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張堯

來源/零態LT(ID:LingTai_LT)

“欠薪”數月後,柔宇科技(以下簡稱“柔宇”)終迎來轉機。

5月初,一位柔宇員工對媒體透露,公司所欠工資都已於5月6日到賬。一個月前,曾有柔宇員工爆料公司已幾個月沒發工資,傳言稱公司全員放假三個月。隨後,柔宇闢謠稱,並未全員放假,是謠言。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畢竟,柔宇曾一度被稱爲國產OLED屏幕的黑馬企業,不僅掌握獨創“柔性屏”技術、還發布全球首款摺疊屏手機。2020年,柔宇以60億美元估值躋身《2020中國新經濟獨角獸200強榜單》。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柔宇已累積融資超過86億元。

含着金鑰匙出生,集萬千資本寵愛,巔峯時期年會上發奔馳、奧迪、百萬現金…如今卻陷欠薪,資金鍊緊缺困局。

柔宇何以發展至此?

獨董喊話“拯救柔宇”

柔宇創始熱、科學家出身的劉自鴻,在管理公司方面,短板很明顯,“對錢沒有什麼概念”。也正是由於對錢沒有概念,導致柔宇財務狀況出現危機。

根據招股書信息顯示,柔宇研發支出高企。2017~2020年上半年,柔宇研發費用共18.2億元,而總營收只有5.17億元。

柔宇另一項鉅額支出是建廠買設備。根據招股書,2017~2020年上半年,購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以及其他長期資產的支付現金累計達到了53.4億元。截至2020年上班年,固定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已經高達62%。這也意味着柔宇成爲一家重資產科技公司。科研和建廠鉅額投資下,其產量卻在業內掉隊。

雖然資本不斷輸血,但連年虧損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柔宇招股書數據,公司在2017~2020年上半年,累計虧損達31.95億元。資金鍊如此緊張,一旦融資出現斷層,公司勢必深陷財務危機。

從去年12月初開始,柔宇欠薪的消息開始在網上發酵,一位自稱柔宇人力的員工,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發貼稱,柔宇已拖欠近千人薪資半年,從保潔、保安到管理人員。再往前推3個月,去年9月份,部分柔宇科技員工工資就縮水四成。但公司對此並無解釋,年底全員大會上,等來的是董事長的激情畫餅。“新的融資會在2021年12月,或今年1、2月到位。”劉自鴻稱。但目前來看,這筆資金依舊遙遙無期。

據相關報道稱,截至2022年3月,柔宇科技OA系統裏的員工數已經從1800下降到700。在柔宇欠薪負面爆發後,向來在社交媒體活躍的劉自鴻選擇沉默。反倒是柔宇獨董,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頻頻喊話“拯救柔宇”。

她建議各級政府幫助柔宇解決資金短缺和引進戰略投資者。並列出柔宇6項主要研發成果,呼籲“珍惜從0到1的研發成果”,保持我國在柔型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

但輿論走向卻並不如劉姝威的意,有網友質疑柔宇從根本上來說是僞高科技,缺少使用場景。

光環寵兒何以至此

作爲曾經的明星高科技企業,柔宇的光環多半來自“人生贏家”劉自鴻。

清華本碩,斯坦福大學博士,畢業後進入IBM,履歷可謂耀眼。2012年初,劉自鴻離開IBM,先後找到同爲清華、斯坦福的校友餘曉軍和魏鵬,創立了柔宇。

三名世界頂級科學家組成的創始團隊,吸引了不少資本關注。創辦當年,柔宇就獲得松禾資本和深創投數千萬人民幣A輪投資。投資人徐小平曾因錯過柔宇,而感嘆道“心如刀絞”.

自2012年成立以來,柔宇吸納融資近百億,共計13輪,投資機構包括中信資本、深創投、IDG資本等。其中最大一單筆融資高達8億美元,投後估值超過200億元。2020年年底,柔宇向上交所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估值達到500億元。

但招股書一出,柔宇資金缺口展露無疑。招股書中公司也聲明稱公司資金鍊緊張風險。2021年2月,柔宇主動終止上市進程。關於柔宇科技的虧損,在招股書裏的解釋是由於公司產品仍在市場拓展階段銷售規模較小且新產品的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所致。這意味着,柔宇科技的產品和技術並沒有得到市場和手機廠商的認可。

身披“世界頂級科學家團隊”光環的柔宇,爲何會走到現在?

