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新接觸彩寶的朋友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爲什麼幾千幾萬的寶石,裏面看起來還不乾淨,是不是買到了次品?

實際上,作爲大自然造物,寶石內部的包體是非常、非常正常的,就算是拍賣會上幾百萬的寶石,也免不了棉、裂、黑點等包體存在。用玻璃的要求去看寶石,實在是太爲難它們了~

圖源:網絡

寶石的包體當然會影響其價格,但無論是天然珠寶玉石還是人工寶石,所有寶石都會有“包體,“包體”是寶石體內的"DNA芯片”,有了它才能“驗明真身”!

在這篇文章,J先生和你暢聊寶石包體背後的二三事~

來自緬甸末谷的粉紅色尖晶石,未加熱,帶有許多自變結晶的磷灰石。圖源:AIGS

什麼是寶玉石的包體?

“包體”的全稱是“包裹體”,通俗地理解爲寶石的內含物。

它們是在寶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可以反映寶石的形成原因。就像是寶石體內的"DNA芯片一樣”,“包體”在寶石的鑑定中起到重要作用。

圖源:《系統寶石學》

大家可能覺得包體就是指寶石內部有東西,實際上,這只是狹義包體的概念,在寶石學中,一般使用廣義的包體概念,指所有影響寶石礦物整體均一性的特徵,包括但不限於:色帶、解理、內含物、斷口、雙晶等。

圖源:《系統寶石學》

* 狹義包體:指寶石礦物生長過程中被包裹在晶格缺陷中的原始成礦熔漿,其至今仍存在於寶石礦物中,並與主體礦物有相的界線。

* 廣義包體:指影響寶石礦物整體均一性的所有特徵。即除狹義包體外,還包括寶石的結構特徵和物理特性的差異,如帶狀結構、色帶、雙晶、斷口和解理,以及與內部結構有關的表面特徵等。

圖源:《系統寶石學》

人們研究礦物中包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研究寶石的包體極爲重要。寶石的“包體”是區分天然與合成寶石、優化處理寶石的重要依據;它可以幫助我們鑑定寶石品種、同時也是寶石產地溯源的重要依據。

天然緬甸紅寶石的金紅石針包體,圖源:網絡

* 前美國寶石學院院長Liddicoat R T Jr對寶石包裹體的概念定義爲:“廣義的包裹體包括表面和內部裂紋和解理,封閉在寶石內部的氣體和液體:晶體和其它固體”

* 在英國寶石協會的寶石學教程中,包裹體包括:①寶石內部的固相、液相和氣相物質;②分帶,包括顏色色帶;③雙晶;④斷口和解理;⑤與內部結構有關的表面特徵凹

在未加熱的藍色尖晶石中部分吸收磷灰石晶體。圖源:AIGS

包體有哪些?

不同種類的包體成因不同,它們是鑑別寶石的有力依據。

  • 依據包體與寶石形成的相對時間,可將包體分爲原生包體、同生包體和次生包體。

如:橄欖石獨有的睡蓮葉狀包體本質上是一種包體與寄主寶石不同熱膨脹係數產生的一種應力裂隙,屬於寶石的次生包體。與之同理的還有天然鋯石中的“鋯石暈”。

橄欖石的睡蓮葉包體,圖源:網絡

  • 根據包體的相態特徵,可將包體分爲固相包體、液相包體、氣相包體。

如:海藍寶石中的“管狀”包體可以呈斷斷續續的“雨絲狀”包體,屬於同生流體(氣液)包體。

是由於寶石晶體在生長的過程中生長阻斷或生長速度過快造成的(在生長過程中,孔道或孔洞的形狀可能會發生改變或癒合)。

圖源:《系統寶石學》

  • 根據包體成分特點可將包體分爲有機包體和無機包體兩大類。

* 有機包體:主要由有機物質組成的包體,如琥珀中的動植物包體,及螢石中的石油包體等。

* 無機包體:各種晶體、熔體及氣液流體包體,它們由無機物質組成,絕大部分寶石中的包體都是無機包體。

一塊產自波蘭的蟲珀,內涵一隻蜥蜴和一條蠕蟲和植物以及雜質碎屑

  • 根據包體的存在形式,可將包體分爲物質型包體和非物質型包體兩大類。

* 物質型包體:以實際物質形態存在的包體,如固態、液態和氣態包體等。

* 非物質型包體:包括寶石的顏色分佈、表面特徵、解理和端口、雙晶、重影。


藍寶石的色帶,圖源:網絡

寶石淨度分級也講歧視?

