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被算法挾裹,消費者也成逐利工具。便利店被算法挾裹,消費者也成逐利工具。

雷達財經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技術主義者便利蜂,正在陷入輿論風波。

在衆人的印象中,便利蜂是一家分佈在一二線城市的連鎖便利店,很多上班族在這裏購買早午餐和零食。但消費者難以意識到的是,便利蜂店裏密佈的攝像頭充當着一雙雙眼睛,爲其背後的“系統”正在收集顧客的一舉一動。

根據南方週末的一篇調查報道,在便利蜂,這樣的攝像頭不僅盯緊顧客和員工,還從店內延伸到了店外。爲了選址,便利蜂採取“貼拍”方式,在居民小區、寫字樓甚至到國家機關門口進行拍攝,在後臺積累了數十萬條拍攝數據。

對此,新京報評論稱,瘋狂採集路人信息,便利蜂突破了商業邊界。

今年6月份,便利蜂被傳赴美上市。對此公司給予否認。天眼查顯示,公司至今公開過三輪融資,投資方里有斑馬投資、騰訊投資和高領投資等機構,最新估值超百億。

有分析認爲,數據安全問題,可能會影響便利蜂上市。

“瘋狂採集”公共圖像信息

便利蜂的創始人莊辰超是一位連續創業者,其最近一個創業項目是斑馬投資,之前創立的去哪兒網出售給了攜程

2016年12月,莊辰超拿出3億美元投入便利蜂,創始團隊還有原7-11和鄰家的員工。這次創業,莊辰超研究了很久纔出手,他要找到“一個在中國還沒有被人做成的,帶有實驗性質的事。”

但在當時,便利店並不在風口上,在北京開便利店更不被外界看好,7-11在北京十幾年也就只開出兩百多家店。

對於選中便利蜂這個項目的原因,莊辰超在2017年9月份對媒體稱,便利店這個產業是完全可以被算法驅動,基於大量數據分析形成“千店千面”,從選址、選品、貨價陳列等都能給出指導意見。

2017年2月,便利蜂第一家門店在北京中關村開業。至2017年年底,門店總數只有60家;2018年年底,這個數字是570家;到2020年年底,它已經開出2000家店鋪。

如此快速擴張,得益於便利蜂的數據收集能力和手段的進化。創業初期,公司通過做App、共享單車來了解用戶性別、年齡等數據。但很快摸索出一套攝像頭捕捉信息的方式,公司專門成立了信息採集部,僱傭專職的信息採集員來收集所有具有價值的數據。

據南方週末報道,便利蜂信息採集的方式是拍攝視頻,內部稱之爲“貼拍”。

莊辰超曾公開表示,公司70-80%的數通過視覺採集,極少量用電的設備會用IoT採集,比如溫度、聲音等。他甚至將數據收集作爲便利蜂的“核心優勢”,“我們簽約實際上是沒有人工判斷的,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工判斷,也沒有經驗一說”。

據前述報道,以新店選址爲例,貼拍對象包括目標店鋪一平方公里內的的小區、學校、寫字樓、培訓機構、競爭對手、醫院以及政府機關。

便利蜂採集主管稱,包括商務部、交通部、環保部、國家旅遊局、國家文物局、海關總署等一些北京政府機構,也在貼拍範圍內。針對北京五環以內所有辦公樓的數據總量高達4.3萬條,上海約有2萬條。

對於媒體的求證,便利蜂回覆稱,公司成立至今絕不存在“偷拍”行爲,同時否認對住宅小區、商圈和國家部委的拍攝。回覆表示,公司信息來源爲購買第三方數據。

但上述報道提及,登陸便利蜂的“黃金店鋪管理後臺”系統,確認了信息採集的存在。而且報道公開後,便利蜂至今未澄清聲明。

由算法驅動的“系統”

有了數據,進而由機器學習的算法處理形成自動化決策,替代店長和店員的判斷,這是莊辰超引以爲豪的創新,這樣的系統也一直是便利蜂專注做的事情。

2020年12月,青藤大學(現改名青藤)出品的一檔節目中,莊辰超介紹瞭如何搭建起適合便利店零售的數字化模型。

便利蜂最先切入的部分,是底層的ERP系統。接着進入到訂貨,優化選品、排班、人力的環節,最後陳列、物流的優化都交給系統自動化來處理。這個過程中,儘可能讓數據採集是來自於設備和系統之間的交互,讓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得到保障。

