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

構建上天入地的未來出行版圖的過程中,吉利正參與一場商業航天的全球軍備競賽

文|《財經》記者 李皙寅

編輯|施智梁 王靜儀

從造手機、做芯片到放衛星,最近一年來,吉利汽車集團創辦人、董事長李書福的操作讓外界直呼看不懂。6月2日12時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成功。該衛星由吉利科技集團旗下浙江時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製,台州衛星超級工廠出廠,設計壽命5年。時空道宇成立於2018年11月,企查查顯示,出任公司董事長的李書福,作爲公司實際控制人,最終受益61.28%的股份。自此,李書福成爲全球第二位、中國第一位“一手造車一手造星”的企業家,另一位則是擁有包括特斯拉和Space X多家公司的“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這是中國首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發射量產商業衛星。此次發射的九顆衛星,將用於吉利低軌未來出行星座第一個軌道面部署測試。

在業內看來,時空道宇已經開啓大規模商用化應用。《財經》記者獲悉,首軌九星結合時空道宇已經建設完成的地基PPP-RTK(精密單點定位PPP和實時動態定位RTK是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中應用最爲廣泛、最具代表性的技術)時空信息網絡,以及北斗三號模組、終端產品,將實現遙感、導航、通信技術的融合應用。

這意味着,這一系統的應用場景極爲寬廣:不僅能加持車聯網、自動駕駛,幫助無人機、飛行汽車做到低空精準定位;還能夠與手機、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消費電子產品相連,嵌入無人系統和智能城市等場景。低軌衛星正迎來產業春天,一方面是中國逐漸放開限制,鼓勵商業航天人致力於此;另一方面,全球範圍內都在爭搶有限的軌道和頻段資源,搶佔未來發射的坑位。“相比國家隊,民營企業生產民用商業衛星具備反應快、效率高等優勢,他們所生產的衛星所帶來的作用,或將更直接造福於普通百姓的生活。兩者將起到促進和互補的作用。”提及時空道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VLBI測軌分系統總體組主任設計師、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VLBI測軌分系統VLBI指控中心指揮陳中認爲,中國的民用航空航天行業發展正處於初級階段,並將逐漸進入黃金髮展期。知曉未來出行的模樣,這或是李書福頻頻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通過高精度定位,可以串聯起吉利旗下的多種業務,包括賦能汽車的高級別自動駕駛,幫助低空飛行器設定航路,成爲李書福對未來出行方式想象的重要底層技術。當汽車業的革命到來時,李書福打造的科技吉利,有望從單一的賽場運動員,轉化爲教練員乃至裝備、技術提供商;從簡單的掘金者,成爲賣鏟子的人。

背景:商業航天萌生,全球都在“搶椅子”

這一切並非全無預兆。2010年李書福曾在一次公開演講時提到,在紮根一個地球的同時,還應該放眼浩瀚的宇宙,那裏有無數個星球。說者雖有意,聞者或無心。彼時,商業航天缺乏明顯的政策鼓勵,審批程序複雜冗長、存在行業准入資質和配套資源受限等諸多掣肘。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逐漸打破了商業航天政策門檻。上述文件中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由此,國內商業航天事業正式起步,商業航天全產業鏈逐漸發展。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新基建類別中,衛星互聯網首次納入其中,成爲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範疇。“對我來說,我們承載着人類文明在星際間遨遊,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未來。”談及太空探索,馬斯克曾如此表示。他知行合一,先行一步。2020年1月,馬斯克手中的Space 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按照計劃發射了60顆星鏈(Starlink)衛星;稍早前,他更在原計劃1.2萬顆衛星的基礎上,再次申請3萬個額外衛星軌位。馬斯克希望低軌衛星在天空中編織一張網,讓無論是偏遠山區還是大洋中心的人,都能連接上網絡。近年來,在星鏈計劃的帶動下,全球掀起了低軌星座計劃的建設高潮。根據全球主要低軌衛星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計劃,美國Space

