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財經》記者 張欣培 王穎

編輯 | 陸玲

沒有經歷過牛熊,如何看得清行業週期。近期安信證券研究所人員出現大規模變動。從業多年的資深行業分析師們集體出走,一些在取得分析師資格不到兩年、甚至僅僅三個月,就一躍成爲行業首席分析師。更有甚者,在證券業協會官網上,查詢不到其分析師資格。

實際上,證券分析師行業流動性一直較大、跳槽頻繁。近年來許多券商都加大了研究所的規模和投入,尤其是一些中小券商,通過重金挖角明星分析師實現了品牌效應以及佣金規模的快速增長。

“一般分析師在碩士畢業後,走研究助理-分析師-高級分析師-資深分析師-首席分析師這個路徑,過程中可能會轉買方,比如公募。跳槽是分析師升職加薪的最主要方式。整體而言,分析師30歲-35歲這個區間很關鍵,做得好可能在研究所帶團隊、轉投資等,做不好則將被末尾淘汰,轉投顧也是有的。”有分析師對《財經》記者表示。

券商研究所人才高頻流動的背後,反應的是整個券商行業激烈的競爭格局,不少中小券商欲憑藉研究所的品牌效應實現證券經紀業務的逆勢突圍。

安信研究所的新老交替

近日,安信證券研究所一批年輕首席正式亮相。包括有色鋼鐵行業首席研究員覃晶晶,科技通信行業首席張真楨,電新團隊首席胡洋,食品飲料行業首席趙國防、機械行業首席研究員郭倩倩、計算機首席夏瀛韜等。

這些年輕首席的從業經歷並不算太長時間。例如2017年剛剛走上職場之路的覃晶晶,先在上海有色網從事產業研究,後在興業證券研究所工作一年。如今入職安信研究所,一躍成爲行業首席。但是,《財經》記者查閱公開資料沒有找到一份她的獨立研究報告。截至發稿,覃晶晶在協會上的執業崗位是一般證券業務,而非證券投資諮詢(分析師)。

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張真楨2020年初開始在新時代證券工作,執業崗位是一般證券業務。2021年初,跳槽到西部證券,於當年8月31日取得證券分析師資格。僅三個月後,張真楨又加盟安信證券,成爲科技通信研究行業首席研究員。

胡洋2020年4月9日取得了證券分析師資格,2021年12月9日,跳槽安信證券成爲電力設備及新能源行業團隊首席,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就實現職業生涯的飛躍。夏瀛韜於去年9月29日剛取得分析師資格,三個月後,跳槽安信證券成爲首席。同時,安信證券新加盟的多位研究員來自於華安證券。

根據中證協數據,去年以來,有17名分析師加入安信證券研究所,僅2021年12月就有8名分析師加盟。2020年底,安信證券的分析師人數是72名,到現在已經減少至53名,淨減少19名。目前,安信研究所分析師人數位列行業第23名,落後於華創證券、浙商證券、東吳證券等一衆中小券商研究所。

實際上,過去這一年,安信證券遭遇了大量分析師的跳槽,其中包括多位知名分析師。安信證券研究所所長兼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胡又文、軍工首席分析師馮福章、有色金屬行業分析師齊丁等8名首席先後出走。12月,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加盟中信建投,擔任董事總經理、研委會副主任、首席策略官。

目前,安信證券研究所執掌人爲邵琳琳。邵琳琳是安信“老將”,2011年畢業後即加盟安信證券研究中心,2013年成爲證券分析師,迄今在安信證券工作了10年,擔任分析師8年。

安信證券爲何會上演集體離職潮?業內人士向《財經》記者分析,可能來自激勵機制以及業務轉型。與此同時,同行的挖角也是重要原因。

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安信證券實現分倉佣金2.2億元,同比增長59.48%。行業排名第17名。大量知名分析師的離職是否會影響安信證券研究所未來的佣金收入?

去年至少33名首席分析師跳槽

賣方研究人才高頻流動並不罕見,但2021年以來研究所負責人和首席經濟學家也頻頻尤爲引人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少已有33名首席分析師(含所長、首席經濟學家以及行業首席分析師)離職跳槽,其中至少有10家券商的研究所負責人出現變更。

前述分析師告訴《財經》記者,市場對於研究人才的需求增加,是賣方機構人才流動的重要原因,“近年來許多證券公司都加大了研究所的投入,尤其是中小券商不斷擴張,挖人大戰越發激烈。”

就分析師個人職業規劃而言,選擇離職一般是奔着更好的平臺和更高的薪酬去。“現實中,在原團隊漲薪很難,所以很多年輕的分析師做兩三年就跳槽,薪資會上個臺階。”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賣方研究行業“組團跳槽”現象較爲明顯。作爲研究所的領軍人物,所長的“出走”往往引發團隊整體變動。