所有寶石都會有“包體”,但在天然珠寶玉石中,有些品種的“包體”格外突出。

GIA對常見寶石品種的淨度特徵進行了分類,將寶石品種按照是否容易出現包裹體分爲三類。

節選自《珠寶首飾評估》

淨度類型III級的寶石,幾乎都有內含物,最常見,且具代表性的就是“祖母綠”和“紅色碧璽”。即使是幾萬一克拉的祖母綠,也很難說像海藍寶石一樣全淨。

如果對淨度十分在意,建議優先選擇購買淨度I形和II的寶石。

  • 祖母綠

祖母綠是綠柱石中最爲重要和名貴的品種,被世人稱爲“綠色寶石之王”。

雖然顏色美豔,但祖母綠最大的特點就是包體多、淨度差,普遍需要“注油”

注油前後的祖母綠,圖源:網絡

注油前後的祖母綠,圖源:網絡

祖母綠的包體內含物主要包括固態、液態、氣態,及三相或兩相包體;因爲包體多,祖母綠幾乎經常可見蟬翼狀瑕疵。

圖源:網絡

不同產地祖母綠具有不同特徵組合的內含物,是珠寶鑑定機構各大實驗室出具祖母綠寶石產地證明的有力依據。

圖源:《系統寶石學》

圖源:《系統寶石學》

圖源:《系統寶石學》

  • 碧璽

碧璽的內部通常含有大量管狀或線狀包裹體,有時呈扁平薄層狀分佈。

圖源:網絡

圖源:網絡

尤其是紅色的盧比來碧璽、霓虹藍色的帕拉伊巴碧璽等,通常包體較多淨度較差。

圖源:網絡

圖源:網絡

因爲包體較多影響寶石耐久度,所以很多碧璽的雕刻件或者圓珠都是經過充膠處理的。

圖源:網絡

寶石切割也搞歧視?

對於內部含有肉眼可見“包體”的原石,有經驗的寶石工匠通常會“因料制宜”,根據寶石包裹體的位置擇優切割。

圖源:網絡

對於包體過多的寶石,一般會選擇素面切割。這就是爲什麼普遍來說素面寶石(蛋面、糖塔等)普遍淨度較差——淨度好都去做刻面了,單價遠高於素面。

圖源:網絡

寶石有包體價格就會低嗎?

讀到這裏,你是不是對寶石的包體又愛又恨?所以有包裹體對於寶石的價值來說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呢?這還要分情況來說~

  • 【減分的包裹體】

任何影響寶石美觀度和耐久度的包體都是給寶石減分的包裹體,它們會在寶石的卡價上“拖後腿”。

這類“包裹體”包括:寶石表面的礦缺、紋裂,靠近寶石臺面的肉眼可見的包體,影響寶石火彩的包體,影響寶石顏色的包體等等……

圖源:網絡

  • 【加分的包裹體:】

1、會給寶石帶來獨特“質感”的包體:

大多數情況下寶石都以閃耀奪目爲美。但有一些寶石也中也有特例,它們因爲產地特徵的內含物、包體等等原因,呈現出與衆不同的“高級”質感,因而身價倍增。

祖母綠的“蝴蝶效應”,圖源:網絡

祖母綠的“蝴蝶效應”,圖源:網絡

比如:祖母綠的“蝴蝶效應”、緬甸紅寶石和克什米爾藍寶石的絲絨質感等。

(相關文章閱讀:3種寶石“稀有質感”大盤點!比璀璨閃耀還高級

圖源:網絡

緬甸紅寶石,圖源:網絡

2、證明身份的包體: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俄羅斯產地翠榴石中的“石棉纖維狀包裹體”:馬尾絲狀包體

圖源:網絡

圖源:網絡

3、給寶石帶來特殊光學效應的包體:

寶石中密集的平行排列的管狀包體會讓寶石具有“貓眼效應”或者“星光效應”。

星光藍寶石,圖源:網絡

4、詩情畫意的趣味包體:

石英類寶玉石中的某些意境包體,如:幽靈水晶、油膽水晶、含有金紅石包體的發晶、鐵氧化物或錳氧化物包裹體的草花瑪瑙、含有大量液態包體的水膽瑪瑙,琥珀中的完整昆蟲、植物等包體。

油膽水晶,圖源:網絡

金髮晶,圖源:網絡

  • 【對寶石價格沒有影響的包裹體】

零星分佈的肉眼不可見的微小包體對寶石價格的影響不大。

天然未加熱的粉紅色尖晶石中的分散晶體內含物。圖源:AIGS

不談優化程度的淨度都是耍流氓

需要注意的是,對一些會經過優化的寶石來說,拋開優化程度談淨度,毫無意義。

市面上很多包體多、淨度比較差的寶石經過充填處理後,以次充好。

這類充填寶石在一鍵轉圖的珠寶微商羣體和珠寶直播中大量流通,讓消費者看花了眼,往往發出這樣的疑問:“爲什麼這個寶石看過去那麼幹淨,價格還便宜那麼多?”

充填處理紅寶石,圖源:網絡

以重災區祖母綠和紅寶石爲例。

重油優化過的祖母綠看上去淨度會顯得更好,但在價值上卻遠不及同等顏色微油的祖母綠。充填處理的紅寶石看上去幹淨漂亮,實則價格不過同等品質天然紅寶石的零頭。

充填處理紅寶石內部氣泡,圖源:網絡

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寶石是否經過優化處理,切記珠寶永遠是一分錢一分貨,沒有漏可以撿。

圖源網絡

J先生說: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天然寶石不可避免會有“自然的印記”,重要的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看待寶石的“包體”。

以高品質收藏爲目的,想收穫一顆全淨體寶石,你就要捨得錢包花費大價錢,

如果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適當地在寶石包體和淨度上做出讓步,或許你可以擁有一件極具“性價比”的珠寶首飾。

但是一直抱着花小錢撿大漏的心態,那麼很有可能“踩雷”,要小心哦。

(注:本文部分配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