X公司計劃發射12000顆衛星,波音公司計劃發射2956顆衛星;英國OneWeb(一網)公司計劃發射1980顆衛星;加拿大Telesat公司計劃發射超過1600顆衛星;韓國三星公司計劃發射4600顆衛星;俄羅斯Yaliny公司計劃發射135顆衛星;有限的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面臨無限的增長需求。不止是民用領域,2021年12月,原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部門主任、美國空軍退役少將勞倫斯·斯圖茲裏姆在美期刊《空軍雜誌》發文,直言當前美軍衛星通訊面臨帶寬不足以承載高清圖像,及延遲過高、互操作性不強等三大弊端;給出的第一條建議就是大量發射低軌道小型衛星,由於距離地面更近,信號傳輸距離短,能夠降低時延;同時,低地球軌道衛星星座可以承受部分衛星丟失或損壞,能快速發射重建,成本較低,能降低太空攻擊的風險。在這背後,一場搶椅子大戰已經開始。衛星互聯網是一個全球重資產配置的產業,國際上軌道和頻段稀缺資源爭奪激烈。軌道和頻段恰恰是衛星組網後運行質量的關鍵因素,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具體來說,低軌衛星軌道高度集中在1000~1500km,頻率集中於Ka、Ku和V頻段,數百顆衛星才能實現星座系統無縫覆蓋,在軌道高度有限、頻段集中、組網衛星數量龐大的情況下,頻率軌道成爲各國競相爭奪的戰略資源。國際規則中對衛星頻率軌道資源採取“先申報先使用”的分配形式,因此各國紛紛推出星座計劃進行佔位,中國加快衛星互聯網的建設刻不容緩。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講話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戰略佈局,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商業航天亟需充分發揮民營效率優勢,構建上下游產業鏈體系,整合技術降低成本。而時空道宇以及背後的吉利科技集團,正在進行一場大膽的全產業鏈佈局。

主角:時空道宇是誰?

“政策、市場需求等多項利好因素正推動中國商業航天由製造驅動的1.0時代邁向應用牽引的2.0時代。”時空道宇CEO、首席科學家王洋如是稱。

在正式亮相前,時空道宇就上過熱搜。2020年3月,吉利招聘“火箭總師”的消息被部分媒體解讀爲吉利科技集團要自行造火箭。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還曾對《財經》記者解釋,公司主業是設計研發衛星,招聘火箭人才是爲了衛星火箭融合。

據《財經》記者瞭解,時空道宇在吉利內部,早期稱爲GeeSpace,2019年就完成首發雙星原型設計,並通過鑑定試驗與測試,投產正樣。

王洋是一名連續創業者,且個人經歷十分多元。職場社交軟件領英的資料顯示,王洋早年在華爲從事市場相關工作。2008年考取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後加入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任副研究員,2014年成爲上海歐科微航天科技公司(以下簡稱“歐科微”)的CEO。

有熟悉王洋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評價,王洋具有很強的快速學習能力。他此前研發了兩年星務計算機,通過編程爲衛星打造人工智能體系,進入航天產業之門。

《財經》記者在接觸他時,他爲人十分含蓄友善,面對提問會先認證思考,然後仔細地給出回覆,對於航天術語的表述則十分“較真兒”。

值得留意的是,歐科微成立於2014年,作爲全國首家商業航天公司,主導研製了“嘉定一號”——這枚中國首顆由商業衛星公司獨立自主研發及製造的高性能微納衛星。2018年11月,“嘉定一號”衛星由長二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迄今爲止,衛星已在軌可靠運行4年多。

同樣是2018年,王洋與吉利聯合創立時空道宇,並出任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家。在18人的創始團隊中,工程師有14位,涵蓋了一個完整的衛星項目組。據時空道宇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中國重要的衛星型號不超過100個,其中時空道宇的工程師們參與完成的衛星至少有50顆,且人均擁有5個以上國家重點衛星型號的完整經驗。如今,歐科微也已經納入吉利的航天版圖。

