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斯林

01

我國的歌手以及歌手的粉絲們,都喜歡說某某是華語樂壇的半壁江山。

比如華晨宇被各種娛樂媒體稱爲“撐起新生代歌手的半壁江山”。

還有黑子編段子,說“華語樂壇姓什麼我已經說累了。”

還能姓什麼,姓華宇啊。

當然,這都是八卦媒體和段子手搞出來的,和華晨宇自己沒啥關係。

汪峯更直接一點,他們工作室官方直接發了篇長文,表示《沒有汪峯,大陸歌壇盡失一半江山》。汪峯自己則要低調一點,只說是搖滾圈的半壁江山。

雖然內地娛樂圈這些粉絲在網上撕番位,撕咖位的事情屢見不鮮,但和曾經香港娛樂圈歌迷的玩法比起來,就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四大天王時代,關於四大天王誰更天王一點的論戰經常從線上罵到線下。再之前的張國榮譚詠麟時代,粉絲更是爲了“譚張誰更牛逼”線下約架,從街頭打到街尾:

等等等等。

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2021年,如果你再去討論誰誰是華語樂壇老大,誰誰是華語樂壇半壁江山,只會被人嘲笑跟不上時代。

因爲現在華語樂壇既不姓汪,也不姓華,更不存在誰是半壁江山。現在要問華語樂壇姓什麼,毫無疑問是姓“抖”,而且不止姓“抖”,它還名“音”。

因爲現在抖音不只是華語樂壇的半壁江山了,抖音就是整個華語樂壇。

或者嚴謹點說,是以抖音爲代表的一系列短視頻平臺。

02

這是騰訊音樂最近搞的年度十大熱歌,分別是:

《雲與海》、《白月光與硃砂痣》、《浪子閒話》、《醒不來的夢》、《踏山河》、《千千萬萬》、《淪陷》、《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清空》、《執迷不悟》。

光看歌名是不是感覺一個都沒聽過,或者只聽過一兩個?

那你再看看下面這個視頻:

我已經是一個不怎麼刷短視頻的人了,但這十首歌我聽過八首,會哼五首,會唱三首,而且完全不記得自己是在什麼情況下聽過的了。

有人不服這個榜單,我也想不服,但我無法說服自己。

你看,我不知道這些歌的歌名,也不知道這些歌手是誰,甚至不覺得這些旋律好聽,但我就是對它們覺得耳熟並且會唱——那這不就是最熱嗎?

事實上,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裏,林俊杰發了新單曲,叫《裹着心的光》:

王菲唱了新歌:

孫燕姿新專輯的同名主打歌做好了:

李健發了自己第七張專輯,裏面有十五首歌曲:

你聽過嗎?我猜沒有。

至於另一些流量明星做的音樂,更多是在他們粉絲圈內熱度大,出圈的寥寥無幾。

我們真正每天都能聽到的新歌,還真就是上面十大熱歌裏的幾個,最多加一些英語歌、德語歌以及一首去年發行的《漠河舞廳》。

所以,不得不服。

事實上,我們互聯網上大部分非專業的視頻內容,都是用剪映做的,而所謂的“年度十大熱歌”,大部分都是剪映自帶的靠前配樂。

以後可能再也沒有不同歌星粉絲之間爭哪個歌星是一哥了。

剪映把誰的配樂放到推薦位,誰就是一哥。

03

我們寫公衆號的,有一個頗爲好聽的名字,叫作“內容創業者”,意思是給這個互聯網上提供內容填充,讓大家有東西可以看。那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其實拍電影、做音樂的也算是內容從業者,只不過和我們創造內容的形式不同。

內容從業者現在普遍遇到一個算法和流量的困境。

如果你年紀不是太小,應該能記得以前的公衆號是這樣的:

只有你訂閱了一個公衆號,它纔會出現在你的列表裏,公衆號發佈以後,會按照時間順序出現在列表中,於是你可以一個個挑選觀看。

但現在,公衆號的界面變成了這樣:

它是以一個推送流的方式把文章推給你,而且不按照時間順序排布。

如果你看一個號比較多,那它發了以後你就能立馬收到推送。如果你看一個號比較少,那可能它發文章十幾個小時以後你才能收到,甚至以後都不會收到那個號的推送了。

你明明關注了一個號,但因爲系統和大數據認爲你不喜歡,所以你就收不到那個號的推送了。於是標題黨就越來越多,明明和吳亦凡沒有任何關係的一件事,標題也一定要扯上“吳亦凡”,因爲寫了吳亦凡點進來的人會更多。

這就是算法。

當然,這還是微信,比較剋制,步子邁得沒那麼大。其他一些軟件的步子邁得則要更大一點。

比如抖音,你能收到的大部分內容並不是你覺得自己會喜歡而關注的,而是它認爲你會喜歡的。所以抖音的“關注”用處不是很大,如果想要有流量,必須讓算法認爲你的內容足夠有吸引力,比如在視頻的前三秒抓住觀衆眼球,這樣算法纔會讓更多人收到你的內容。

比如小紅書,你發的筆記會先進入到一個比較小的流量池裏去跑數據,如果數據跑得好的話,纔會給你放到更大的流量池裏,這樣層層遞增,由算法完成流量分發。

因爲決定內容流量的都是算法,所以現在網上到處都是攻略,教你如何討好算法:

其實也不止抖音和小紅書,現在網上絕大部分社交媒體都是這個算法機制。我們也沒必要聽到算法就恐慌,這個機制確實可以幫助大部分人快速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

算法只有是否精準,很難說它是對是錯。

但當我們每天讀的文章都是算法給我們推薦的時,其實文章是誰寫的就已經不重要了,我只管讓算法給我推就好了,寫文章的都是“文字內容提供者”。

當我們每天看的視頻都是算法推給我們的時候,視頻是誰做的也不重要了,我們只要一直刷就行,做視頻的則是“視頻內容提供者”。

這些歌曲也是一樣。你聽一遍覺得一般,但聽多了總歸會順耳的。這時就再也沒有所謂的“歌星”了,有的只是給這些社交媒體平臺提供內容的“音樂內容提供者”。大家不需要再關心這首歌叫啥,也不用再關心這歌是誰唱的誰做的,只知道這是人人都在聽的歌就行。

所以“華語樂壇”到底姓甚名誰,還需要問嗎?(爲你寫一個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