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答:核酸越做越頻繁 “20混1”是否影響檢出率和靈敏度

  作者: 錢童心

  [ 盧洪洲認爲,基於我國目前的“動態清零”政策以及核酸檢測能力,還沒有必要在我國廣泛推廣抗原自測。如果民衆自覺有暴露和感染風險,應該及時到核酸定點檢測機構進行核酸檢測。 ]

  臨近年關,國內疫情呈多地散發。天津、西安、禹州等地都進行了多輪核酸檢測,頻率和規模都遠超過去的水平。

  近日,國家新冠疫情防控指揮部發文要求推廣“20混1”的核酸檢測,這是否會影響核酸檢測的檢出率和靈敏度?對此,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根據我們國家最新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是確診患者的最核心指標之一。從單檢、到5混1、10混1再到現在的20混1,主要是爲了滿足大規模核酸篩查的需求,混檢是顯著提高核酸篩查效率、控制成本的最好方式。

  “目前混檢的採樣方式是將多個受檢者的樣本採集到同一個採樣管中,然後提取核酸進行下一步的熒光定量PCR檢測。”盧洪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因此,從技術角度講這樣不會降低核酸篩查的靈敏性。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對混檢採樣管的更新、核酸檢測人員在覈酸提取前的樣本預處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着核酸檢測規模的激增,近日重點人羣的異常檢測結果中,“假陰性”和“假陽性”的情況也偶有發生。盧洪洲對此表示:“隨着核酸檢測技術的發展,核酸檢測試劑盒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是越來越高的。例如所謂的‘假陰性’,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因試劑盒的靈敏度造成,其主要原因還是個體之間的排毒差異以及可能存在的採樣質量問題。”

  盧洪洲表示,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研究團隊系統對比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的不同呼吸道樣本用於核酸檢測的準確性,結果表明痰液的檢出率最高,其次爲鼻拭子。單純將咽拭子樣本用於病毒篩查有可能出現“假陰性”,特別是那些病程大於8天的非重症患者。

  以上海發現的首例奧密克戎感染者爲例,她是在“14+7”的最後一次檢測才確診;鄭州也有一病例7天做7次核酸後才確診。對此,盧洪洲解釋稱:“我們知道天然免疫是人體抵禦病原體感染的第一道防線,當人體的天然免疫系統感知到外界病原體入侵時能夠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抑制病毒或者是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複製,只有在突破防線之後才能建立感染,病毒載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才能被檢測到。”

  他進一步說道,尤其是接種疫苗的人羣在天然免疫的基礎上還增加了體液免疫來對抗病毒的感染,因此病毒建立感染所需要的時間會更長。個體之間的免疫狀態以及排毒規律方面的差異能夠直接影響感染者的確診時間。

  針對有時出現的核酸檢測結果“異常”,盧洪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產生這種情況多數原因是樣本處理和核酸檢測過程中的某個環節不規範。通過重複實驗或者極少數情況下的重複採樣檢測,就能及時獲得準確的結果。”

  目前在歐美、澳大利亞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地均開始了以抗原檢測爲核心的防控策略,家庭使用的抗原檢測試劑盒供不應求。中國未來是否有必要使用抗原檢測試劑作爲檢測手段?

  對此,盧洪洲表示:“相對於核酸檢測,抗原檢測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等優勢,普通民衆可以非常方便地實現居家檢測。儘管一些新技術在抗原檢測試劑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靈敏度,但是仍顯著低於核酸檢測方法,這樣的話就會漏掉一些病毒載量較低的患者。”

  盧洪洲認爲,基於我國目前的“動態清零”政策以及核酸檢測能力,還沒有必要在我國廣泛推廣抗原自測。如果民衆自覺有暴露和感染風險,應該及時到核酸定點檢測機構進行核酸檢測。“當然,未來隨着我國防疫政策的變化,抗原自測有希望作爲核酸檢測的一個很好的補充。”盧洪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