據《財經》記者瞭解,2021年初,時空道宇啓動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十二星的研製工作,在15個月內完成了12顆百公斤級衛星的設計、生產以及大系統規劃;2022年在上海全域靜態管理期間,在2/3員工社區隔離管控的前提下,仍完成衛星功能指標檢測,滿足設計需求。通過低軌衛星織網形成“星座”,再借助高精度的地面設施配合,時空道宇有望成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補充、備份和增強,可以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兼容與互操作。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國家空間基礎設施,提供米級基礎位置服務,而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提供釐米級增值位置服務。低軌衛星應用是未來商業航天發展的主戰場,也是利國利民的科技成果轉化高地,擁有巨大價值。此次一箭九星成功發射入軌印證了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技術實力,其廣泛的應用場景也驗證了吉利科技商業化落地與創新能力。技術的迭代,需要順應時代,要需求去託底。這一認知背後,是摩托羅拉帶來慘痛的教訓,上世紀九十年代,摩托羅拉推出銥星計劃,消費者可通過衛星呼叫電話,但由於投資和維護成本過高,缺乏盈利能力,最終銥星計劃破產。時空道宇正是基於未來出行領域應用,從應用端倒推商業航天產業。一位多次與其有所接觸的觀察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這與一貫重視底層思維與架構的華爲文化很類似,能看出王洋受此前工作經歷薰陶留下的痕跡。當前,低軌道衛星星座組網成爲商業航天發力重點,未來預計將有上萬顆衛星進入太空,這也意味着衛星製造將從“實驗室定製研發模式”向“工業化批量生產模式”轉變。全球低軌衛星第一梯隊現有兩個種子選手。星鏈勝在創新的商業閉環模式,其背後的Space X公具備自主完整的商業航天產業鏈,集衛星、火箭、地面站製造、火箭發射和回收、衛星運營和服務於一身,形成商業閉環。另一家藉助產業鏈生態圈的一網,則以流水線組裝生產降成本而被業內稱道。一網與空客集團組建合資企業進行小衛星的設計和製造,通過借鑑空客飛機生產的工業化、標準化、自動化理念及產線,一網有效降低了小衛星的生產成本,提升了產量。從商業模式來看,時空道宇選擇將兩者融合。一方面,公司業務涵蓋星座設計、衛星研製、衛星應用等領域,是商業航天領域內從研發、製造、應用、維護、服務等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的提供商。另一方面,在浙江台州衛星超級工廠,同樣藉助吉利造汽車的管理工藝和產線,國內首個商業化衛星AIT(集成總裝測試)中心,主打柔性化生產,可靈活滿足通信、導航、遙感衛星等不同型號規格的衛星總裝、集成與測試。同時,成本下降近一半,未來具備年產衛星500顆的產能。

王洋透露,時空道宇把重點放在挖掘用戶需求上,開拓了多個細分市場並實現盈利。

目的:李書福造衛星有啥好處?

