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若瀛

咖啡業“金標準”著稱的星巴克,最近陷入了食品安全風波的泥沼。有媒體記者臥底發現,無錫星巴克從店長開始,有組織地進行了食品保質期的造假。星巴克官方隨後回應的道歉信,也相當於坐實了這個情況。

只是不知道這次,是否足以“媲美”被霍華德·舒爾茨寫入《一路向前》書中,那些星巴克曾遭遇過的危機時刻。有些場景何其相似。2008年,爲實現每季度的預期銷售增長,快速擴店的星巴克,選不到合適的位置,對新咖啡師也培訓不足。在追求高增長和僵化的運營模式面前,只從表面判斷髮展好壞的星巴克,以至於忽視了作爲品牌基石的飲品質量。

在舒爾茨看來,星巴克夥伴的工作,本應是爲顧客“做他們意想不到的事”,但當時夥伴的能量卻大部分用在了實現華爾街的期望上。如今,這些夥伴也做出了令顧客“意想不到的事”——篡改保質期、使用過期材料,用於保證自家門店的銷售業績和盈利。

其實從財報上看,星巴克2021財年的業績並不差,第四季度營收81.47億美元,同比增長31.3%;淨利潤17.64億美元,同比增長349.4%;但距離投資者預期仍有差距。具體到中國市場,情況也不算樂觀,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7%,平均客單價下降5%,交易量下降2%。

業績承壓無疑會層層傳導到門店。星巴克前員工就曾透露過,門店生意好時,食品管理的執行是很嚴格的,“金標準”並不只是擺設。所以,特殊情境下,業績壓力也許可以被視爲星巴克內部防線失手的一個原因。

但在疫區部分門店暫時關閉的情況下,彷彿《一路向前》中的場景復現,星巴克還在快速擴店。今年第四季度,中國淨開新店就有225家。老店KPI承壓暴發誠信危機,其實又一次暴露了星巴克在戰略規劃上的失據與經營管理的錯位。

儘管,星巴克的壓力不只來自疫情,市場競爭中,除了後有瑞幸的規模追趕者,還有類似Manner等小衆精品咖啡在搶佔年輕消費者。做慣了行業的頭把交椅,在面對多樣性競爭時,星巴克的工具箱裏似乎只有強調績效這把簡單粗暴的榔頭。

星巴克是時候做出行動上的改變了,一紙聲明不足以回應中國消費者多年來的信任。事實上,在很多人心中,像星巴克這樣的大品牌,至今仍是標準和品質的代名詞。這並非是因爲他們更有良心,而是其身處的全球化市場和激烈競爭倒逼的結果。

也正是因爲這樣的行業地位和期待,星巴克們的品質和服務,更要經得起放大鏡下的檢驗。如果所謂的“金標準”只浮於紙面,揹負更多期望和信任的代價,必然是對品牌價值的反噬。

這個教訓,舒爾茨早有領悟。當顧客對品牌的信任被肆意破壞掉時,舒爾茨當年挽救的做法是關閉7100家星巴克門店,提前結束營業3小時,用以重新培訓135000名咖啡師,目的就是要重返高標準。如今的星巴克,如何不浪費這次危機,跌倒後如何站起來,或許是大衆更想聽的商業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