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早

6月12日,知網發佈消息,正式開啓個人查重服務。收費標準是1.5元/千字,研究生學位論文可以免費查3次。

個人查重,曾是知網備受詬病的問題。過去知網查重服務只對機構開放,再由學校給予學生一次或幾次不等的查重機會。這種有限的機會,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只好求助各種地下渠道,想方設法查重。

這種模式不僅花費不小,還容易上當受騙。而機構的查重服務,還被曝光有內部人員拿來轉賣牟利的情況。可以說,曾經的查重途徑對於學生來說,是個畢業前的“大山”,學生們的吐槽、抱怨由來已久。

現在開放個人查重了,雖然不免費,但起碼提供了一個正規的渠道。根據知網的說法,個人查重“不高於市場主流同類產品價格”,這或許能減輕點學生們的經濟負擔。從現有信息看,這多少算是一個進步。

當然,也有學生說這會兒本屆畢業生早都答辯完了,知網少了點誠意。這倒不必太求全責備,有改進終歸是值得鼓勵的。

不過,知網被指摘的問題,遠不止查重這一個。知網遭受批評,重要原因是因爲數據庫收費過高、連年漲價,連中科院都表示買不起了,只能棄用。在網上一檢索,因收費貴棄用的高校和單位可謂比比皆是。

而且,知網的版權收益問題,眼下也懸而未決。哪怕趙德馨教授等知名人士起訴知網勝訴了,但問題還在。論文作者的勞動成果,平臺用來牟利,作者自己不僅毫無收益,還要付費下載。這個現實悖論讓人覺得荒誕。除了一事一議、挨個起訴之外,知網如何從平臺層面理順邏輯、從制度上化解矛盾,全社會還在盯着。

換句話說,知網的問題很多,開放個人查重只是其中一小步。這一小步應該鼓勵,也會在未來的具體使用中迎來各種社會評價,但知網應該明白,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說一千道一萬,所有現實都指向一個對知網最致命的“元問題”:如何在取得市場頭部地位之後,保持知識平臺的公益屬性,而非肆意妄爲?

知網被指責的收費、傲慢、霸道等等,其實都是壟斷之下的衍生議題。目前知網已經擁有事實上的壟斷地位。知網收納6000多萬份文獻、核心期刊收率爲99%,在高校市場的佔有率近100%,其他主要市場的佔有率爲60%以上。如何在這個狀況下,還能堅持公益,兌現知識共享的平臺初衷,剋制濫用壟斷地位的衝動,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但解決方案只能回到反壟斷的大框架裏。今年5月,市場監管總局表示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爲立案調查。目前調查結果尚未公佈,但也表明了知網問題的“規格”。知網的問題不會再停留在輿論口誅筆伐的層次,必須納入社會治理的視野,將之作爲有標誌性意義的一次市場完善。

個人查重在相關部門調查不到一個月即發佈,多少讓人們對後續進展抱了一些期待。客觀來說,作爲知識分享平臺,盈利和公益的平衡,理想化期待與現實可行性的妥協,並不是很容易。但知網的問題如果解決好,無疑爲處理類似問題打了個樣,對國內學術市場、知識空間的良性發展來說可謂善莫大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