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研中心專家馮俏彬:大規模留抵退稅爲經濟運行注入確定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馮俏彬

“中國通過對1.5億的市場主體進行留抵退稅,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馮俏彬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中國在應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下,留抵退稅是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根本性關鍵舉措。

3月22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大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實施力度的公告》(以下稱《公告》),將先進製造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政策範圍擴大至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和符合條件的製造業等行業企業(含個體工商戶),並一次性退還小微企業和製造業等行業企業存量留抵稅額。增量留抵稅額可以自4月開始申請退還。

馮俏彬表示,留抵退稅政策針對的製造業等行業企業包括六大行業(即:製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從性質上來看都是中國的實體經濟的根本。上述行業的性質決定了其積攢的留抵金額大,在推進留抵退稅制度改革當中,製造業等實體經濟也是最大的受益羣體。

“目前來看,地方政府需要承擔的那50%中的82%是由中央來承擔的,而地方政府只需要承擔剩下的那18%,金額比較小,這就是‘湊份子’,目的在於使政策落實落地。”馮俏彬說道。

澎湃新聞: 最基本概念上,留抵退稅是什麼?

馮俏彬:留抵退稅是增值稅制度運行中出現的一個現象。我國實行的是增值稅制度,增值稅制度的計算基礎是建立在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的相互抵扣的基礎之上,當進項稅額不能完全抵扣當期的銷項稅額時,留下的部分就要結轉到下一期扣。

留抵退稅就是要把這部分留到今後進行抵扣的進項稅額,接受退還給納稅人。

澎湃新聞: 中國從2019年開始實行留抵退稅的政策,當時和現在相比政策出臺背景有什麼大的變化?1.5萬億的增值稅留抵退稅規模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的,該實施有何作用?

馮俏彬:留抵稅額會對企業形成資金佔用,使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運行受到影響。2018年以來,我國陸續啓動了針對該問題的改革。

由於留抵退稅涉及金額巨大,企業衆多,因此在推動留抵退稅制度改革的過程中,中國採用了漸進式的推進方法。2019、2020、2021都相繼出臺過這方面的改革舉措。

今年推出的留抵退稅,特點在於力度特別大,總金額涉及到1.5萬億元。

從深層次看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着下行壓力,加之當前國際環境嚴峻複雜;出臺大規模的留抵退稅制度,實際上是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向經濟運行注入確定性的具體表現。

具體來看,目前疫情仍然是影響經濟運行的最大因素;而自疫情發生以來,美國歐洲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都相臺相繼出臺了激進的財政金融政策,在後期醞釀成全球通貨膨脹壓力,這些通脹壓力通過全球供應鏈,正在從國際向國內市場傳導。

目前,通脹壓力在我國還沒有傳向最終端,PPI和CPI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大;但是它已經對我國上中游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了嚴重的經營壓力,使其企業經營成本上升,資金也出現短缺,因此保企業的壓力就非常大。

同時,俄烏衝突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對通脹、原材料、供應鏈都會產生影響。總體來看,目前全球的風險因素較多,國際環境上不確定性很強,投資預期快速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通過對1.5億的市場主體進行留抵退稅,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這可以理解爲中國在應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就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做出的根本性關鍵舉措。

澎湃新聞:剛開始留抵退稅的政策主要是針對先進製造業,該政策爲什麼會對製造業如此特殊?

馮俏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逐步推動的留抵退稅改革是一種稅收優惠政策。

因此在使用稅收優惠政策的時候,一定是針對當前國家要解決的突出問題,針對國家需要鼓勵發展的行業。

先進製造業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代表着中國經濟的未來,是製造業的發展方向,所以率先在先進製造業進行留抵退稅體現了國家對於行業支持。

澎湃新聞: 疫情之下,有一些小微企業出現發工資困難,而此次政策對於小微企業有一定的偏向作用,您覺得此項政策對於小微企業的復甦有什麼促進作用?

馮俏彬:今年的留抵退稅政策高達1.5萬億,實際上已從僅針對先進製造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變成了普惠性的政策,涉及到所有的市場主體。今年留抵退稅政策的第一步在4月就要開始實施了,它針對的對象就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這部分企業在中國1.5億的市場主體中的比重是相當大的。

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創造的產值、稅收不能說太大,但它關涉到就業和民生,涉及到老百姓的生計問題,往往是一家餐館、一個小賣部養活了一家人。把小微企業留抵退稅的問題放到第一步,就是因爲這關係到中國經濟社會的底層穩定問題和老百姓的生計問題。

目前,在整個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當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整個鏈條中抗風險能力最弱的一個環節,同時他們也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羣體。因此保住了小微企業,就保住了中國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礎。

同時,留抵退稅政策是針對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六大行業(包括“製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這六大行業從性質上來看都是中國的實體經濟的根本。

留抵退稅留抵留下來需要抵扣的進項稅額,絕大部分集中在這些行業,尤其是製造業,這是由於這些企業的性質所決定的。實體經濟的企業,在購進原材料購進機器設備的時候會一次性的大舉購進,比如買一臺設備可能就要上千萬甚至上億,但是它的銷售是要慢慢回來的,所以它積攢下來的留抵金額也是特別大;因此在推進留抵退稅制度改革當中,製造業等實體經濟也是最大的受益羣體。

澎湃新聞: 3月21日召開的國常會還決定,中央財政在按現行稅制負擔50%退稅資金的基礎上,再通過安排1.2萬億元轉移支付資金設立3個專項,支持基層落實退稅減稅降費和保就業保基本民生等。您如何看待設立3個專項?

馮俏彬:1.2萬億的資金政策主要目的就是要使留抵退稅政策,或者說再說大一點,今年減稅降費政策落實落地。

按照現行稅制,增值稅是由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如果發生留抵退稅,理論上來講也是中央和地方各負擔50%。

但是目前地方財力是很緊張的,基層的財力本身不足;而在技術原因上,我國地方政府的預算在全國兩會召開之前就已經做完了。目前如果新增加一筆開支,在地方政府的財政安排當中,這部分錢需要有一個資金來源。

總理在今年兩會的記者發佈會上說,今年的減稅降費的大方針是中央掏腰包、地方湊份子,換句話說就是中央政府承擔大頭,地方政府承擔一小部分。

目前來看,地方政府需要承擔的那50%中的82%是由中央來承擔的,而地方政府只需要承擔剩下的那18%,金額比較小,這就是“湊份子”,目的在於使政策落實落地。

此外,該安排也可以使地方政府不打亂今年的預算;在進行減稅降費、在推進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改革的同時,保證地方政府的基本運行,公共管理,還有社會民生不受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