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文學之都”遇見“世界讀書日”,《品讀中國·南京》引發熱烈反響

央視用文學的方式重新“打開”南京

《品讀中國·南京》現場。節目組供圖

“南京是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學之都’,城市裏都是書香氣,人們身上都是書卷氣。”

“生於斯長於斯,是幸福的。”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方明所去。”

“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也是江蘇“全民閱讀日”。文化專題節目《品讀中國·南京》昨天播出後,網友們留下了許許多多驚歎。

南京,“世界文學之都”,古往今來的作家在這裏操筆不輟,融千萬境地,論時代氣象。這裏傳承了千年文脈,雅懷爲序,以美育人,以文化人。4·23世界讀書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聯合總檯江蘇總站、總檯視聽新媒體中心、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聯合推出文化專題節目《品讀中國·南京》。節目在CCTV—1播出,央視頻、抖音、快手、微博等平臺4個小時直播不停,引發熱烈反響。直播開始2小時,央視頻客戶端品讀直播間觀看人次超140萬,央視一套在抖音平臺直播間觀看人次超120萬,央視新聞微博直播觀看人次超240萬,央視網微博直播觀看人次超480萬。

南京城充滿了“文藝範”,書香氛圍被寫進城市的文化基因中。千年文脈經過創新化表達和創造性傳承,飛入尋常百姓家。當“世界文學之都”遇見“世界讀書日”,一座城市以文學的方式被重新打開;人們閱讀着,通過文學與自己相處、與世界相處,通過文學遇見一個藝術、智慧、浪漫的中國。

從古籍裏品讀中國,“文化DNA動了”

節目的主會場設置在南京世界文學客廳。1800年前,這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學館所在地。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國作協副主席畢飛宇、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南京圖書館館長陳軍等齊聚演播室內,他們的講述,串聯起南京千年文脈。

節目推薦的古籍《文心雕龍》,是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於南京創作的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它在南京誕生之初的故事和其中的美學精神,通過專家生動的講述,傳遞給無數網友和觀衆。“這不僅是最早的微博體,不只是看古人的八卦,更體現着魏晉風度。”李敬澤在提到《世說新語》時如此說,一下子讓觀衆對這本古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古籍中有中國精神的無聲內核,也是中華經典的有形載體。古籍的修復與保護,是傳承文脈、培根鑄魂中極爲重要的一環。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學院的王燕副校長和古籍修復市級傳承人許繼香,在《品讀中國·南京》展示了古籍的修復、保護工作,令觀衆欽佩和感動。“古籍醫生”的“手藝”同樣令人大開眼界,破損不堪的紙頁在修復工作者的手中被奇蹟般“復原”。他們創新出多種方法提高修復效率和效果,爲古籍注入“新生力量”。

99歲的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幾乎每天都準時出現在南京圖書館的古籍編目辦公室,開始他一天的工作。他在節目中談到對書的感情時說:“讀書是福。”觀衆紛紛刷屏:“有書讀是福、能讀書是福,會讀書是福。”“感謝書籍讓我‘悟’了。”“從古籍裏品讀中國,感覺自己的文化DNA動了,這就是文化自信吧!”

爲文化傳承賦能,古今中外文明在這裏交流互鑑

南京被認爲是中國文學開始走向獨立和自覺的起步之城,南京的文學創作始終保持蓬勃的熱情,一直有高數量、高質量的作品產生。無數文人墨客在南京筆耕不輟,揮灑文采。與此同時,這座城市更是一個世界文學客廳,是古今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的窗口。

萬曆十二年秋,湯顯祖第四次來到南京。當時的南京已是人文薈萃之地,湯顯祖常以詩文、詞曲與當時南京著名的戲曲活動家切磋唱和,並致力於其戲曲處女作《紫簫記》的創作。後在曲友的鼓勵下,“更爲刪潤”地完成了名篇《紫釵記》。這是湯顯祖代表作“臨川四夢”中的第一部作品,開拓了他戲曲作品中以夢爲劇情中心的新天地。湯顯祖的《牡丹亭》在南京引發了更驚人的轟動,該劇在南京上演後,深受歡迎,連演十年不衰。節目中,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說:“湯顯祖那一代的戲劇傳統,實際上爲白話傳統文學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脈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柯軍介紹,而今戲劇演員的舞臺不拘泥於劇院,在南京地鐵站內,也能看到表演。

節目中推薦的另一本經典名著——《紅樓夢》,也流露出古城南京作爲曹雪芹的家鄉,對他創作上的影響。除書中的南京話之外,作家筆下大觀園內的秀麗景色,和“有蔥蔚洇潤之氣”的榮、寧二府的老宅更使人聯想起“六朝遺蹟”的石頭城和江南園林。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餘之隨園也。”袁枚的作品影響了一批歐洲作家,卡夫卡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給未婚妻菲麗斯的信中至少有四次提到了袁枚。時至今日,南京作爲世界文學客廳依然在開門迎客——以南京爲窗口,去傳達中國民族的文化,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和南京。

南京的圖書出版業也一直在爲文化傳承賦能。酈波說:“明代時,南京已經變成了全國的圖書出版,包括出版印刷發行的中心。當時最精良的書叫‘南監本’,《本草綱目》首先在南京出版,包括《西遊記》在內的優秀明清小說很多也首先在南京出版,或在南京印發優良的版本。”而今的譯林出版社也一直在積極地拓寬文學的視野和疆界,輸出與引進着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以文學爲媒介的交流平臺,讓全球城市之間建立起一種學習、交流和互助的網絡。

閱讀中,感受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氣質

閱讀,也是文都南京的一張名片。畢飛宇表示,歷史的兩隻腳、作家的一雙手、讀者的兩隻眼,是南京成爲“世界文學之都”的關鍵因素,缺一不可。

00後“逆光男孩”葉泓霆作爲節目品讀人,勵志又振奮。4歲生病逐漸失明的他,通過盲文書,他開始接觸閱讀,後來又接觸到有聲閱讀。在金陵圖書館的盲人影院裏,他聆聽大學生志願者和播音員講電影。在文學中,葉泓霆爲自己找到一種平衡,“在視覺上喪失的東西,通過文字讓我得到。我閱讀的最終目標,是尋找生命的意義。”

節目的另一位品讀人、南京市越劇團青年演員李曉旭通過閱讀,找到了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正確情緒,準確抓住了人物的內心。南京入選爲“世界文學之都”後,南京市越劇團創作了詩韻越劇《鳳凰臺》,講述了李白在南京的詩與愛情。李曉旭通過書籍、傳記、文史、詩歌等體會李白的心境,“人物哪裏找?書中找。我從文字中尋找這個人的靈魂,打碎自己,也將文字打碎,融進角色裏。”

從演播室向外延伸出去,節目組帶着書籍“打卡”南京的地標性建築,留下朗讀文學著作的聲音。“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這個全國最知名的“背影”,出自南京浦口火車站。除用中英文雙語朗讀的《哈姆雷特》《西廂記》外,諸多名作名篇悉數登場。書籍與人、閱讀與城市的關聯,使作者和讀者實現了“穿越”,讓人感受到南京傳承千年文脈生生不息的力量,和南京作爲“世界文學之都”的現代風采。正如酈波所說:“一座城市是有精神和氣質的,這種精神氣質來自於其書卷氣,來自於每個市民的閱讀習慣,以及對經典接受的心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