比如隨着安信證券原研究所所長鬍又文“轉會”民生證券,多位行業分析師也一同“轉會”民生證券;在方正證券研究所原所長楊仁文加盟國海證券後,6名行業首席分析師也集體加盟國海證券;跟隨紅塔證券原研究所所長任志強入職德邦證券的,還有紅塔證券原機械行業、輕工製造行業首席分析師。

“從行業來講,流動性高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太平洋研究院院長黃付生曾向《財經》記者表示,研究所本質上是一個“人的生意”。

老將出走,新人就要挑起大梁。近年來,證券研究分析行業出現了不少年輕面孔,一批90後甚至95後分析師逐漸嶄露頭角。

從2021年的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的獲獎情況來看,30位行業第一名分析師中,有3位90後,分別是浙商證券銀行首席梁鳳潔、長江證券家電首席管泉森、國盛證券計算機首席劉高暢。

有行業人士認爲,按照研究生25歲畢業起算,工作3年-6年至30出頭當上首席分析師也算正常。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證券分析師至少要經歷一次資本市場完整的牛熊交替,年輕分析師恐缺乏經驗。

對此,有分析師則認爲,年齡並不重要,“股齡”纔是關鍵。她告訴《財經》記者,“有一些年輕人在上學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股市,積累實盤操作經驗。”

她認爲90後分析師有幾點優勢:一是年輕,有更充沛的精力和身體素質,對於高強度的工作喫得消;二是在面對變革的時候,敏感度和理解速度可能會更快,比如新消費領域、元宇宙領域等;三是部分90後還沒成家,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去搞研究。

分倉佣金江湖生變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截至2021年底,國內129家證券公司中,有分析師的券商有99家,行業分析師總人數爲3428人,較去年底減少了100多人。

其中,分析師數量超過百人的機構有10家。除了三中一華、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申銀萬國,興業證券與長江證券的分析師數量均超過了百人,分別爲109人與117人。分析師數量超過50人的有25家券商,佔比25%。超過10人的券商有68家,佔比69%。

從具體券商看,被稱爲“投行貴族”的中金公司以189名的分析師數量位居榜首。這一排名也超出市場意料。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分別以150名與138名的人數位列其後。老牌研究所申銀萬國以128名的分析師數量位列第四。海通證券有120名分析師,位列第五。長江證券與廣發證券分別以117名並列第六。

對比分倉佣金數據可以看出,研究所人數排名TOP10的券商中,有九家也是佣金市場的TOP10。以2021年上半年數據對比,分倉佣金最多的是中信證券,其次是廣發證券。海通證券與國泰君安也分別以3.60億元與3.46億元的佣金收入位列第七和第八名。

2021年分析師數量逆襲成爲行業第一的中金公司,在佣金排名上效果明顯。去年上半年實現佣金分倉3.45億元,位列行業第八。而其在2020年底,佣金排名是第14位。

但是五家頭部券商之一的華泰證券佣金收入排名卻未能擠入前十。華泰證券上半年實現分倉佣金2.86億元,位列行業第13名。2020年底,其佣金收入排名是第11名。

招商證券的註冊分析師只有89名,業內排名第12位。但是在去年上半年卻實現了3.76億元的分倉佣金,位列行業第五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型券商長江證券、興業證券、中泰證券在分倉佣金上表現十分亮眼。長江證券在去年上半年分倉佣金達到了4.99億元,位列行業第三。與排在第二的廣發證券差距甚微。興業證券、中泰證券的分倉佣金排名分別是行業第六名和第九名。

實際上,近幾年一些中小券商正重金打造研究所,試圖使其成爲公司整體發展的突破口。此前,一些中小券商通過重金挖角明星分析師實現了品牌效應以及佣金的快速增長。這種方式隨後也被諸多中小券商效仿。

從分倉佣金上看,這種方式已經有所見效。例如開源證券,2019年底,孫金鉅加盟開源證券,出任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一年的時間組建了120人的研究團隊。2021年上半年數據顯示,開源證券2021年上半年實現分倉佣金0.99億元,同比增長12倍。華林證券、浙商證券、聯儲證券等一衆小券商的分倉佣金增長幅度均翻倍。

然而,並不是砸錢就一定能成功,砸錢只是第一個階段。行業中已經出現了通過高薪挖角迅速崛起但後勁不足的案例。高薪引援雖然可以在短期內“豎起招牌”,但是想要留住人才,還是需要足夠長的時間積累。打造一家成功的券商研究所,不僅需要有效的薪酬激勵機制,還需要紮實的研究功力積累,以及良好的銷售團隊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