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近日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發佈了《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表明: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主要指標順利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生態更優美了。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按照環境保護法和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主要體現在“四個更加”:

  一是空氣更加清新

  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數量、優良天數比例持續上升,主要污染物濃度全面下降。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218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佔64.3%,同比上升3.5個百分點;優良天數比例爲87.5%,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

  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六項指標年均濃度,同比首次全部下降,其中,PM2.5爲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十三五”以來,已實現“六連降”;臭氧爲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PM2.5和臭氧濃度連續兩年“雙下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明顯。

  二是水體更加清澈

  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爲84.9%,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十三五”以來,實現“六連升”。

  重點流域水質持續改善,長江、珠江流域等水質持續爲優,黃河流域水質明顯改善,淮河、遼河流域水質由輕度污染改善爲良好。全國地下水Ⅰ—Ⅳ類水質點位比例爲79.4%。地級及以上城市監測的876個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爲94.2%,總體保持穩定。

  管轄海域海水水質整體持續向好,水質優良海域面積比例持續提升、劣四類海域面積持續下降。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佔97.7%,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劣四類海域面積同比減少8720平方千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爲81.3%,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

  三是土壤等更加安全

  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

  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32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各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爲95.4%,同比上升0.8個百分點;夜間爲82.9%,同比上升2.8個百分點。

  輻射環境質量和重點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水平總體良好。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達到“十四五”序時進度。

  四是生態更加優美

  全國生態質量指數(EQI)值爲59.77,生態質量綜合評價爲“二類”,表明我國生物多樣性較豐富、自然生態系統覆蓋比例較高、生態結構較完整、功能較完善。

  其中,生態質量爲一類的縣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27.7%,主要分佈在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青藏高原東南部等地區;二類的縣域面積佔32.1%,主要分佈在三江平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崑崙山、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一類、二類合計達60%左右。

  蔣火華表示,2021年,環境空氣質量的6項指標年均濃度同比首次全部下降,其中,PM2.5已實現“十三五”以來的“六連降”,全國從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30微克/立方米,北京從78微克/立方米降到了33微克/立方米。PM2.5和臭氧濃度連續兩年協同“雙下降”。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實現“六連升”,從“十三五”之前的66%升到了目前的84.9%,長江、珠江流域等水質持續爲優,黃河流域水質明顯改善。

  “空氣、地表水改善成效的確非常明顯,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生態更美了,大家都有切身的體會。”蔣火華說。

  “但是,監測也發現,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仍存在某些區域、某些時段、某些指標較大幅度波動變差的可能。現階段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總體仍處於中低水平上的提升,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和人民羣衆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蔣火華說,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氣方面,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仍未擺脫“氣象影響型”,尚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濃度超標,臭氧污染仍較突出。淡水方面,全國仍有1.2%的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爲劣Ⅴ類,少數地區消除劣Ⅴ類斷面難度較大,部分重點湖泊藍藻水華居高不下,全國地下水V類佔比達20.6%。海洋方面,全國近岸海域劣四類海域面積比例佔9.6%。此外,個別地區生態破壞、局部區域生態退化還較爲嚴重,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有待提升。

原標題:請查收!這份最新“環境年報”與你關係密切

值班主任:高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