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陳東昇:2021年,我的思考——從長壽時代到商業向善

嘉泰先生 陳東昇

2020年,我寫了一個“迎着困難上”的年度思考與總結。這一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直面挑戰、迎難而上、化危爲機成爲我和泰康最大的收穫。

2021年疫情仍在繼續,國際局勢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轉型,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作爲一個大型保險集團和大健康頭部企業的負責人,上億的客戶把他們的一生託付給我們,要對客戶負責,就要對宏觀問題保持長期深入思考,才能確保企業發展方向正確,行穩致遠。

2021年對泰康來說也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泰康25年來新單價值首次挺進市場前三,創造了新的歷史;《長壽時代》正式出版,把泰康的原創思考與創新實踐分享給社會,開啓長壽時代的新認知,也爲行業突破現有困境提供了方向;我們入駐了新的總部大樓泰康集團大廈,向武漢大學捐贈10億元人民幣,支持武漢大學醫學和生命科學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深化了對商業向善的認識。趁着春節假期,我也把這些思考和認識梳理總結,系統性地與大家分享。

- 對時代變局三個方向的思考 -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一直在學習和思考這個大變局有哪些因素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還有2020年我國向國際社會明確承諾碳達峯、碳中和的時間表,進一步加深了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我記得2010年亞布力大理夏季峯會的時候,我跟田溯寧在大理古城散步聊天。我說當今影響世界有四個大的因素,第一是全球化、第二個是互聯網、第三是氣候變暖、第四個就是中國崛起。 

去年我把這四個因素重新思考和進行分析,這四個因素不是平行關係,是兩對邏輯關係。首先全球化和中國崛起是一個邏輯,全球化、中國崛起與中美博弈,帶來了整個世界地緣政治的一個大變化。其次互聯網、科技進步、氣候變暖和雙碳是一個邏輯,科技進步和“雙碳”形成對工業文明,及其底層能源結構的一次否定之否定,帶來文明形式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大變化。還有第三個邏輯,就是長壽時代來臨,百歲人生將成爲普遍現象,人口增長與結構幾十年後就進入一個新的均衡,這是人類自身的大變化。

首先來看全球化和中國崛起。1972年尼克松訪華,整個世界格局發生變化。從那個時候到今天,世界整個政經格局就是基辛格提出的大三角關係,過去是中美蘇,今天是中美俄。以美國GDP爲基準,1970年代蘇聯的GDP最高時是美國的43%;而1972年中國的GDP只是美國的8.9%。2021年中國是美國的77%,遠遠超過日本在1990年代最接近美國時的69%,而今天俄羅斯只是美國的7.5%。這又構成了一個新的三角關係。

這期間,三個大國的演繹發生了非常有趣的變化。二戰後,國際上分爲美蘇兩個陣營,在經濟上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兩種不同的制度。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1991年蘇聯解體,從此一個巨大的變化發生了。蘇聯和中國,或者說俄羅斯和中國都實行改革,實現了市場經濟。

今天不管是什麼政治制度,市場經濟成爲了人類社會最大的一個公約數。我經常講,中國改革開放兩個最核心的改革:宏觀上的價格改革形成了我們市場經濟的制度和體系;微觀上的產權和所有制的改革,誕生了像洪流一樣浩浩蕩蕩、一波一波創業創新的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中國創業創新的活躍程度在世界上可以與美國相提並論。俄羅斯因爲進行了休克療法,沒有經歷一個市場與企業家的培育和成長的過程,企業家精神、創新創業活力不足,經濟嚴重的依靠能源和軍工。所以才形成了這種新的經濟實力的三角關係。今天雖然三個大國都是市場經濟,但是國家的治理結構是不一樣的。未來這三個國家的競爭是國家治理的競爭,評判的標準就是能不能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還有中美競爭與逆全球化的問題。我一直認爲,全球化的本質就是對產品的要素進行全球配置。蘋果手機是典型,蘋果手機品牌是美國的,主要零配件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但是裝配在中國大陸。正因爲產品要素全球配置,零配件可以流動,原材料可以流動,資金可以流動,高級管理者和科學家可以流動,唯一不能實現大規模流動的就是普通的藍領工人。所以長期以來,當跨國公司把他們的生產環節轉移到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美國藍領的工作崗位隨之慢慢流失到這些地方。中西部的白人藍領中產階級的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也得不到重視,日積月累形成一種影響越來越大的社會政治勢力,特朗普成爲他們的代言人和政治代表人物。只要這一現狀得不到改變,特朗普主義就會長期存在並影響美國的政治經濟。

