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瑞金醫院盧灣分院重症病房,湖南省第三批援滬醫療隊救治組組長、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張麗娜教授依然是那個與時間賽跑的人。這是她的第8次出征,每次出征都具有着相同的使命——給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以生命支持,盡全力幫助患者跑贏“死神”。



生死較量:守護生命,全力跑贏“死神”

在張麗娜看來,共產黨員就應該衝鋒在最危險的地方,哪怕需要冒着在病毒“風口”搶人的風險。ICU——重症醫學科,是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在這裏,她必須緊緊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爲患者贏得治療時機。每天兩次查房,分析研判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在病房裏,她堅持定期爲患者實施俯臥位通氣,並通過超聲評估治療效果,以調整呼吸機參數。她認爲,情況越是複雜,頭腦就越要冷靜清醒。唯有堅持專業標準,科學救治,才能把患者的器官功能保持住,把他們的生命挽留住。

針對新冠肺炎高傳染性的特質,張麗娜還必須“負重作業”:N95口罩、防護服、再加手套、防護目鏡……身在重症病房,也會出現“高原反應”——呼吸不暢、視線不清、體力不支。“雖然很辛苦,但是很值得,因爲只有做好我應該做的,才能讓重症患者看見生的希望。”張麗娜說。

“唯有練好‘十八般武藝’,才能臨危不亂,扛起醫者的責任與擔當。”張麗娜表示,相比於其他專科,重症醫學科的醫生需要有很強的綜合能力,對全身所有器官有深刻的感知和理解,這樣才能夠及時搶救患者生命。


創新模式:關口前移,早預警早介入

湘雅醫院張麗娜教授(左一)與湘雅三醫院劉純教授

在高級監護病房(亞ICU)進行巡診指導

上海瑞金醫院盧灣分院是收治新冠病例的區級定點醫院,4月21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湘雅三醫院專家團隊接管該院ICU。黃浦區老年人口多,ICU裏79.5%的病人年齡超過80歲,不少患者有嚴重基礎病。

爲了讓8張ICU牀位最大限度地運轉起來,張麗娜帶領的醫療救治組決定採取“關口前移”策略:醫生走出ICU到普通病區巡診,通過評估打分找出潛在高危患者,對重症苗頭早發現、早干預。同時,針對ICU牀位資源有限的問題,醫療救治組改造了一個介於重症病房和普通病房之間的“亞ICU”——高級監護病房,集中專家和資源精準施治。醫療救治組同盧灣分院一同探索的這種重症延伸工作方式,正好適合ICU資源相對有限的醫院,在實踐中也取得了較爲明顯的成效。

96歲的李奶奶(化名)患有高血壓、腦梗,長期臥牀。感染新冠4天后,經檢查發現雙肺感染合併肺水腫。4月28日,李奶奶出現意識模糊、呼吸急促症狀,需儘早干預。救治組立即指導病房對其進行高流量治療。2小時後,隨訪發現其情況並未改善,可能出現生命危險,又立即將她轉入ICU,及時進行氣管插管,並加強心臟支持和液體管理,通過嚴密監測動態調整治療方案……2天后,李奶奶順利脫機拔管,轉入高級監護病房進行康復治療。“哪怕只有一線希望,我們也會付出百倍努力,尊重和照護每一個生命。”張麗娜說。

經過48天的奮鬥,醫療隊以“零感染、全治癒”的成績順利凱旋,共收治高齡重症患者44例,全部爲危重型與重型患者且合併一種以上基礎疾病,平均年齡85.25歲,最高年齡101歲,平均住ICU時間6.40天,陽性患者治癒率100%。

戰疫老兵:哪有需要,湘雅人就該在哪


湖南省第三批援滬醫療隊出征時合影


作爲一名“戰疫老兵”,上海是張麗娜自2020年疫情以來外出馳援的第8戰。從今年春節後趕赴廣西百色,再到轉戰吉林長春,張麗娜馬不停蹄奔波在抗疫路上。回到長沙進入隔離期的第一天,她又接到馳援上海的任務。6月5日,她才結束了在“疫”線前沿幾個月的戰鬥返湘。

“重症患者在哪兒,重症醫生就應該在哪裏;國家哪裏有需要,共產黨員就應該在哪裏。”張麗娜說。2020年3月,張麗娜撰寫《基於重症超聲的重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救治建議》,同時開展線上國際及國內培訓,第一時間將寶貴經驗介紹給全世界的同行,爲遏制新冠肺炎國際流行貢獻了力量。

“爲重症立心,爲健康持盾,爲生命護航”是張麗娜所在的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的使命,也是張麗娜和夥伴們奮進的指針。從1990年成立最初的4張牀位,發展到目前的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區域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復旦大學全國醫院專科排名全國前十。這個“90後”年輕科室,在應對疫情防控大考的同時,先後派出3批17人支援湖北,是湖北抗疫前線“進駐時間最早、援鄂人員最多、接管患者病情最重”的“醫療突擊隊”之一,獲評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先進集體。

文章來源 |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作者 | 王潔

編輯 | 曹晏萌

審覈 | 唐瀟珺 韓豔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