水平。從內涵上看,虹橋總部經濟不再是昨日虹橋商務區的總部經濟,不再是全球總部經濟“鏈條”上低端“末梢”,而是擁有長三角先進製造支撐、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佈局其分支機構的高端環節。也就是說,虹橋總部經濟是能充分利用長三角強大的製造業優勢,以“買全球”、“賣全球”、“服務全球”爲特徵,擁有更強價值獲取能力、更強輻射能力的新型總部經濟。可以預料,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將成爲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一面旗幟。

放眼未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發展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流動經濟,二是合作經濟。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方面是一個流動樞紐,進博會成功舉辦極大地拓展了虹橋的交通樞紐功能,是虹橋從一個交通中心擴展成爲人流、信息流、資本流、技術流、物質流等多流融合的國際開放交流互動新平臺。另一方面,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覆蓋範圍包含了上海長寧區、嘉定區、閔行區、松江區和金山區,江蘇崑山市、太倉市、相城區和蘇州工業園區,浙江嘉興市南湖區、平湖市、海鹽縣和海寧市等13個市區。更爲重要的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核心區雖然坐落在上海,但其服務範圍不僅面向長三角,更面向全世界。虹橋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是支撐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虹橋創新性跨界合作機制是虹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借力進博會,追求更高質量的共同富裕

進博會的舉辦對於上海,對於中國意義重大。通過進博會,國外參展商對快速擴張、不斷升級的中國市場認知水平不斷上升,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由於溢出效應,進博會不僅惠及上海和長三角,而且還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經濟發展、社會福利改善產生了積極和重要的影響。

爲了辦好進博會,進一步發揮進博會對中國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的推動作用,我們建議:

第一,審時度勢,不斷調整進博會的工作重點。經過四年發展,進博會讓展品變商品、讓展商變投資商,交流創意和理念,聯通中國和世界,已經成爲國際採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的四大平臺,以及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然而,世界博覽會發展趨勢顯示,博覽會從早期以商品交易爲主,到中期以洽談基於展品生產的投資合作爲主,再到後期以探尋基於展品的技術合作爲主。今年舉辦的第四屆進博會有一大亮點,就是成功地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工程建設行業供應鏈研究與創新發展論壇”,開創了進博會發展的新紀元。展望未來,建議邀請、組織更多國外參展商、專業觀衆參與基於展品生產的技術前沿動態、研發計劃、產業化方案交流討論,將進博會打造成世界上頂級的新品發佈、新技術展示、新思想交流的大平臺。

第二,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大幅提升各省市採購團內部協整力。從四屆博覽會運行情況看,國內不少省市十分重視、支持進博會,地方政府紛紛組團參加進博會。無論是商品交易額,還是從投資意向數量來看,進博會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從整體情況看,在洽談技術合作過程中,國內進博會專業觀衆之間仍然存在相互防範、單打獨鬥、缺乏必要的協作與協調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進博會的技術溢出效應。建議地方政府與行業協會聯手,制定會前技術洽談計劃,協調會中技術洽談過程,跟進會後技術合作成果落地過程。一句話,通過提升各省市採購團內部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水平,大幅降低進口商品採購成本,大幅提高技術引進的成效。

[文章根據“長三角之聲·進博會特別節目”(FM89.9   2021年11月10日12點-14點)曾剛教授發言內容整理。作者曾剛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智庫·上海城市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易臻真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