汽車業迎來百年未有之變局。在李書福看來,這是一場新的馬拉松賽跑,沒有盡頭,只有開局,沒有方法,只有方向。那就必須以終爲始,尋找及設定目標,重新思考未來汽車的樣子。自主學習、智能助理、垂直起降,祕書、保鏢……談起未來汽車的功能和角色,李書福總是精力十足且樂在其中,不但會讓助理延遲議程,有時也會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裏。認識他三十餘年的王自亮在《吉利傳》中總結道,李書福眼中的汽車滿足的是人“身體與精神的需求”,對於汽車來說,不止是傳統生產與人工智能、電子與機械的融合,更涉及城市化、基礎設施與交通指揮管理系統。一切爲了出行,這恰恰是破解李書福佈局衛星這一謎題的鑰匙。根據吉利的目標,預計到2026年,能夠在全球實現釐米級的高精定位服務。由此帶來的影響不小。其一是地上跑的。時空道宇正在打造車規級的高精度模組,賦能自動駕駛、汽車網聯、遠程監管等,已經在和吉利、領克、極氪、沃爾沃、遠程新能源商用車展開合作。此次首軌九星中,有兩顆衛星分別命名爲“時空道宇·領克01號”星,“時空道宇·領克09號”星,兩顆衛星將成爲“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爲未來移動出行提供高精定位服務。通過遙感衛星能夠清晰展現道路特徵和交通設施,從而彌補當前全球高清地圖覆蓋率的不足。還能利用高架、防護欄、樹、道路的邊緣和地標等,讓行駛中的車輛提高環境感知能力,進而讓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更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經南表示,時空道宇發佈車規級高精度模組,是衛星應用在智能駕駛汽車量產化發展的重要突破,爲中國車用高精度規模化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業內看來,由於運行線路相對固定,潛在經濟價值大,上述技術有望更早讓商用車受益。比如,在幹線物流場景下,編隊行駛的商用車隊可以精確控制車輛行駛間距,提升道路的運輸效率。在礦山、港口等封閉場景內,實現貨物運輸的完全自動化。此前按照遠程新能源商用車的規劃,2023年實現L3高速公路自動駕駛與L4限定場景自動駕駛;2026年實現L4幹線物流自動駕駛;2030年實現L5結合智慧座艙的自動駕駛產業化。通過衛星系統的加持之下,高精定位服務不受氣候、光源條件影響,是視覺和激光感知系統的有效補充,這或許也是遠程新能源商用車,有望領先同行率先實現高階自動駕駛落地的底氣所在。不僅如此,吉利已經有300萬車輛在線以及120億公里的車輛行駛技術數據,能優化時空道宇的相關服務。其二是嘴裏喫的。以前,開拖拉機需要眼力和雙手的協同,按直線進行播種。有的棉農起步偏了,走到田地盡頭偏差就更大了,浪費了土地,農民的收成也大幅減少。如今,在拖拉機、收割機上搭載接收器,能夠實現遠程操控、自動駕駛農機,實現智能化精量播種。其三是天上飛的。吉利在俗稱“飛行汽車”的垂直起降飛行器領域早有佈局,“吉利在飛行汽車的佈局並不是短期內的目標,而是長期的戰略規劃。”吉利控股集團現任CEO李東輝在此前的採訪中告訴《財經》記者,飛行汽車可以想象成是五年以前的無人駕駛,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幫助一個國家的交通狀況的改善,有很好的戰略前景。沃飛長空市場總監費嵐告訴《財經》記者:在自動駕駛模式下,設定航線之後,飛機可以自動把乘客運到終點,不需要飛行員額外操控。公司的空中出行服務在2024年前後落地,會運營特定的點對點載人航線,比如成都雙流機場到城市中心。沃飛長空是吉利科技集團通航戰略的實踐者,不但做無人機,還做載人飛行器。低空是未來交通發展的新方向,低空空域內沒有車道線,要想構建空中秩序,靠的就是定位系統設置“看不見的車道”。另外低空飛行器的飛行管制也離不開衛星的高精度定位,傳統雷達由於地物遮擋,看不到低空目標。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之一的研究院高層領導曾告訴《財經》記者,地面5G通訊網絡確實也能提供高帶寬低時延的通訊服務。但受限於建設成本過高,覆蓋範圍也有限,而在空中飛行時提供相應信號則仍是業內空白。種種跡象說明,李書福發射衛星旨在串聯自己的出行版圖,打造未來的出行工具。但水面上的冰山往往只有一角。當所有掘金者都在打造未來的汽車時,李書福開始準備“買鏟子”。過去一年裏,李書福先是官宣造芯片,再是官宣造手機,如今衛星終於上天。看似眼花繚亂背後,目標只有一個:在汽車產業鏈調整、生態圈擴大的時間窗口裏,在新賽道上讓吉利換一個角色。當信號接收端逐漸變小,車輛能夠實時在高帶寬上網衝浪時,雲算力將加持現有算力不足的汽車。同時,當汽車不再下線時,相比交給科技巨頭,吉利和其他車企面對數據傳輸,又多了一個選擇對象。歸根結底,李書福佈局衛星就和佈局手機和芯片一樣,在依照對未來汽車的想象,提前謀篇佈局。億咖通科技作爲李書福芯片版圖的代表,公司董事長兼CEO、芯擎科技董事長沈子瑜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家公司分別從軟件和硬件實現彼此賦能,通過自研系統讓自研芯片的性能發揮得更強,從而形成自己的自身優勢。與此同時,系統和芯片也開放外供希望幫助全球車企加速推動高端數字座艙的發展。值得長期觀察的是,衛星、手機、芯片三者本身也存在巨大交集。有自研芯片和衛星應用,這或將讓李書福打造出一臺確實不一樣的手機。歸根接地,李書福希望重新再造一個吉利,讓自己成爲最大的挑戰者和對手,倒逼快速轉型。