所以說全球化的核心是生產要素進行全球配置,效率最優。但是大規模的普通勞動力不能夠流動,帶來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和失衡,就帶來發達國家國內和國際政治經濟問題。這是全球化帶來的巨大地緣政治的矛盾,也是全球化最大的一個死結。我們企業在走出去、進行全球佈局的時候,要充分評估這個風險。

第二,科技進步、雙碳帶來了文明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大變化。人類文明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到現在大概1萬年的時間,工業文明不到300年。業文明是相對於農業文明來說的。農業文明是屈服、服從自然,最後與自然合作、天人合一。工業文明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戰勝自然,我們希望把人的力量延伸。工業革命發明了蒸汽機,機械動力代替了人力、畜力等自然動力,帶來了能源革命;同時現代工廠出現,以公司爲單位的大規模生產的組織形式,取代了以家庭爲單位的生產形式,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

機械動力和現代城市建立在能源的基礎上,到現在世界能源的消耗依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爲主。所以從最早的工業革命到電氣革命,再到現在的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我們說進入了信息時代、數字時代和智能時代,其實還是工業文明的邏輯。從工業革命到今天,世界所有的財富和福祉是建立在消耗化石能源的基礎上。化石能源的消耗帶來了氣候變暖的問題,就有了全球的碳中和計劃。

我覺得“雙碳”是對工業文明一次否定之否定,是對工業文明以來我們生活方式徹底的一次變革。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文明。但是這個新的文明不是信息時代、數據時代的文明,而應該是生態文明。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這個觀點我在2010生態文明論壇貴陽會議就提出來。工業文明最大的問題就是誇張浪費,像首都機場這樣的建築造了宏大的天穹,冬天和夏天都要消耗很多能源來保持它的溫度。生態文明就是把農業社會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這樣一種理念和生活的觀念,和工業時代帶來的福祉和生活品質結合起來,形成簡約的、零碳的生態文明生活方式。

現在全球每年碳排放量超過5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我們中國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大概140億噸,佔全球的27%;其中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佔全部溫室氣體排放的73%,工業生產過程二氧化碳排放約佔10%,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約爲17%。我們農林業每年能夠吸收的二氧化碳只有8-10億噸,約佔我們總排放量的5%-7%。我國能源結構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爲主,佔比約84%。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同時改變工業文明時代的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

有專家說“雙碳”是基礎能源的一次革命,大概要持續四十年到五十年,投資額將超過百萬億元。所以風能、太陽能、核能、水能、氫能等清潔能源以及分佈式能源儲能技術、電池等會加速發展。同時,能源結構的變化也必然帶來產業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電動汽車、智能汽車包括未來的智慧城市,將改變我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及分佈式存儲技術的成熟會改變我們所有今天依賴能源的地下管道和天上的高壓電線,將帶來整個文明結構的一次深刻變化。

第三個就是長壽時代和長壽社會即將到來,這是人類自身的大變化。我認爲長壽時代是人口老齡化後的一種常態。《長壽時代》這本書最重要的是以一種中性、積極的態度來認識人口老齡化,改變工業文明對人口老齡化被動消極的觀念。

