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謠張張嘴,闢謠跑斷腿。在當下的網絡輿論場,別有用心的謠言炮製者儼然張開了他們的血盆大口,肆無忌憚地向法治的底線和紅線發起衝擊。

無風不起浪?不不不,如今的造謠者連“開局一張圖”都省了,沒有風那就自己煽,沒有浪那就自己揚。惡意捏造、操縱民意,網絡的清朗環境如今已被這些“髒流量”弄得歪風陣陣,惡臭熏天。

據筆者觀察,在評論區裏“作妖”、帶節奏的賬號大致有這樣幾個共同點:

喜歡八卦緋聞,大量轉發娛樂明星相關動態,沉迷於各種來源不詳的煽色腥“小道消息”;習慣出口成“髒”,是各種“陰謀論”的擁護者,在那些造謠貼中隨意攀扯,故弄玄虛,熱衷用惡意謠言惡意中傷別人,無中生有。

更有甚者,通過各種看似風趣的“梗”和“段子”,試圖將嚴肅議題娛樂化,將自己塑造成和年輕人打成一片的“意見領袖”。

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此類事件中的明顯套路。那些網絡黑手與網絡推手勾結起來,那些造謠博主與網絡水軍相互勾連、互爲策應,惡意擾亂網絡環境,有組織、有目的地引導網民從不嚴肅的角度解構時代話題、解構共同理想。

但還就真有不少網友上了套。他們抱着“喫瓜”的心態“強勢圍觀”,伸長了脖子,生怕漏掉造謠者精心編造的任何一個離奇細節。他們不去思考,也不求追索,只在造謠者興風作浪時跟着起鬨造勢,彷彿這危機四伏的“熱鬧”與他們毫不相干。

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中寫道:“一切公衆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爲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爲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這種現象似乎正在成爲現實。喫瓜羣衆的前身是圍觀羣衆。

正如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的總結:“喫瓜羣衆”代表的無非是“無責任、無判斷、無擔當”的“三無心態”。相較於圍觀羣衆而言,喫瓜羣衆入戲更深。

面對這些層出不窮、漫天紛飛的謠言,我們不禁要問:

一問:誰是謠言“始作俑者”?

互聯網爲我們帶來給強大信息場的同時,也被少部分“別有用心之人”利用。爲了獲取“髒流量”,造謠者在網上故意編造和散佈謠言,吸引眼球、博點擊率,從而煽動網民情緒、混淆視聽、製造混亂,激化矛盾。

頗具迷惑性的是,這些造謠者往往採用描述隱晦、半遮半掩、故作欲說還休的姿態,利用不明真相網友的好奇心,放大猜忌、蠱惑人心,可謂唯恐天下不亂。

二問:誰讓謠言滿天飛?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你是一個看客,你又不僅僅是一個看客。我們每個人都是網絡參與者,所謂“三人成虎”,謠言製造者正是利用了網民的從衆心理,善良的網民被帶節奏而不自知,也爲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

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你的圍觀、評論,你的自以爲“正義守護”,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造謠者實施網絡暴力的“幫兇”,圍觀需理性,評論別隨性。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提升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不信謠、不傳謠。每一位網民都有發表言論的權利,但也要對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次轉發負責。

三問:謠言爲什麼屢禁不止?

造謠成本低,闢謠難度高。謠言四起,不明真相的網友成爲擋箭牌,造謠者卻躲在暗處自鳴得意,不能任憑造謠者嘴皮子一動就讓謠言滿天飛。治理謠言,需所有網友共同抵制,也需要監管的加強和相關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全流程追責嚴懲。

對於又蠢又壞的“網絡黑社會”,我們必須以雷霆之力加以管控,否則將會嚴重影響整個網絡社會的生存空間,衝擊公序良俗的底線。而對於被利用的不明真相的網友,我們應當積極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和價值觀。

此類事件發酵過程也值得深思。權威媒體、主流平臺必須搶佔輿論高地,先聲奪人,化被動爲主動,才能讓網絡環境不被別有用心的暗黑勢力侵蝕和裹挾,保障互聯網輿論環境的風清氣正。

這些年,網絡暴力和污名化事件時有發生,從公衆人物到你我周圍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成爲被網暴的對象,這樣的事也有很多,這一次是看客,下一次也可能會是你我他。必須讓網暴者、造謠者付出沉重代價。既然網絡暴力和謠言“全套”而來,那麼,反擊和嚴懲也要“高配”回應!讓謠言止於智者、網暴止於治者。網絡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合力,需要來自“每一個你”的理性判斷、剛正不阿、攜手守護!你,不僅僅是一個看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