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讓教育迴歸本真但教師壓力增加 全國政協委員戴立益:積極應對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郭霽瑤 | 全國兩會報道

要說2021年教育行業的熱詞, 當屬“雙減”。在政策推進過程中,學生壓力得到顯著減輕,但也有部分教師反映工作時間延長、工作壓力增大。

“‘現在經常要到8點20分才能結束。忙起來的時候,經常加班到十點十一點,週末有時也加班。”

“減負需要不減質,所以以往的課程設計要重新推翻。爲了提升課程質量,區裏面和學校又組織了許多‘雙減’後的課程設計工作坊、課程競賽。”

多位中小學教師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反映了“雙減”後工作負擔和壓力增大的情況。

2022年兩會期間,針對此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戴立益撰寫了三條建議:第一,提高教師待遇或增加教師編制;第二,廣泛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課後服務;第三,提升教師評價素養,完善教師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

工作“786”“單休”老師壓力增加不少

“最明顯的就是工作時間變長了。”李楊洋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今年27歲的她,是成都市某公立中學的一名語文教師,從業已有五年。

早上,六點四十起牀,七點出門,七點十分步行至學校,七點二十早自習開始。中午有四十分鐘的午休時間,一點五十開始下午的課程工作。下午五點對學生進行託管,晚上八點二十下班。這是去年7月以後,李楊洋常有的工作日流程。

她告訴記者,以前,若沒有特殊情況,一般5點能下班。如今由於學校對學生進行託管,五點之後學校需要對學生進行延時輔導,七八點下班成了常態。

而近期,她所在的學校又開始對學生進行週末託管,從早上8:30到下午5:30,班主任需要全天在校。“由於學生在校時間更長,安全責任也就更重。”李楊洋說。

記者在與一些教師的交流中發現, “雙減”後,大量的課外培訓內容迴歸到學校課堂,以往的作業設計、教學任務幾乎被重新洗牌,對於老師們而言,這意味着原有的傳統課程綱要被推翻,需要重新備課。而伴隨着課程設計與教學任務的更新,學校、區裏也會組織大量的課程競賽、作業設計工作坊等評比檢查工作,要求老師們參與。

“這些都是要靠下班的時間自己在家裏琢磨,可以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加班。”一位成都市公立小學的老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

“‘雙減’政策我是很支持的,對於學生的壓力和家長的焦慮,的確是很有效的減輕,教育也逐漸在迴歸本真。”李楊洋說,“但這個過程中,老師的壓力的確也增加了不少。”

教師減負問題一直以來也是相關部門關注的重點。2021年12月21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也對“雙減”後教師負擔增加的問題進行了回應。

呂玉剛說,“雙減”工作實施以來,由於很多老師參與了課後服務工作,客觀上確實給老師增加了一些新的負擔,這是現實。

呂玉剛表示,對於老師的負擔問題,從組織上、從教育部門,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去創造條件,儘可能做到不讓老師的負擔過重,因爲老師也有家庭、有孩子、有其他一些活動。“當然,我們也要鼓勵老師在這個過程當中繼續發揚人民教師的崇高精神。”他說。

全國政協委員建議,

提高教師待遇或增加教師編制

戴立益長期關注教育問題,他提出的《關於鞏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曾被確定爲全國政協重點提案。今年,他的建議主要關注的正是“雙減”後教師負擔增加的問題。

戴立益稱, “雙減”得到多數教師的理解和支持。積極應對“雙減”後教師壓力增加的問題,需要提高教師待遇或增加教師編制。他在建議中寫到,“雙減”之後,如果老師工作時間延長了近2個小時,就相當於增加了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工作時間。這些增加的工作量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回報機制,或者有一個教師編制補充機制,比如再增加八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的編制。“如果沒有類似的補充機制,可能會出現一批優秀教師流失,‘雙減’反彈的壓力會陡增。”

記者採訪發現,編制的確是目前困擾衆多教師的問題。李楊洋以成都市爲例,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介紹目前的教師編制情況。據她介紹,成都市的學校有三類編制情況。一類是私立學校,全員沒有編制;一類是成立較早的公立學校,沒有編制的老師佔一部分,例如李楊洋所在的學校,成立於2008年,有三分之一的老師沒有編制;還有一類就是成立時間較短的公立學校,這類中的許多學校,除了校長和財務有編制外,絕大多數老師沒有編制。

“沒有編制,待遇方面的確差很多,但其實大家面對的壓力都是一樣的。”李楊洋說。

而在2021年12月21日的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呂玉剛也公開表示,面對“雙減”後教師負擔增加的問題,首先要按照編制把教師補充到位。“老師如果缺很多,無形中老師分擔的責任就重一些,我們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把該補的老師要補到位。”他說。

除了提高教師待遇和增加編制,戴立益認爲,減輕教師額外負擔,還需要社會力量參與到課後服務中來。“課後服務主要是安排學生完成作業、自主閱讀、體育、藝術、科普活動、勞動實踐,以及娛樂遊戲、拓展訓練、開展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這些安排可以與社會資源合作,包括高校、培訓機構、圖書館、少年宮、美術館等等,也可以包括一些培訓企業。這也有利於培訓企業健康轉型發展,構建新的、以學校爲主導的、各方力量協同育人的新格局。”他在建議中如此寫到。

而針對“雙減”後教師評價制度未同步完善,學校各項評比檢查有增無減的現象,戴立益認爲,教師要增強作業設計和管理能力。依託信息技術平臺確保學校作業數量可控制、作業品質有保障,逐步完善科學有效的校本作業體系。完善教師評價政策是推進“雙減”的重要保障。“雙減”政策明確規定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這就要求教師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相應地,作業設計和指導能力應該成爲教師評價的重要內容,以此引導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在評價教師時,應將個體評價與團體(學科組、年級組)評價結合起來,並表彰和激勵那些能夠很好地聯結“基礎性作業”與“個性化作業”的個人和集體,從而引導學校整體性提高作業管理的質量。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楊洋爲化名)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