長壽時代具有五個特徵:低死亡率、低生育率、壽命延長、人口年齡結構從金字塔結構轉變爲柱狀結構、平臺期老齡人口占比超越四分之一。

人類的死亡率從19世紀開始顯著下降,最早生活水平提高、營養改善是決定性的因素;進入20世紀公共衛生、醫療技術、生命科學的進步帶來死亡率的進一步降低。死亡率下降帶來預期壽命的延長。低死亡率和壽命延長對人口以及社會結構不產生根本的影響,最重要是生育率下降。

生育率下降是工業化、城市化後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目前來看是不可逆的。現在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生育率低於每名婦女2.1個活產嬰兒的國家,這也導致全球出生人口增速已經變得非常緩慢,預計到2045年後全球出生人口數量將開始逐年下降。根據聯合國人口司中等假設水平預測,全球人口規模可能在2100年前後到達頂峯並開始回落,也有一部分人口學家認爲2050年就有可能迎來人口拐點。

這也意味着,人類社會預計在2050年左右、最晚到2100年前後,從現有的社會形態進入一個新的均衡穩態。人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工業化、城市化、人口增長、科技進步、經濟繁榮這個持續深化發展的邏輯。當人口不增長以後,這個循環要受到嚴重的挑戰, 對未來政治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和不確定。

同時,低生育率也將帶來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人口結構從金字塔型變成柱狀,甚至還會變成傘形。當一個社會每4個人中就有1個65歲以上老人的時候,就進入了長壽社會。今天日本是典型的長壽社會國家,65歲以上的人達到28.7%。中國也在快速進入長壽社會。2021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超過2億,佔比達14.2%,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更加嚴峻的是我國2021年人口淨增加僅48萬人,也就是說我國的人口基本見頂,很快將進入負增長階段。

面對長壽時代這一人類社會的新均衡,有兩個方面的認知可以幫助提前應對。一是長壽時代百歲人生,人人帶病長期生存。活得久,又帶病長期生存,那麼養老、健康就成爲最大的需求和供給,所以健康時代、財富時代隨之而來。第二,長壽時代老年的尺度或者概念要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業時代人均不過30歲,所以人生七十古來稀;當下我們的認知,20歲是青年、40歲是中年、60歲是老年。長壽時代來臨,百歲人生正在變成現實,未來30歲是青年、60歲是中年、80歲纔是老年。所以延遲退休也是必然的。

這三個大的變化會長期影響我們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美競爭、地緣政治的變化是未來世界政治經濟發展最大的不確定性;雙碳、清潔能源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變革;長壽時代是人類自身長期面臨的根本性問題,它的影響更深刻。

- 中國經濟三個邏輯的變化 -

2021年一系列的經濟調整政策,特別是對平臺企業的反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最具有象徵意義。

這可能是經濟發展的一個規律。縱觀美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美國崛起是從南北戰爭開始的,最本質的是南北方打通形成統一市場。從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到1911年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被反壟斷法肢解,美國資本與產業結合的自由資本主義工業金融巨頭的大企業時代結束,一共是46年的時間。自此之後美國經濟開始走向凱恩斯主義、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的時代。有趣的是,我國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 到2021年進行反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一共是43年的時間。中美崛起的這個過程有某種相似性和規律在裏面,非常值得探討和研究。

現在中國經濟面臨着三個邏輯的變化。第一是從高速度向高質量邁進,這是整個經濟的邏輯;二是企業發展從多元化、資源型企業向專業化、創新型企業轉變;三是地方政府從土地財政向稅收財政轉變。

新中國70多年的歷史,不同發展時期形成的經濟板塊具有鮮明的特色。前30年是計劃經濟時代,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基礎,從156個項目到三線建設的再工業化,以及“兩彈一星”的國防工程,構造了我們今天的重工業和國防板塊。這是今天以重工業、能源交通、軍工航天以及金融等大央企爲核心的國有經濟體系的基礎。

改革開放這40多年我國經濟發展的脈絡,核心是通過內部改革建立市場經濟制度和體系,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催生一波接一波的民營企業創業浪潮;同時通過開放引進港澳臺以及發達國家的資本與技術,逐步建成品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爲世界工廠;再就是出口換取外匯支持國內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城市化建設。