獨董劉姝威發文中也曾提到原因一分爲二,首先是由於柔性屏產線2018年投產,部分應用創新技術研發成果近一兩年才完成,公司還沒來得及開拓市場;其次是三位創始人對開拓市場、創造現金流、保障公司運營缺乏經驗。

迴歸到創立柔宇的初心,劉自鴻和團隊從來就不是奔着賺快錢來的。

事實上,劉自鴻曾經和財富自由擦肩而過。早在2014年,柔宇發佈了全球最輕薄、可直接用於智能手機領域的彩色AMOLED柔性顯示器,刷新了顯示領域的世界紀錄。這款顯示器號稱可以自由捲曲伸縮,厚度僅約0.01毫米,不足頭髮絲直徑的五分之一。

劉自鴻把這段設備測試發佈到了網上,當天就有大企業向柔宇遞出了3億美金的收購合同,劉自鴻並沒有籤。事後回憶起來,劉自鴻曾坦言道,“如果當時簽了,我們最開始的幾個人,早就天天去馬爾代夫曬太陽了。”

與資本熱捧孑然相反,現在外界越來越看不懂柔宇了。

誰來拯救柔宇

2020年有媒體報道質疑“柔宇是不是一場忽悠”。

此前劉自鴻曾回應道,“早年間去找一些投資人,沒聽過這個技術,懷疑是不是忽悠的技術,其實挺正常。過幾年你把東西做出來了,這種聲音自然就沒有了。”

自上市以來,柔宇一直在被市場質疑:從產品到量產,再到良品率過低、產能不足,再到缺少應用場景、賣不出去等,本質上,市場對柔宇的造血能力存在隱憂。

拋除高科技研發來說,多數人認爲,柔宇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其造血能力短板。柔宇採用是To B + To C的雙戰略,即面向C端市場生產全柔性屏打造的自有品牌消費電子產品,又面向B端企業,爲手機廠商進行供貨。

兩條腿並行雙戰略固然穩妥,但卻因爲在運營側過於理想化,敗給了現實。柔宇的技術並沒有得到國內手機廠商的認可,生產的硬件電子產品也由於品牌認知度過低而銷量慘淡。事實上,褪去劉自鴻的科學家光環,大衆市場上並沒有太多人知道柔宇是誰。

柔宇首次真正意義上走進大衆視野是其發佈的第一款FlexPai柔派摺疊手機。不過,在柔宇推出摺疊屏手機後不久,2019年初,小米總裁林斌宣佈小米做出了第一臺摺疊屏手機,同樣聲稱是“全球第一臺雙摺疊屏手機”。

隨後雙方就“全球第一款摺疊手機”之爭,掀起一場隔空罵戰。

先是小米雷軍在其公號發文,以公佈雙摺疊屏手機爲由,講述了小米的創新之路。隨後,柔宇副總裁樊俊超造朋友圈怒斥小米稱,柔派手機纔是顛覆性的創新,小米高管在撒謊,價值觀有問題等言論。而劉自鴻也在微博直接開懟,表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

這場罵戰隨着時間推移不了了之,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從市場認知度來看,小米要比柔宇更高。

而在搶佔“摺疊手機”的市場上,柔派手機可謂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從B端來看,柔宇的主流研發是一項超低溫非硅製程集成技術(ULT-NSSP)。劉自鴻曾在多個場合宣稱,柔宇採用較爲冷門的IGZO技術路線,主打ULT-NSSP(超低溫非硅製程集成)技術,而不是三星、京東方等國內外廠商均採用的LTPS(低溫多晶硅)。

關於這項技術,一經推出,不少企業紛紛爲其站臺,柔宇的企業合作伙伴包括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路易威登、瀘州老窖格力電器等,但沒有一家是主流手機生產商。

但主流手機生產市場並沒有爲其買單。根據安信證券研究中心預計2022年全球柔性OLED產能分佈圖顯示,三星柔性OLED市場佔有率最高,達到36%,而京東方則達到21%,維信諾爲7%,TCL華星則爲5%。其中,柔宇市佔率則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業內專家普遍認爲,柔宇主推的IGZO方案的成本確實會低一些,但能耗高、穩定性差,並且拖累良率。數據表明了一切,就2020年來看,柔宇科技的良率爲65%,而相比之下,京東方的良率要高出20%。這也直接導致柔宇被一線手機廠商排除在採購清單之外。

眼下,柔宇科技正深陷至暗時刻。關於柔宇如何自救?

目前,市場上主要流傳着三種說法:

【1】等待政府資金或外部融資入注;

【2】被其它公司收購;

【3】自救轉型,尋找B端客戶主動向手機廠商供應屏幕。

以柔宇目前的境遇來看,它還沒等來拯救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