當系統具備賦能效果時,算法會給出一個最優解決方案。爲解決人的決策平衡感強但應變能力弱的問題,便利蜂又在所有環節放棄人工干預,從工廠、物流、陳列甚至打掃衛生都交由系統快速決策,模型得以跑通。

與此同時,便利蜂投入了大量IT人員,一位日系連鎖便利店的副總裁稱,便利蜂IT人員可能是他們的四至五倍。便利蜂官方曾在知乎上作答:“表面上看,便利蜂是一家連鎖便利店,其實我們是一家數據科技公司。”

全鏈條自動化,讓數據驅動的系統來發號施令,對便利蜂的店員似乎不是好消息。因爲員工要面對的,是全方位無死角覆蓋的攝像頭,和他們背後的大腦。系統通過人工和AI自動識別店內的畫面,一旦不符合要求,便會自動報警。

在北京街頭的一家便利蜂中,雷達財經注意到,算上前後門口上方兩個探頭,該店足足有12個攝像頭,不論是顧客還是員工,進門那一刻起就無所遁形。

工作時,店員整理貨架、打掃衛生、加熱快餐和廢棄過期品時都要拍照上傳,後臺會有專人調取監控對比檢查。

爲應對這份工作,便利蜂的店員們需要背熟多達300到400個標準作業程序。有了這種強大的系統和算法,在便利蜂6個月就能培養一名店長,5天就能培訓一名店員。

顧客們進店後的一舉一動也會被收集起來,成爲系統的決策依據。除此之外,在知乎問答中,該公司官方賬號曾描述,“區別於一般便利店,便利蜂通過抓取當地消費者在相關電商平臺的消費數據、在各個社交平臺的點評數據、在其他店鋪的過往銷售數據……放進公式,算收益排名,然後來選品。”

憑藉着這樣的算法模型,便利蜂不但有了快速複製的能力,還實現了經營效率的提升。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曾公開宣佈,到2021年年底,便利蜂將開出4000家門店,到2023年預計開設1萬家門店。

相比同樣有着“萬店計劃”的羅森有加盟模式,便利蜂全部店鋪都是直營。上萬家直營店在業裏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便利蜂的底氣來自於數據優勢。

“過去的三、四年時間裏,便利蜂在‘便利店的荒漠’北京開了接近700家門店,而且是盈利的。”莊辰超說,機器學習的算法不斷迭代後變得越來越準,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就是,越是新開的店銷量越高,房租佔比越低。

當然,也有人不認爲數據驅動就一定能低成本。上述日系連鎖店副總就表示,像氣候、溫度、水、周圍環境變化,可能需要幾十個維度的參數,全自動非常困難。

異化的便利蜂能飛多遠?

以數據公司自居的便利蜂,估值已超過百億元,並兩度傳出上市的消息。

2020年5月,便利蜂內部人士透露,公司獲得數億美元C輪投資,累計募集資金已達15億美元(約合107.04億元),投資方包括全球頂級私募股權基金、國家主權財富基金、高校投資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聯網公司。

在此之前,2018年10月15日,便利蜂獲得騰訊投資及高瓴資本的2.5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27億元)戰略融資,該輪融資後估值來到16億美元(約合114.18億元)。

今年以來,便利蜂兩度傳出上市的消息,但均被公司否認。

6月23日,有消息稱便利蜂近期啓動赴美IPO,擬募資5億至10億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中信證券等作爲主承銷商,最快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赴美上市。便利蜂方面回應稱“此消息不屬實”。

7月8日,彭博社報道,便利蜂已祕密提交了赴美IPO申請,或籌集5億美元資金。有知情人士表示,便利蜂正在與顧問合作出售股票,最快可能在2021年進行。此後,又被便利蜂否認。

一年多來沒有融資,對於急速擴張的便利蜂而言,緩解資金壓力或是上市的主要原因。但根據當下的監管環境變化,赴美上市顯然已不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在上市之前,便利蜂的數據安全問題仍待理清。《北京市公共安全圖像信息系統管理辦法》第六條明確規定:不得采集本單位範圍以外的公共區域的圖像信息,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該區域設置公共安全圖像信息系統。

不少分析觀點也指出,便利蜂在公共區域的大規模視頻採集存在侵犯公衆隱私的嫌疑。因爲自然人出現在公共場合不等於放棄隱私權,例如其不想在某些場合被人看到,或者暴露行蹤,未經允許對其進行拍攝記錄,屬於侵權行爲。此外,企業對大量公民的肖像和行動軌跡採集,如何管理和使用,也存在較大風險。如果把這些數據用於經營之外的目的,或者泄露出去,都會讓公衆的隱私數據處於裸奔狀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