挑戰:民營航天如何蹚出盈利之路?

航天事業實在太燒錢。重資產運營之下,前期資金需求量巨大,依賴對外融資。

航天十二院戰略規劃推進部測算,巨型的互聯網星座建設如一網、星鏈等建設規模達千顆衛星,其資金需求在百十億美元左右。建設規模在百顆衛星級別的星座,資金需求也在 30億美元左右。

因此,商業航天想要越過死亡谷(創業企業在獲得正向現金流之前的一段盈虧曲線),需要不小的資金儲備。另據衛星與航天市場研究與諮詢公司 NorthernSky Research 的預測,全球只有18%的星座能走到發射階段,少數公司具備衛星發射能力。

另據 USC 數據,截至2019年9月25日,全球514家公司或組織擁有着全部2218顆在軌衛星,其中 299 家公司或組織,即約五分之三的機構僅擁有一顆衛星,這意味着大部分組織無持續發射衛星的能力。中國衛星行業的技術雖已處於世界前列,但在衛星研製和火箭發射等關鍵技術還有提升空間。相關技術的升級有望加速中國衛星行業發展的進程,降低衛星製造和火箭發射等環節的成本,提高中國在低軌衛星星座建設的競爭力。 據《財經》記者瞭解,未來,時空道宇規劃在青島、台州、庫爾勒、成都、哈爾濱等地建設功能強大、智能化、測運控一體化的地面站羣;並在一帶一路國家、歐洲等佈局建設海外站點,實現國內100%測控覆蓋率與全球大面積覆蓋,滿足星座測運控服務需求。國金證券在相關研報中預計,未來8年內,中國衛星行業產值達 6000-8600 億元。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定,申請的衛星星座需在5年內發射一半衛星數,在8年內完全發射完成。經統計,中國申請發射衛星數達3500以上,悲觀預期在未來九年能發射75%的衛星共2450 顆,樂觀預期能發射100%的衛星共3500顆。測算得到未來8年內,中國衛星行業產值達 6000億-8600 億元。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近五年來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市場規模約12548億元,隨着市場的逐步完善,預計到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24060億元。自2014年“破冰”至今,中國民營航天力量獲得長足發展。短短几年時間內,數以百計的商業航天公司先後湧現,涵蓋火箭、衛星、測控、地面終端、供應鏈配套等主要細分領域。全球競爭格局下,民營與國資共同勾勒出中國航天產業的全貌。但業內普遍認爲,民營航天企業更多地呈現爲孤立、零散、盲目狀態,行業整體上缺乏系統、清晰的戰略思考和戰略謀劃,缺乏跨領域的市場應用與佈局。有專家指出,商業航天的根本着眼點在於“商業”,這個“商業”是航天業自我生存和發展能力的現實訴求。也就是說,商業化運營、市場化拓展,是商業航天公司降低成本、實現規模化發展的必要手段。雖然困難不小,但是自人類的祖先踏出非洲大陸那一刻起,人類的征途從大地,到大海,到天空,再到星辰。文明的演變與時代的進步,從來沒有停止過與時間、空間、道路和宇宙的羈絆。前蘇聯火箭先驅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曾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裏,而會不斷探索新的天體和空間,開始將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後再去征服太陽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