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個盒子裏,裝了誰的套路

你聽說過盲盒嗎?

顧名思義,

就一種看不見內容的盒子,

買的時候,

不知道里面裝的是什麼。

只有打開盒子的時候,

謎底才被揭曉。

近年來,“開盲盒”成了新玩法,

從“玩具盲盒”到“文物盲盒”,

深受年輕一代的喜愛。

網絡上甚至有“萬物皆可盲盒”說法。

最近,一些圖書商家也跟風玩起了“圖書盲盒”,

比如,盲盒裏放進數量不等的書,

具體是些什麼書,

消費者只有在購買、開盒後才知道。

每個盲盒售價在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也有不到十元的盲盒,

裏面裝了好幾本書。

記者調查發現,

消費者對“圖書盲盒”褒貶不一:

有人覺得性價比很好,

花較少的錢就能買很多書;

不過也有讀者反映,

“圖書盲盒”裏面的書大多質量不高,

有的書有摺痕,還有錯別字,

感覺像商家在藉此清庫存、處理滯銷書。

有人的盲盒裏,

魯迅的《彷徨》和某網絡寫手的心靈雞湯放在了一起,

還有讀者從“如何處理仇人的骨灰”主題中,

開出一本《認罪悔罪教育》。

學無止境,開卷有益。

無論是提高知識水平,

還是涵養個人修養,

閱讀都是重要路徑。

但“圖書盲盒”最後真能起到上述作用嗎?

未必!

讀書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

和個人的興趣愛好、經歷等有關。

有人喜歡文學類、

有人喜歡社科類、

有人喜歡小說類,

愛好千差萬別,

選書的關注點也不盡相同,

消費者很難把控“盲盒”裏究竟是何類書。

比如,想買本經濟學的書,

也許得到了一本教烹飪的書;

想買育兒的書,

也許得到的是工程機械的書。

雖然刺激,

但不是精準匹配,

難免翻看之後就將其束之高閣。

佔空間不說,也是一種變相浪費。

閱讀,是從選擇一本好書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講,

有時“選”比“讀”還重要。

如果真有閱讀意願,

應從個人興趣和需求入手,

不要把選擇一本好書的機會,

完全交給運氣。

“圖書盲盒”表面上是遊戲,

實則是一種促銷手段。

在電子傳媒日益擠壓實體書籍銷售空間的背景下,

圖書營銷和“盲盒文化”的結合,

催生出了“圖書盲盒”現象。

很多商家在賣一些暢銷書之餘,

也將一些滯銷的書籍“打包”甩賣。

個別商家甚至藉機銷售盜版書,

監管部門應對這種現象進行嚴查。

書商借“盲盒”推動銷售未嘗不可,

但盒可以“盲”,

誠信之心不能“盲”,

書商應多推送市面上高質量、有溫度的好書,

按照興趣種類、閱讀目等分類,

讓消費者在有限範圍內選取,

不能隨意“夾帶私活”,

用“障眼法”讓閱讀成了“大冒險”。

建設書香社會,

營造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

如果僅靠“賭性”和“獵奇”心態作支撐,

“圖書盲盒”只能在特定階段,

起到有限的“引流”作用,

很難成爲可持續的經營模式。

從業者應摒棄“一錘子買賣”心態,

挖掘圖書類文創產品的新玩法,

持續升級“圖書盲盒”IP內涵,

以季節、節日或者目標羣體的大事件等

做好階段性的推送計劃。

只有依靠優質的內容和新穎的創意,

才能爲消費者提供持續的精神滿足,

實現既留得住驚喜,又帶得來利益,

讓盲盒經濟得到持續健康發展,

避免陷入“短命”網紅模式的怪圈。

辛丑年 臘月十一

2022-01-1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