所以這40多年我們一方面改造提升了原有的國有經濟板塊。從最早“放權讓利”擴大企業自主權到承包制,從股份制改革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國企重組、債轉股到公開上市,其間經歷了價格闖關、清理三角債以及國企關停並轉等巨大的考驗。這在世界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一場改革,今天國有經濟板塊仍然是國民經濟的骨幹,大央企基本都是公衆公司。

同時,改革開放又成長、發展和壯大形成了三個新的經濟板塊。首先是打造了長三角、珠三角兩個開放性的、出口導向的外向型製造業產業集羣與供應鏈體系,深度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這不僅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基礎,也是中國經濟完全融入全球化體系,與世界經濟競爭最大的優勢。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南方開始,我們建立蛇口工業區、設立深圳等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開發海南島、發展浦東新區,通過沿海發展戰略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參與國際大循環。最早是承接港澳臺地區“三來一補”企業落戶,形成“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後來跨國企業直接投資設廠,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沿海地區逐漸成爲“兩頭在外”爲特色的製造業加工基地,3億新型產業工人聚集,爲全世界生產物美價廉的商品,換取外匯獲取資本支持國內經濟建設。同時,國家也實行了進口替代戰略,國外製造業轉移,最後在中國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羣和供應鏈體系,成爲世界工廠。

第二個經濟板塊就是我們趕上了科技革命與互聯網時代。90年代互聯網經濟在中國蓬勃興起,海歸留學人才大量回流,也帶回了西方的風險資本體系和“產學研”一體化的硅谷經濟模式,科學家、知識分子創業,科技產業園和創業孵化器如雨後春筍,建立起信息時代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加速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從門戶網站到BAT再到今天的美團、字節跳動,一批一批頭部企業、高科技企業蓬勃增長,讓中國成爲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消費經濟體。

第三個重要經濟板塊是我們的基礎設施和虛擬經濟板塊。基礎設施和虛擬經濟板塊主要是政府的城投體系、房地產體系加銀行金融體系。我們出口換取的大量外匯兌換成等價的人民幣,形成大量的流動性,正好遇上城市化、工業化的高峯期,能源、高速公路、機場、通訊以及高鐵建設如火如荼,城市新區、開發區建設以及舊城改造一天一個樣,大量的資金被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建設吸收,帶來了城投體系、房地產公司和銀行這個三角持續20年的繁榮。人們的居住條件也持續得到改善,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改革開放前的6.7平方米增加到近40平方米。同時我國居民70%的財富都放在房子上,形成了我們今天虛擬經濟過重的現象。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走創新發展的道路、走綠色發展的道路。最根本的就是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已經進入中後期,正在向後工業的時代、服務業時代邁進。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也從依靠投資、出口驅動轉向內需、消費驅動,從資源、規模驅動轉向創新、效率驅動。

現在中央也提出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面對生態文明時代和長壽時代到來,我們又在構建以雙碳、清潔能源和科技爲核心的生態經濟板塊,和以大健康爲核心的民生經濟板塊。“雙碳+科技”“健康+消費”成爲推動未來經濟增長的兩大兩輔賽道。這就是新中國70多年曆史,三個經濟時期六大經濟板塊構造的中國經濟實體和中國經濟史的發展脈絡。

二是在過去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在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很多資源型、多元化的企業,是依靠跑馬圈地、野蠻生長、高槓杆發展起來的。2021年對平臺企業的反壟斷調查、房地產企業“三道紅線”融資約束,基本終結了這個資源型、多元化的時代,進入一個靠效率、創新驅動的時代。專注主業、專注專業的頭部企業,深耕細分市場、細分產業的“專精特新”企業將成爲主流。

還有對於傳統制造企業的高質量轉型升級,可以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傳統制造業包括所有服務業都要擁抱互聯網、擁抱大數據,走向數智化;二是製造業走向服務業化。

