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5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於《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稱,護理工作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重要意義。《規劃》從完善護理服務體系、加強護士隊伍建設等七點出發明確了主要任務。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護理產業存在人才缺口大、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等痛點。隨着國家發文引導,行業有望迎來高質量發展。

護理服務人員供需失衡

爲適應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護理事業發展的新要求,國家衛健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要求,制定上述《規劃》並提出有關發展目標。

目前,我國養老護理服務人員隊伍存在供需失衡、結構失調等痛點。某醫養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我國目前有2.64億老年人,其中約4000萬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對養老護理服務人員的需求多達600多萬。

“十三五”時期在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大決策部署和持續深化醫改進程中,護理事業快速發展。2020年底,全國註冊護士總數470餘萬人,較2015年增幅達45%。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達到3.34人,全國醫護比提高到1:1.15,醫護比倒置問題進一步扭轉。

不過,國家衛健委也提到,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國護理事業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護士隊伍數量相對不足、分佈不均;護理服務供給與羣衆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護理服務內涵領域需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護理領域相關體制機制仍需健全完善等。

《規劃》對此提出,到2025年,我國護理事業發展達到以下目標,即全國護士總數達到550萬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達到3.8人,護士隊伍數量持續增加,結構進一步優化,素質和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基本適應經濟社會和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需要。護理科學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持續改進等。

加強護理學科建設

爲實現上述目標,《規劃》從完善護理服務體系,加強護士隊伍建設,推動護理高質量發展,補齊護理短板弱項,加強護理信息化建設,推動中醫護理發展,加強護理交流與合作七項出發佈置了主要任務。

據上述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養老護理服務職業教育發展緩慢。從專業角度看,養老護理不僅包括生活照料看護,還涉及醫療、健康護理、心理護理等專業,要求養老護理服務人員具有基本的專業護理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

《規劃》對此提出,加強護理學科建設。以滿足重大疾病、重點人羣的臨牀護理需求爲導向,加強護理學科建設,以學科建設帶動護理人才培養和護理服務能力提升。持續改進護理質量,着力構建基於循證基礎和臨牀需求的護理規範和技術標準體系,切實提高地區間、機構間護理同質化水平。

對此,上述企業相關負責人建議,加快推進人社部、民政部等部門開展的養老護理員培養培訓示範點建設、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等落地落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委託專業資質企業等方式,加快推進養老護理人才培育基地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此外,支持鼓勵高等本科院校開設養老相關專業,設置如老年護理、養老康復與養生、老年醫學、養老服務管理等相關專業的本科課程。

產業發展迎機遇

隨着政策利好發佈,相關產業也將迎來發展。《規劃》提到,充分藉助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結合發展智慧醫院和“互聯網+醫療健康”等要求,着力加強護理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護理服務模式,爲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護理服務。

推進護理信息化發展是一直在強調的事。2020年9月,國家衛健委發佈的《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護理工作的通知》就提到,推進護理信息化發展,推動信息技術與護理工作深度融合,藉助信息化手段積極優化護理服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減輕護士工作負荷,保障護理質量安全。

爲進一步推動護理信息化建設,不少醫院作出嘗試。比如,棗莊移動與臺兒莊區人民醫院合作建設了“中國移動智慧護理平臺”,基於醫院現有HIS系統網絡,以無線局域網爲網絡平臺,實現醫囑執行全過程追蹤、護理數據實時採集等。移動護理改變了傳統工作模式,只要用手機對準病人條碼掃描就能瞭解診療信息,隨時隨地查看檢驗報告、護理任務清單、藥物過敏等風險預警。

此外,在護理信息化建設下,“互聯網+護理上門”等產業得到發展。自2017年起,微脈已在浙江、山東、湖北、四川等省份聯合當地的公立醫院開展“互聯網+護理上門”服務。微脈全病程管理與數字療法中心總經理楊雷剛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們在全病程管理服務的探索中發現,患者一旦離開醫院,90%的醫療健康服務需求無法被及時響應。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大衆對基層護理、護工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針對術後、產後、重病、康復患者及老年人的護理服務。同時,我們也在跟很多公立醫院共同推行‘個案管理師’作,對診後、檢後、術後、院後患者開展隨訪、科普宣教、康復管理、心理疏導等工作,擴大護理服務外延,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我們看到綱要中也強調了,通過創新服務模式及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擴充護理服務內容、延伸服務半徑、提升基層護理服務能力。這對接下來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公立醫院要繼續發揮主導地位,強化護理團隊人才建設,同時也要發揮社會第三方企業技術、運營價值,從管理創新、模式創新等層面推動護理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北京商報記者 姚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