第三是政府從土地財政向稅收財政轉變。在基礎設施和虛擬經濟板塊的推動下,土地財政成爲我國大部分城市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財政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8.4萬億元,佔政府綜合收入的30.4%;而2021年中國房地產銷售收入創紀錄突破18萬億元。

當工業化、城市化進入後期,土地財政這個時代就慢慢式微了,地方經濟要進入稅收財政時代。稅收財政就是產業財政,產業財政就是企業財政,企業財政就是企業家財政。

所有的生產要素中,只有人才是活的要素、創造性的要素。在工業時代到後工業時代的轉型期間,土地、資本、技術(包括數據)、人才的重要性將呈現梯級遞進。早期工業化、城市化的經濟發展,資源顯得更重要;但是隨着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生產要素的作用發生了變化,技術和人才在經濟發展中正成爲越來越關鍵的要素,人力資源稟賦、創新創業的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變得頭等重要。

所以稅收財政時代就是企業家時代。高質量的人才、稀缺的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決定着未來地方經濟的發展。擁抱企業家、跟企業家交朋友,創造優良的營商環境,支持和培育年輕的創新創業的企業家成長和進步,是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資源要素總是向經濟最活躍、效率最高的地方流動,人口也不例外。2020年人口淨流入前十大城市,北京和珠三角、長三角城市加起來佔8個,其餘兩個是成都和鄭州,都屬於人口大省的省會城市。

對於在北京、珠三角和長三角以外的城市來說,除了產業留人、產業吸引人,只有頂尖的大學才能把全國人才招過來。我們對除國防科技大學外的38所985大學本科招生做了一個初步統計,2021年這些大學本科招生約20萬人,其中本省市戶籍生源只有大約4.6萬人,本省市人口占比僅23%。

2013年武漢大學校友企業家聯誼會成立的時候,我提出地方商幫向校友商幫轉型是中國商業文明進入新階段的標誌。2017年時任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在武漢吹響“新時代校友經濟”集結號,成立“招才局”、聘請知名武漢校友企業家爲“招才顧問”、策劃武漢“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聯合在漢的大學推進“資智回漢”專場。2021年10月吉林省召開校友人才大會,成爲全國首個舉起校友經濟大旗的省份。

校友經濟通過學校和校友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把“大學、校友、城市”三位一體,是硅谷經濟在時空上的一個擴大版,開創了城市與區域競爭的新格局。因此創造條件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經濟發展,推動優秀大學生創新創業,推動校友企業和校友企業家的成長,是未來城市與區域經濟競爭的關鍵。

- 企業要走向商業向善 -

那麼,在這種時代大變局和中國經濟發展邏輯正在劇烈變化的大背景下,在以“雙碳+科技”爲核心的生態經濟板塊和以“健康+消費”爲核心的民生經濟板塊的時代,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如何找到確定性,實現高質量發展呢?一個最根本的規律:專注主業、專注專業,依靠創新和效率贏得競爭,承擔企業公民的責任,最終走向商業向善。

商業向善首先是一種價值觀底線:不作惡、走正道,不驕橫、有邊界只有堅持商業向善,纔有可能走向長期主義,實現商業永續。

企業不作惡、走正道,最基本的是不損害社會和公共利益,遵循商業本身的邏輯與規律,遵紀守法、合規經營。中國過去40多年發生的創業創新浪潮,一波接一波,浩浩蕩蕩,不可阻擋。但是回過頭來看,很多在早期野蠻生長、無序競爭的階段快速發展的企業,因爲不能適應市場規範和秩序的要求,逐步被淘汰了。還有一些行業和企業,比如前幾年的P2P,本身就是一個不符合規律的商業模式,最終紛紛暴雷;還有我們保險業內像安邦、天安這樣的企業,嚴重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紛紛被政府接管。

去年我也寫了《商業唯一的捷徑是長期主義》的文章,這個“捷徑”就是“三化三不”的價值底線。堅守專業化,規避多元化商業模式的風險;堅持市場化,走親清政商關係的道路,規避政治上的風險;遵循規範化,不偷、不搶、不爭,始終做市場和監管的好學生。一家企業,只有堅持走正道、守底線,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不驕橫、有邊界就是守住企業的本分。商業是最理性的力量。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進入大企業時代。從商業的角度來說,企業集中的邏輯,是效率高的企業兼併效率低的企業,從而提升資源和資本的效率。但是很多企業在做大以後,往往會走向多元化。

我一直認爲專業化是工業文明最大的成果。專業代表效率,效率是代表你的競爭能力。當大企業走向多元化,資源和資本就會被分散,主業的投入就不夠,就失去了競爭能力。當大企業的效率低的時候,就會拉低社會整體的效率。

第二,商業向善要以人爲本。人是一切的根本,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人展開的,商業也不例外。所以說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就是社會的和諧、家庭的幸福和身體的健康。

西方講“以客戶爲中心”“顧客就是上帝”,這當然是對的。企業不賺錢就沒有持續發展的資源,但是我們要看是不是賺的合理的錢,是不是客戶願意給你賺的錢,是不是客戶願意永遠給你賺的錢。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回到商業的最終目的,要以人爲本,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報告文學作家龔玉老師的故事,這次泰康保險集團年終表彰會,我也講了這個故事和她在文章最後對我們現在醫療、養老體系改革的呼喚、吶喊、抗爭和生命最後的訴求。因爲我們國家醫療、養老體系還處在一個碎片化的初級階段,還不能實現以患者爲中心、以人爲本,所以龔玉老師的痛點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痛點。

泰康把虛擬保險與實體醫養相結合,把“從搖籃到天堂”的理想變爲現實的商業模式,打破現在碎片化的服務體系和支付體系,用全生命週期完滿的服務體系來解決龔玉老師所面臨的痛點,爲傳統上不被重視的老年階段,提供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讓生命充滿活力,讓生命更有尊嚴。我覺得這是真正的以人爲本、以生命爲本,是真正踐行一個社會組織最根本使命。

前面我們講長壽時代是人類自身的大變局,百歲人生時代到來,養老和健康成爲最大的需求也是最大的民生。現在我們這個商業模式還在探索深化的過程中,未來當我們提供的服務能夠讓更多的人都能享受的時候,我們就走向了商業向善的最高層次。

第三,商業向善的最高層次是造福社會。商業的本質是通過價值交換提升社會整體福祉與效率。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是交換活動帶來新的分工,最終形成了商業以及商人這個職業。工業革命又誕生了現代企業和企業家。現代企業通過更精細的專業分工與更廣泛的合作,對客戶需求、產品與銷售渠道進行創新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從而實現社會整體福祉的提升。

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提供卓越的產品與服務,創造財富、解決就業、繳納稅收、承擔社會責任。偉大的企業與企業家和時代共進共榮,解決時代最核心的挑戰,造福社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福特的理想要讓自己的工人也能夠開上自己生產的車,他把流水線引入汽車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讓汽車逐步進入每一個普通家庭。他說:“實業家必須遵守的規矩:儘可能提高質量,儘可能降低成本,儘可能提高薪水。”喬布斯 “活着就是爲了改變世界”, 帶領蘋果公司讓人類社會加速進入無線互聯的智能時代。

改變社會、造福社會靠什麼呢?唯有創新。所有商業的創新其本質是便捷和實惠。第一要讓人們的生活更方便,第二是不斷降低成本,離開這兩個條件創新就沒有存在的基礎。

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是創新。熊彼特認爲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包括生產新產品、使用新方法、獲得新原料、開闢新市場、建立新組織等。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由此帶來的組織變革,將進一步提升社會效率和福祉。

現在我們面臨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挑戰,中國經濟發展邏輯的變化也爲企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這都是我們企業的創新發展的巨大機遇。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唯有初心不改、創新永續、商業向善,纔有可能走向長期主義,實現商業永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